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道路: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贫困的村庄,不堪目睹

时令,已是深秋。

凉风骤起,枯叶飘落。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啊。原本是硕果累累的大地,转眼已是草木枯萎,一片萧瑟之景象。

息县城距离弯柳树村并不远,只有七八公里的路。但去弯柳树村的路却并不好走,国道230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人坐在车上,颠来颠去,有时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被颠出来。

从车子里望出去,天色灰蒙蒙的,车窗外都是扬起的灰尘,一辆一辆的大货车走过,不仅仅是发出刺耳的咣咣当当的声音,腾起的尘土更是像雾一样遮挡视线,直将国道两旁的沙松林都淹没进去了。

今天,宋瑞带着铺盖,带着锅碗瓢勺,由县委宣传部部长余金霞一道陪着,来到了弯柳树村。

说起弯柳树这个小村,其实有很久远的历史。查阅息县县志和历史资料,发现弯柳树村是个古村,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村名曾叫“竖斧村”。源自古息国八景“竖斧春耕”的典故:晋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自号“抱朴子”,他在古息县大地上留下不少遗迹。其中一处就是,他曾居住的息县城北的竖斧村。相传,每年开春耕种时节,村民们在凌晨时分,常能听到砍树伐薪之声、喝牛耕种。而每当村人开门循声望去,却又四下无人。时日既久,村人有所顿悟,知道这是仙人葛洪恐村人耽误农事,故而作法,以此催耕。于是,每次春耕时节,竖斧村家家闻声而起,人人勤勉耕作,村人遂富裕美满,此事传为佳话。

因为村头有几棵弯弯的大柳树,后来,竖斧村改名成了弯柳树村。据村里的老百姓说,那几棵大柳树,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村里人砍掉了。

宋瑞记得,余金霞部长陪她来弯柳树村那天,是2012年的11月2日。从这一天起,宋瑞就住进了弯柳树村,开始了和弯柳树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扶贫岁月。

驻村之后,宋瑞开始走访贫困户,连续一个星期,从上午到下午,一直到晚上,她先后走访了37户贫困户。宋瑞发现,村里的这些贫困户,有的是因为伤残,丧失劳动力导致家庭贫困;有的是因为得了大病,导致家庭贫困;有的家庭是因为老的老、小的小,家庭负担重导致贫困;也有的家庭,是因为懒惰,不好好种地,又不愿出外打工,导致家庭贫困。

宋瑞看到,有的贫困户,家里一贫如洗,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床,一个像样的碗都没有。许多贫困户的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没有挡风的院墙,没有做饭的厨房,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堆满了院子和屋子,屋子里、院子里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下脚的地方,没有坐的地方,到处是脏兮兮、乱糟糟的样子。

女人天生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善良的心,宋瑞走一家,看一家,越走腿越沉,越看心里越难受,走走,看看,走着,看着,宋瑞的眼圈儿红了,忍不住心酸落泪。

宋瑞就住在贫困户邓学芳的家里。那天夜里,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走访37户贫困户的情景,一家一家,一幕一幕,触动着她那颗最柔软的心,让她在那个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深夜里,止不住泪水横流。

宋瑞说:“那一夜,想起贫困户的苦,心疼他们的生活,心里酸溜溜的,眼泪就止不住扑簌簌地流下来。”

要想在弯柳树村扎下根来扶好贫,就要扑下身子摸清楚村里的情况,厘清思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宋瑞继续走访群众,看望贫困户,她将弯柳树村14个自然村一一走遍,知道了弯柳树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整个村庄贫穷落后的现状:

弯柳树村位于息县路口乡南6公里处,省道213线穿村而过,但因为路面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出行困难。村子里的路全是土路,14个自然村没有一条水泥路,这些土路,有人走,没人修,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老百姓说这就是弯柳树村的“水泥路”。

弯柳树村全村总人口460户2100多人,耕地3500亩,共有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2012年全村贫困户共146户625人。村里祖祖辈辈以种小麦、水稻、玉米、红薯为生,没有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也就一千多元。

村子里里外外、家家户户,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令宋瑞震惊。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渠坑塘中,处处是成堆的垃圾,夹杂着农药瓶、塑料袋、烂衣服破皮鞋,散发着臭味;红的、黑的、白的、绿的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挂在树枝、电线杆上,农家门口的小菜园用各种破烂床单、废弃广告横幅七零八落地围着。

宋瑞知道垃圾围村是目前很多农村的现状,但没想到如此触目惊心。

这个村子,打麻将成风,男女老少好多人都会打麻将,好多人打麻将成瘾,一会儿不打麻将就坐立不安,为了打麻将,衣服可以不洗,农活可以不干,饭也可以不做,孩子上学不上学更可以不管。走进村里,你会看到一桌又一桌麻将打得震天响。

不赡养老人的不良现象,在这个村里也很严重。父母为儿女辛辛苦苦一辈子,为了给儿女们结婚的事情,又掏彩礼又盖房,儿女们结婚之后住了新房子,却让老人住进低矮潮湿的破旧房子里,甚至搭个草庵让父母住。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孤孤单单地过日子,少有人管,少有人问,让人心酸。

除此之外,村里的邻里纠纷、兄弟不和、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整个村子给人的印象就是杂乱无章,破败不堪,缺少生机。

如果说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个省级贫困村里,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在弯柳树村,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那就是村两委处于瘫痪状态。党在这个村里失去了应有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没有威望,大家得空都往教堂跑。

宋瑞初来乍到,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软弱涣散的村子,一个又脏又乱的村子,一个缺少和气,缺少生机,缺少信仰,缺少精气神,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村子。

弯柳树村的希望在哪里?弯柳树村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带着这几千口人挖掉“穷根子”、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党把这个重任,已经交给了她这个驻村第一书记。

这是千钧重担啊!

宋瑞在村里,找不到村干部,找不到党员,村两委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办公了,村委会的房子破破烂烂的,房前的灌木和杂草有一人多高,已是秋末冬初的时节,枯黄的草木依然淹没着破破烂烂的村委会的房子。

老百姓说,多少年都没见村干部来过了,能不长杂七杂八的杂草?能不长灌木条子、野树苗子?没人烟了,啥东西都会长,保不定哪一天还长出野鸡、野鸭、野兔哩。你一个村委会,成年累月不见干部的影子,老百姓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

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实情。宋瑞了解到,弯柳树村现在只有两个村干部,一个只管自己搞副业养猪,一个干脆在城里安家住。两个人名义上是村干部,但很少在村里露面,很少管村里的事情。村两委实际上常年没人管,处于严重瘫痪的状态,群众怨声载道。

一个村庄,14个自然村,几千口人,146户贫困户,多年面对的是软弱瘫痪的村两委。群众有事情找谁?贫困户有困难找谁?

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设立的最根本、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层组织,肩负着领导群众解决问题、发展生产,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重任。

可是在弯柳树村,已经找不到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一般的党员就更找不到了。也许群众对这种现象早已麻木,但这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村之所以出现一大堆的问题,之所以这么多年还是省级贫困村,村容、村貌、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年一年不能改变,与村两委的瘫痪,肯定有重大的关系。

弯柳树村的这种现象,其实在脱贫攻坚之前,中国许多地方的村庄都是大同小异,村两委处于瘫痪状态的不在少数。往轻了说,党员干部在农村已经失去了模范带头作用;往重了说,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在这些村子里已经被严重弱化了。老百姓与村干部有了严重的隔阂,也失去了那种曾经的鱼水之情,干群之间蒙上了阴影,干群关系形成了“两张皮”。

这是农村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是最可怕的问题!

宋瑞为此忧心忡忡,她思考了很多,深感不安。

宋瑞感到庆幸和安慰的是,党和国家这些年正在逐步开始重视这些问题,正在推出一系列的扶贫攻坚的战略措施,正在派出大批的党员干部下乡驻村,正在努力解决着农村中长期积存的一系列的问题,努力改变着农村农民的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几十年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的道德水准却在不断滑坡。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环境污染,已经危及每一个人的生活,毒奶粉、毒馒头、毒大米、地沟油防不胜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光有物质的富足是不够的,更要有精神的富足,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曾经山清水秀的农村,曾经淳朴厚道的农民,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少?为什么现在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这么多?弯柳树村的现状,不仅是息县、也是中国许多农村的缩影,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不少农村也大概如此,存在着一系列类似的不良问题和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走在访贫问苦的路上,睡在贫困户家里的床上,宋瑞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她始终在想着驻村扶贫的事儿。

她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肩头的责任是如此之重,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如何按照省委部署和总队党组的要求,真正把弯柳树村扶起来?如何在弯柳树村找出一条解决现阶段中国农村问题的出路?面对这些现状,如何迎难而上做出探索与实践?

宋瑞说:“正是这些困惑和迷茫,让我意识到面临的困难和肩上的责任,激起了我不辱使命的信念和树好共产党员形象的决心、克服眼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就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找到力量,找到智慧,在弯柳树村扶贫攻坚的路上,一定要带着使命和责任,勇于探索和实践,蹚出一条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道路来。”

扶贫之路,何其艰巨!

扶贫之路,何其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