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人间四月天
1932年,林徽因完成了建筑学论文《平郊建筑杂录》,帮助燕京大学设计了地质馆,并且和梁思成一起设计了燕京大学的女大学生宿舍。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他们的儿子梁从诫也过了一周岁。林徽因看到孩子已经可以断奶,就执意要陪丈夫一起去山西野外考察。他们花时间跑图书馆,查阅当地的地方志,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为考察做了详尽的计划。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去野外考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古建筑一般都位于穷乡僻壤,道路不通,难以通行。他们又不会说方言,而每一地都有各自的方言,交流也十分辛苦。最可怕的是当时兵荒马乱的,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土匪抢劫,或者被无知的村民驱逐。因此每次前去考察之前,营造社的社长都会动用自己的关系,找到当地驻军或者政府,请求他们关照,然后才动身。
在野外考察的那些日子里,他们经常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每天的主食也就是几个土豆或者一碗玉米糊,偶尔吃到一点咸菜就算是美味佳肴了。但是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跋山涉水,爬高下低,风餐露宿,行走在林里山间,只为寻找一处可能早已焚毁于战火之中的古代建筑。有时候,他们住在没有屋顶的房子里,床单刚一铺下,便爬满了成千上万的跳蚤……
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踩着烂泥路,住破烂肮脏的小旅店,用几年的时间,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拍摄和测绘了2000多座唐、宋、辽、金、元、明、清的古建筑,包括天津的辽代建筑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山西应县辽代木塔,还有大名鼎鼎的赵州桥,等等。这些重要发现,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也给梁思成后来撰写《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路艰辛,林徽因都亲身经历过。她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在文化沙龙上侃侃而谈的女人,也不只是一个被众多名流众星捧月般关照的名人,更是一个身体力行,有着极强实践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就在林徽因跟着梁思成穿梭在这些古建筑群里面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北平很快就被攻陷。他们急忙停下手里的工作,返回北平。然后带上老人小孩,往大后方转移。一路上,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光是车船,都换了十几次。到了长沙后草草地安下家来。教育部将清华北大的学生集合一起,组了一个临时大学。但是不久之后,长沙也遭到日军的轰炸,林徽因一家差点被炸死。劫后犹如重生,惊魂未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离开长沙,到更后方的昆明去。
去昆明的汽车票极其难买,好不容易买到之后,路又极其难行,汽车经常到半路就抛锚了,于是大家只得步行。林徽因在路上就得了肺病,发高烧,但是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荒凉偏僻的村庄都住满了避难的难民。经过39天的长途跋涉,林徽因一家才到了昆明。刚到昆明,梁思成又病倒了。因为年轻时的那场车祸,他的脊椎受了伤,这些日子的奔波使得旧伤复发,疼痛难忍。医生认为是扁桃腺的问题,就给他切除了扁桃腺。然而之后又牙疼,疼得连水都不能喝,于是又把他的满嘴牙给拔光了。一身病症使他几乎成了一个废人,整日半躺在一张帆布椅子上,什么都做不了。医生害怕他依赖药物,而且久坐容易导致肌肉萎缩,让他做点工作分心。林徽因就把家人的破袜子拿出来,让他缝补。
战时物资紧缺,大后方的物价飞涨,生活变得很是艰难。梁家仅剩下的300多元很快就花光了。梁思成身体好了之后,三天两头拿家里的衣服去典当铺换钱用。林徽因为了维持生计,去给云南大学的学生补习英语。每天爬四个山坡,云南海拔高,来回八个山坡让林徽因胸闷气短,疲惫至极。一个月后,林徽因拿到了40元薪水。她走进杂货店,想买一些日用品。她想给娘买顶帽子,想给儿子买双球鞋,又想买点肉,还要留一点做房租。但是看来看去,她花掉23元买了一把皮尺,因为这种尺子是外出考察建筑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思成看到了一定会很开心。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节衣缩食地为建筑学着想,实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林徽因绝不仅仅是一个客厅太太,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流亡的日子里,许多昔日的学者教授都只剩下一身衣衫,没有多余的钱买衣服。林徽因的女儿和儿子平日里都是穿着草鞋,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一双布鞋穿。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窘迫,连国民党中央委员,堂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妻子都不得不打扮成当地人的模样,挎着一个小篮子,盛着自己做出来的米糕到昆明冠生园里去卖。
所谓国破家亡,就是这个模样。
然而,即便是生活困苦到这种地步,这些学者们还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笔耕不辍,他们点着菜油灯,在豆大的火光下,在半饥饿营养不良的状态中,写出了高水平的优秀著作,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
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了重大转折。德国的军队在远征俄国时遭到重创,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美军的飞机开始轰炸日本本土。这一时期,梁思成被任命为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他在军事地图上标注出古城、古镇和古建筑的区域,还附上英文对照和图片,发给了奉命轰炸日本的美国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连日本的京都、奈良也被他做了批注。后来,美国盟军大规模地轰炸日本,全日本的所有重要城市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唯有京都和奈良毫发未损。这全是梁思成的功劳。四十年后,在奈良召开的保护古都建筑国际学术会议上,梁思成超越国界保护人类文化财富的行为受到了人民的称颂。他被日本人称为“古都的恩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家人回到北平。不久之后,内战爆发。国民党节节败退,在准备南撤的时候,“抢救”了一大批的教授学者,梁思成林徽因也在其列。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不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北京,因此拒绝南下。而且梁思成认为,“共产党也得盖房子”,也需要技术人员。所以梅贻琦夫妇走了,胡适夫妇走了,蒋梦麟走了,陈寅恪走了,他们俩留了下来。
1949年3月,林徽因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学一级教授。
当年5月,梁思成受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林徽因被任命为委员。
9月,林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并且和梁思成一起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为了跟上时代,林徽因剪短头发,别了两枚发卡,穿着一身白色的列宁装,像极了一个干练的女干部。准备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大建设之前是大破坏。
有一次,国家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了一个大型的庆典活动。北京市的领导对梁思成说,中央一位大领导说过,将来从这里望出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
梁思成听了大吃一惊,原本在他的构想中,北京就应该像罗马、雅典和巴黎那样成为全世界仰慕的文化名城。要是处处是烟囱,那不是成了一个工业城市了吗?
他回去告诉了林徽因,林徽因也表示不可思议。
于是梁思成就给周恩来写信,陈述自己的担忧。周恩来抽出时间见了他,听他说了两个小时之后,意味深长地念了一句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北京城的旧城格局看来是保不住了,梁思成、林徽因于是退了一步,想要保住北京的旧城墙。北京的旧城墙平均宽10米,全长40公里,外面是砖块,里面是混凝土,约有1100万吨,差不多12个景山那么大。这些城墙若是拆除,由28节18吨的车皮组成的列车每日运送一次,要83年才能运完废弃物。这是多么劳民伤财又不得好处的工程啊。完全可以把它留住,在城墙上面种上花草,摆上公园的长椅子,夏季可供十万人纳凉。
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因此被打成“城墙派”。主张拆墙的人说,城墙是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皇帝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是封建社会的遗迹,是套在社会主义首都脖子上的“锁链”,必须拆除。
于是,城墙最终也没有保住。北京从此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若是城墙还在,按照梁思成的建议,上面种上花木,放着长凳,那么,今天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座“城墙上的公园”。
看到城墙倒塌的瞬间,梁思成和林徽因不由得落下泪来,梁思成颤声道,五十年后,有人会后悔的!
这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就病了,两人双双入院。梁思成是肺结核复发,林徽因也是肺病,整日咳的停不下来。两人的病房挨着,只需两分钟就可走过来,但是都躺在上面起不来。梁思成稍好一些,就过来看林徽因,但是林徽因气力不支,根本说不了几句话。大多数时候都是梁思成说以前的往事,林徽因在那儿听。
与此同时,全国建筑界开始了对梁思成的大批判运动,说他代表了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思想。人们指责他的“大屋顶”风格建筑是铺张浪费,走形式主义。
梁思成知道后,毫无辩驳的能力。
1955年3月31日夜里,林徽因躺在北京同仁医院的病床上,她忽然用尽力气喊:“思成!思成!”闻声而来的护士问她有什么需要。
林徽因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表示想见一见梁思成。
护士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林徽因没有再坚持,也没有等到这个“明天”。在4月1日凌晨的时候,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51岁。
在不算长的51年生命历程里,她释放出了最美的光芒。
她的生命,就如她的诗一样,飘逸空灵,真挚热情。
4月2日,《北京日报》刊发了林徽因逝世的消息。治丧委员会由她的生前好友张奚若、周培源、金岳霖、钱伟长、钱端升等13人组成。4月3日,追悼会在北京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北京市市长彭真送了花圈,社会各界人士送去挽联。
在诸多挽联中,金岳霖和邓以蛰的挽联流传甚广: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