第17章 陈桥兵变(上)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小皇帝和他的母后符太后,正在大殿接受百官新春朝贺。
出场的有辅佐小皇帝的文臣有范质、王溥等人,武将有赵匡胤等人。
本来张永德应该要前来的,但是因为他已经被赵匡胤排挤出京城了,所以目前整个朝廷已经掌控在赵匡胤的手中。
范质等人都是文官,掀不起什么大浪来,赵匡胤并没有放在眼里,他只需要通过各种关系和这些文官搞好关系就可以了。
本来赵匡胤最不放心的就是军队了,但是目前的情况对他来讲也很是有利的。
除了张永德之外,其他的人可以说都是赵匡胤的兄弟或自己人了。
唯一需要他注意的就是张永德的二把手韩通,这个人手握重兵驻守在开封城之内,而且对新皇帝和太后忠心耿耿,是绝对不可能被赵匡胤拉拢的。
如此看来,赵匡胤如果真的想成事的话,要想不动干戈,减少杀戮,就必须离开开封城才行,否则整个城市必定会有一场血光之灾。
除了我们在前面说过的,赵匡胤作为一个优秀的出牌手已经快胡牌之外,他还做了很多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木牌事件不管是不是他干的,这已经算是一部分了。
另外的舆论准备,就是通过老百姓口口相传“主少国疑”。
意思就是说皇帝年龄太小,没有办法担当大任。
作为皇后的符太后,又不是小皇帝的亲生母亲,只是柴荣在临死之前仓促册封的皇后,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民间,都没有什么威望,没有办法行使国母的威仪。
除此之外,他们还到处宣称,某一天看到了两个太阳。
古时候的人们就通过这种办法去宣扬,然后达到某种目的。
一时之间,整个后周国家从上到下人心惶惶,整个王朝的命运究竟如何,不管是谁都没有把握,尤其是在京城之中,人心惶惶。
当然在这种情况之下,最得意的应该就是赵匡胤等人了。
这个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一个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另外一个就是赵匡胤非常重要的谋士赵普。
后者和赵匡胤并没有任何血亲关系,但是因为这个人曾经被赵匡胤的父亲看好,然后极力的推荐给赵匡胤,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紧密了。
上述的舆论准备和他们这个小团体有莫大的关系,甚至有的是由他们直接策划的。
话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文武大臣正在朝堂之上,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突然之间有前方急报。
我们今天进行合理分析,这所谓的前方急报应该是赵匡胤伪造的。
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大意是这样的,契丹和北汉联合用兵,大军南下,正准备进攻后周的首都开封。
小皇帝一听,立马就吓哭了。
这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没想到一下子就可能会陷入血雨腥风之中,他幼小的心灵,一下子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
再说,年轻的太后也是六神无主,因为她从来没有执政经验,就只能够把期望寄托在文武大臣的身上,尤其是赵匡胤的身上。
“陛下,臣请带兵出征,为国分忧!”赵匡胤听到前线的消息也是万分的着急,就连忙跪倒在大殿之上。
“爱卿,快快请起……”看到赵匡胤如此主动,小皇帝和太后两个人不由得很是感动。
之所以如此感动,应该是赵匡胤这个人很会演戏,居然演的跟真的一样,一下子就迷惑了涉世不深的小皇帝和符太后。
除了他们两个人之外,在场的一班文臣也被迷惑了,甚至包括辅佐小皇帝的范质和王溥等人,也许此时此刻他们在心里想的是柴荣,果然没有看错人,而且把张永德的兵权给篪夺了,也是非常正确的。
“恳请陛下下旨,臣将为国万死不辞!”在赵匡胤的再三恳求之下,小皇帝果然中计,就马上下诏书出兵。
这一次可不得了,按照诏书的内容,赵匡胤可是得到了调集后周所有主力的权力,完全有力量和契丹还有北汉周旋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人看出来这个消息可能会有假的?
我想这个问题问得好,能够在朝为官的人,怎么可能就没有脑子呢?
尤其是范质等人,他们的情商和智商应该是后周一等一优秀的。
既然他们都没有看出来,那么只能够说明一点,赵匡胤已经掌握了整个国家系统的主动权。
这也是赵匡胤这些年积极经营和维护的结果。
既然小皇帝他们已经中计了,那该做的戏都已经做完了,赵匡胤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去一一付诸实施了。
很快,当他退出大殿之后,就开始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和整个朝廷的欢天喜地不同,此时此刻的赵匡胤却非常小心,甚至有些忧心忡忡。
因为他接下来干的事情,如果一招不慎,都有可能会满盘皆输,最终会招致灭族的后果。
按照古时候行军打仗的惯例,出征的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
赵匡胤等人经过周密的安排,让他的二把手慕容延钊作为前锋,带领一部分人马朝北开进。
关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们两个人从小就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关系好的不得了。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说他们两个人面和心不和,随时有可能会翻脸。
综上种种,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他们两个人可能会达成某种默契,比如说互相称兄道弟,进行利益互通。
但是,如果一旦这种默契打破的话,都有可能会变成对手。
当他吩咐慕容延钊作为前锋出发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了。
小皇帝知道他的反应迅速,就非常的欣赏赵匡胤忠君爱国的精神。
这些事情,现在想想真的有些讽刺的意味。
由于形势对自己越来越有利,赵匡胤的胆子稍微大了一些。
他觉得有必要再最后加强舆论的攻势,也许是要给京城的人们再打一支预防针。
赵普按照他的命令,就在京城到处散布“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的言论。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种言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柴荣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言论,现在又有这种言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小皇帝此时此刻一门心思花在玩的身上,哪里有功夫去管这些国家大事呢?
不管怎么样,人们已经被一遍又一遍的进行了舆论的洗脑,为后来赵匡胤的行动铺平了道路。
接下来,在赵匡胤出城行动的过程之中,他的手下又开始在军中进行舆论攻势。
这就是,学过星象术的下级军官苗训到处散播“一日克一日”的神秘预言。
并且和赵普等人一唱一和的,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舆论表演。
对于那些目不识丁以当兵为职业的士兵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洗脑手段,以至于赵匡胤很快就成了他们所谓的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
在这里,我都要提醒一下朋友们,要想不被别人洗脑,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尤其是多读一些有益于心智成熟的书。
正月初二的晚上,他们大军一行终于慢慢腾腾的抵达了陈桥驿这个地方,此时此刻他们离开开封已经有四十里路了。
驿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交通港站枢纽。
其实这种类似的交通港站枢纽,不仅仅古代中国有,古代罗马和古代印度都有。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驿站系统,从商周时期开始,经过秦汉,时间来到了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驿站系统变得非常的完善,尤其是在宋朝建立之后,有了一个很了不起的改革,那就是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的快递之类的邮件物资传递系统。
当时叫急递,快递的站点就叫急递铺。
驿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对来往的军队物资进行补给,以及临时休息的功能。
因此,历史的机遇给到了这里,而且也将在历史中记下浓厚的一笔。
当赵匡胤率领大军赶到这里的时候,他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安营扎寨,因为这里紧靠黄河,是最合适的起事的地方。
“传令下去,就此安营扎寨!”
“是,主公!”
此时此刻的部下,还是以主公来称呼他,接下来也许等不到明天就要对他山呼万岁了。
夜色很快就将整个驿站乃至各处的兵营包裹在其中,然而军事指挥系统却并没有停歇,尤其是赵匡胤的部下们,却开始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策划。
一些中下级军官自动聚集在一起,一个个交头接耳,神情紧张,一个个又显得非常的激动,让人捉摸不透,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大家有没有听到传闻?”
“当然听到,就是点检的事情!”
“还有两个太阳的事情!”
“……”
一时之间,一个个显得非常的兴奋,因为他们现在正在见证历史,而且成为历史的推动者。
接下来,有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走进了他们中间,此人正是赵普。
只见他彬彬有礼的对各位将官拱了拱手问道:“各位正在议论些什么?!”
那些将官一听立马就停止了,交头接耳。
“各位正在议论些什么?!”看到大伙不敢说话,赵普又笑眯眯的问了一句。
“赵先生,最近的事情您听见了吗?!”有一个大胆的下级军官说道。
“我听见什么?!”
“就是点检做天子!”
“此人是谁?!”赵普故作不知,脸色沉着地问道。
“这个还有谁?就是在营房中端坐的赵将军呀!”
“对对对,就是主公!”
看到有人开了头,大伙一下子胆子又大了一些。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赵普对眼下的局势还是挺满意的,因为之后他当初的估计完全一致。
他们所带的这只人马中,对赵匡胤应该没有二心,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忠心耿耿,如果他们要有进一步的行动,那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了。
“那既然大家如此看重主公,何不一起到营帐去劝劝他?!”
“对对对,我们去劝劝他!”
就这样在赵普的连番鼓动之下,这些大小将官们争先恐后的来到赵匡胤的跟前。
还真的有人事先准备好了一件黄袍,看上去就是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披风一样。
这黄袍可是比当初郭威黄袍加身的黄袍要讲究一些。
当初,披在他身上的其实就是一块黄色的被单,被他的部下硬生生的撕扯下来之后披在他的身上的。
“尔等如此作为,成何体统?!”
谁知赵匡胤见到了这些准备妥当的将士,不但不喜,反而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