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3(山川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让我们一起读诗

卫国人宁戚出身微贱,前半辈子一直给富家商贾做挽车喂牛的活计。他知道齐桓公雄韬伟略,求贤若渴;也知道自己怀抱奇才,不甘人下,于是不远千里来到齐国城门下蹲守。一天晚上,齐桓公

出城迎客,宁戚远远看见他,百感交集,便敲击牛角,放歌抒怀。齐桓公寻声望去,料此非凡人,就让管仲前去了解。宁戚寡言,只说了句“浩浩乎白水”就把管仲送走了。

管仲百思未解,终于悟到有诗云:“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宁戚的意思是置身盛世,我自得其乐,王侯不换;面临危局,我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 管仲禀明主公,宁戚被委以司农的重任,从此,齐国岁稔年丰,国富力强。

如果管仲没有参透白水之意,宁戚与齐桓公失之交臂,春秋五霸也许就只剩下四霸了。

可见,关键时刻的哲思智慧从诗中来,读诗真的很重要。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来找林黛玉学诗。林黛玉开始打趣说诗有什么好学的,无非就是起承转合,中间一副对联,平常还讲究格律,若遇到奇思妙句,就连规矩也可通融。香菱读诗不多, 她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听罢,转而认真,“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钱穆先生也评价过这两句诗,说它背后似有人,却辨不清。焚香研墨只是道具,男女老少皆可为之,其人意趣在何?“趣”是人的核,若有人无趣,还不如无人。

黛玉的意思也差不多。她鄙夷的“浅近”不是平白如话,而是胶柱鼓瑟,工形而忘意;她拒绝的“格局”不是通俗易懂,而是流于庸常,凡胎浊骨;她讨论的不是陆放翁的诗,而是美学态度。

后来,香菱读王维,颂李杜,又阅遍陶、应、谢、阮、庾、鲍的诗作,写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可见,卓尔不群的审美情趣从诗中来,读诗真的很重要。

二百五十多年前,有位号“蘅塘退士”的退休县官,觉得传统青少年教材《千家诗》过于驳杂,不够系统,决心对其升级改良。他以年代、体裁、风格为经纬,在《全唐诗》中选取琅琅上口的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于是第一本《唐诗三百首》诞生了。

历代曾有五位名家为《唐诗三百首》作注。出生在乾隆年间的学者张燮博览群书,喜旁征博引,经常在一首诗后引用十本二十本典籍,源流分明,内容周备;出生在道光年间的“上元女史”陈婉俊细腻聪慧,她的注解疏密有致,简直精当,妇孺都能读懂,因而反复再版,流传坊间,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后来,喻守真、朱大可、金性尧等也为《唐诗三百首》作注,除了增加整体评介外,还在原诗上加了平仄符号。

史存几十万首诗中,《唐诗三百首》只如一叶扁舟。有小儿牙牙学语,吟四句了事;却也有大师甘嚼其味,殚精竭虑,悉心揣摩,展出其后广阔灿烂的星图。

可见,绵而不绝的知识学问从诗中来,读诗真的很重要。读诗既然这样重要,那么开始读诗吧。

是序。

康宁二○二一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