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的流年
经过四年的留学生活,两人终于学成归国。按照计划,他们俩决定先旅行结婚,绕道欧洲,顺便考察欧洲的建筑,然后再回国。他们去了巴黎、罗马,看了巴黎圣母院、圣彼得教堂、罗马神庙……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边观赏这些奇伟壮丽的建筑,一边称赞着,探究它们的意义。在这期间,梁思成收到父亲的来信,说是已经在东北大学为他谋到了一份教师工作,月薪285元,是初任教员的最高薪金。新学期开学就要前去任职。于是在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梁思成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北京。
阔别四年,他们总算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地方。走在北京城的街道上,听着熟悉的北京话,看着金色皇城,遥望北海白塔,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林徽因和梁思成拜见了亲友之后,来到西山墓地,祭奠了思成的母亲李夫人。
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新学期到来了,梁思成必须动身前往东北大学就任。当时的东北大学,设立了文学院、法学院、工学院、理学院,但是还没有建筑系。全国所有大学里面,只有南京的中央大学机械系里有建筑专业。梁思成去了之后,首开建筑系。他既担任系主任,又是所有课程的讲师。在早年刚刚投身这门学科的时候,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此生要为中国建筑史做出贡献。如今,作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带头人,有了用武之地,下面又有一批求学的年轻人,他急切地希望能够赶快把他们培养起来。但是工作实在太过繁忙,他一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写信催促林徽因尽快去东北帮他。
林徽因本来就想陪在丈夫身边,现在一听到有工作需要她分担,就赶紧去了。到了东北大学,林徽因也进了建筑学当教师。因为她英语和美术水平很高,因此就担任建筑系的专业英语课和美术装饰史课的老师。梁思成则给学生们讲述《建筑学概论》和《建筑设计原理》等建筑学基础课程。
由于建筑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的建筑虽好,种类也多,但是古人没有整理成具有理论体系的书籍,因为古代的工匠地位低下,就算技艺高超,也不被重视。所以梁思成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而他又不想照搬外国的教材,因此只好依据自己的美学、历史、绘画学等相关学科跟建筑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备课的工作量就变得很大。
在课堂上,为了督促他的学生,梁思成这样跟学生讲:“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就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总之,要以广博的知识为铺垫,成为一个具有较全面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为了鼓舞他的学生,他说:“一切工程离不开建筑,任何一项建设,建筑必须先行,建筑是一切工程之王。”
梁思成深厚的学养和超于常人的魅力令学生叹服不已,他们感到很惊奇,梁老师也才二十几岁,不比他们大几岁,但他的学问之深,让他们高山仰止。同样让他们钦佩的还有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
就在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将东北大学建筑系搞得有声有色的时候,这对新婚小夫妻遭遇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事件——梁启超去世了。梁启超肾脏有病,已经多年,近来在协和医院动手术,割去一个肾脏。由于医院误诊导致病情急转直下,猝然离世。作为家中的长子,梁思成不得不强抑悲痛,为父亲操办丧事。林徽因当时已有身孕,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安慰丈夫,迎来送往。
梁启超的离世使中国思想文化界失去了一位大师,他的家族也因此遭到严重打击。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文追忆先生。按照他生前遗愿,梁思成把父亲和母亲合葬,并给他们设计了一座高大的墓碑。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自美国回来以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
丧事办完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返回东北大学。正好他们以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学陈植、蔡方荫也来到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大家就在一起组建了一个“梁、林、陈、蔡营造事务所”,开始对外承接建筑任务。事务所刚成立,就接到了大单子。吉林大学来找他们设计校舍。几年后,工程如期竣工。大家看到自己手里的图纸变成了实物,多年理论终于出了成果,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1929年8月,林徽因诞下她和梁思成的第一个孩子。这是个漂亮的女儿,为纪念孩子已经去世的祖父饮冰室老人,夫妻俩给孩子取名为“再冰”。
孩子的出生给夫妻俩带来了无尽欢乐,但是因为照料孩子,林徽因旧病复发,整日咳嗽不止。东北气候干冷,不适宜养病,梁思成就把林徽因母女送回北京,让丈母娘来照顾。后来东北的时局越发不稳,日本人随时都可能入侵,再加上张学良军阀式的管理,梁思成就辞去了东北大学的职务,回到北京照顾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