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背后的经济学
压抑已久的金牌梦
为什么中国人可以在奥运会上拿那么多金牌,但是足球、篮球、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简称F1)的赛场上很少见到我们的身影?
是我们只擅长某些项目,还是说我们缺乏团结精神?
今天,我来告诉你背后的真相。
其实我们不仅是金牌数量多,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女运动员的金牌通常是多于男运动员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金牌的意义讲起。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直是一个体育弱国。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我国申报了近30个项目,派出了69名运动员的代表团,除了撑竿跳进入复赛,其他运动员初赛就被淘汰了。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我们迫切需要一块奥运金牌来振奋国人的精神。
当时的方案是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由国家出钱来配置教练和设施,层层选拔出最好的体育苗子,然后集中培养,这样的好处是纪律严明,训练刻苦,运动员天赋极高,求胜欲望极强,这些都是比赛中制胜的关键。
只有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策略。我们采用了老祖宗的智慧:田忌赛马。就是在竞技水平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优先发展那些国外水平低、起步晚、竞争弱、群众基础差的冷门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金牌。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每一分钱用到极致。当年我们缺钱呀,都是大家一点点省出来的,同样的100万元,花在跳水和大型球类上,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后来证明这个策略非常成功,在压抑了多年之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27岁的许海峰拿到我国第一枚奥运金牌。当时中国队越战越勇,一口气拿了15枚金牌,还出现了像李宁这样的传奇人物。
之前从来没拿过金牌,结果一拿就是15枚,消息传回国内,当时举国沸腾。
可是冷静思考之后,你会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
对,当时东欧的很多体育强国出于抵制美国的原因没有参加奥运会。
好,那如果他们参加呢?
结果4年之后的汉城奥运会,我国仅拿到5枚金牌。这个反差让很多人接受不了,甚至说派出去的运动员没本事,没尽力,给国家丢脸了。
面对这些激烈的情绪,大家发现,就是虽然很多人还不太懂运动,连规则也不清楚,可是到比赛的那一天,很多人都会问,谁赢了,拿了几枚金牌?
金牌=自豪感。
我们需要用更多的金牌来鼓舞人心,问题就在于,怎么做?经费是有限的,怎么做?
答案是继续优化,把田忌赛马发挥到极致,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再集中,去攻打最薄弱的几个环节,让投入产出比达到极致。
而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女子项目。
因为大多数女子项目发展时间更短,而且有能力投入的国家更少,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培养更多的女运动员出来,就会有更高的概率夺冠。
1995年,国家体委发布了一个《奥运争光计划》,有人总结了五个字:“小、巧、难、女、少”,就是重点发展小球项目、技巧性项目、难度大的项目、女子项目和参与人数少的项目。
用众多小众项目的金牌,去弥补大众项目金牌的缺失。
体育项目的观赏性有区别,关注度有区别,可是竞技精神没区别,金牌重量没区别啊。
从今天的结果来看,《奥运争光计划》执行得非常到位。我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稳步前进,女子项目更是成为我国代表团夺金摘牌的主力,金牌数已经多届超过男子项目。
所以,当你为一枚枚金牌欢呼的时候,当你为运动员感到自豪的时候,别忘了,背后也有田忌赛马的智慧。
不过,老祖宗的智慧,在其他比赛项目上,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体育赛场的吸金兽
我们能拿这么多奥运金牌,可为啥足球不行呢?
我们没有团队精神,所以足球不行。
我们擅长什么呢?小球。乒乓球、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合双打,一到团队,就不行了。
听到这种话,你笑笑就好了。
没有团队精神,那完全是瞎扯。任何一个运动员,背后都是一个团队,你要说团队精神,可以去看看我国女排、女足,这个不用讨论的。
我知道你还憋着一口气,可为什么我们的足球、篮球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这么大呢?
而且不仅是团队项目,很多单人赛场也很少有我们的身影,比如F1、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称温网)、高尔夫球巡回赛,为什么?
真的是我们能力差、天赋欠缺,还是说不够努力?
其实都不是。
网上的很多解释都是鸡毛蒜皮,看清这个问题,你需要一个更大的框架。
我们完整地讲过,之所以能够在奥运项目上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我们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运用田忌赛马的策略,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主攻对手最薄弱的环节,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可任何策略都不是完美的,意味着这个策略的反方向,恰恰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
比如,大球项目、力量型项目、难度低的项目、男子项目、参与人数多的项目,这些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你仔细看着五个标准,男子足球符合四个。
这就是薄弱环节。
田忌赛马,你再怎么比,也赢不了对方最强的那匹马。
要啃下这个硬骨头,仅仅靠策略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第三个条件,恰恰是这个条件,非常非常难。
你仔细观察这些项目,不论是美国职业篮球(NBA)、世界杯、温网、F1,还是高尔夫球巡回赛,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商业运作极度发达。
简单来说就是烧钱,商业的力量很恐怖的,烧起钱来像发疯一样。
比如,世界上最烧钱的20个项目里有11个是足球,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大名鼎鼎的世界杯,第二是欧洲杯,第三是欧冠,第四是英超。
我们不是没有,但是非常非常少,比如西甲排名第5的有武磊、温网排名15的有李娜、NBA排名20的有姚明,这就是我们的短板。
在这些商业运作高度发达的比赛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化的力量会造就一大批极度专业的职业选手,因为职业比赛是商业行为,有超高的门票收入、赞助费、广告费等,这些利润会源源不断地虹吸顶尖的人才。
那些超级球星的年薪都是以亿为单位,注意,时间是年,单位是美元。
比如,梅西1.27亿美元、C罗1.09亿美元、内马尔1.05亿美元。
F1之神舒马赫,职业生涯总收入7亿欧元。
高尔夫球之神泰格·伍兹,职业生涯总收入超过13亿美元。
这就是个钱的游戏,看谁的钱多,谁的商业化能力强,谁有能力调集更多的资源,看谁最能虹吸那些顶级的人才和团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拨款,就非常困难。
首先财务上会面临一个无底洞,而且就算你不计成本,想打败梅西、C罗这样的极有天赋又极度刻苦的球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那我国足球就没戏了吗?
别着急,我们还有两个其他国家没有的巨大优势。
光芒需要一点时间
我国的足球是不是没戏了?为什么14亿人就挑不出几个会踢球的?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先知道一个概念:细分人口。
你只看总人口没用,而要看14亿人口当中,有多少是从事足球行业的,这个维度很重要。
现实就是,虽然我们人口众多,但是足球行业的细分人口非常非常少。
我们对比一下英国,虽然只有6000万人口,但是在足球领域,有超过140个联赛和480个组别。而且仅英格兰一个地区,就有超过37000家俱乐部,每年举行的比赛不计其数,还有各种足球社区、足球教育的活动,足球文化极为发达。
我们呢?虽然14亿人口,可一共只有几个联赛和几十家俱乐部。
也就是英国人口总量上只有我们的4%,可是在足球这个领域,细分人数远在我们之上。
不仅如此,因为它的足球产业历史悠久,而且商业运作非常成熟,使得它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源源不断从其他国家虹吸顶尖的人才。
其实细分人口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先问一个问题,足球的本质是什么?
几十个人围着一个球踢,它一不生产,二不织布,请问创造的到底是什么?
是快乐。
大家花钱买的是快乐。
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了,吃喝都不愁了,大家才有钱、有时间去享受快乐。
一个国家的足球事业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先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比如英国,18世纪就开始了工业革命,目前人均GDP4万美元,早早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几十年前的我们还是一穷二白,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能不能吃饱饭,而不是能不能踢好球。哪怕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人均GDP才刚刚1万美元,只有英国的1/4。
这个才是深层原因。
有人说,那你解释一下巴西,为啥巴西这么穷,可人家球也踢得挺好啊?
是踢得挺好,可它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经济衰败。
巴西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因为几乎全民都去踢球了,他们狂热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吃不饱饭我也得先踢球,他们信奉的是快乐文化,快乐第一位,吃饭第二位。全民踢球,男女老少,不干活,大家踢球。
这样的结果是细分人口确实多了,球也确实踢得挺好,可经济呢?
要知道巴西的贫困人口是5480万,占总人口的26%,而且劳动参与率只有56.8%,也就是两个人中几乎就有一个不干活,全要素生产率甚至跌到了负值。根据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的报告,10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9%。
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一个健康而强大的足球产业,应该是建立在商业化的基础上,借助市场的力量,吸引顶尖人才。
其实我们有两个巨大的优势,是很多国家都没有的。
第一个就是经济基础,我们的国家是在飞速发展的,40年是一个经济奇迹,未来我国一定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GDP达到发达国家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有了经济基础,再去谈娱乐,就有了底气。
比如,现在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竞技体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淘汰率太高,而相关商业又不够发达,担心孩子万一在体育方面没有成就的话,将来可能会面临生存问题,所以很多人不敢冒这个险。
但这也是时间问题,随着商业运作的完善和中等收入阶层的日益庞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选择足球行业,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踢球。
第二个是人口基础,14亿人口是一个多大的市场,每个俱乐部都心知肚明。足球发展到现在,曼联早已不是英超的曼联,皇马巴萨也不是西班牙的皇马巴萨,球迷已经遍布全球,而未来最大的市场,就在我国。
你看嘛,最大的电商市场、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全都在我国,没有例外。
经济就是土壤,经济强大了,足球才会强大。
种子,都深埋在土壤里。
光芒,都需要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