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道路: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华第一县”今昔录

中国有个县,名叫息县。

这个县,名气大得很,被称作“中华第一县”,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记载,周武王十三年,此地分封为息侯国;周庄王十五年,楚灭息国置息县。或者更清楚地说,公元前1046年,商周时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国灭息国后开始设县,沿用至今。

在中国2800多个县区中,息县被称作“中华第一县”,不是无缘无故的,人家确实够资格。史书上记得很清楚,人家从古到今,3000多年的历史,都不改一个“息”字,初为息国,后为息县,漫漫长长,绵绵延延,亘古不绝,堪称中国“郡县制”的活化石。

“中华第一县”的美誉,是息县人的骄傲。

息县历史上还有不少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了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1947年,刘邓大军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佳话。

息县城南有座山,名曰“濮公山”,被大诗人苏东坡称为“东南第一峰”。

息县的息夫人,古往今来,人们都津津乐道。息夫人,原是陈国公主,后嫁到息国为夫人,因容颜绝代,目如秋水,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

息夫人是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一生非常传奇,曾辅佐自己的儿子开启了春秋争霸之路。息县人没有不知道息夫人的,她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妇孺皆知。

有句话,很有名:“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

这句话流传很广,在息县,乃至信阳的很多地方,都知道这句话,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它说的就是息县这个地方,是个土地肥沃的地方,是个出产粮食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个“鱼米之乡”。

息县这个地方,还有一条知名的河流,穿境而过,那就是淮河。自古以来,淮北种小麦,淮南种稻子,而息县出产的一种特产稻子叫“香稻丸”,史书上说早在宋朝时就已有种植,明清息县志上的记载,称之为“烷稻”,是宫廷的贡品。1914年,在旧金山万国商品展赛会上,息县的“香稻丸”,博得好评,因之名播八方。

说了这么多息县的好,但还是绕不过一个事实,那就是息县后来的发展落伍了,被列入河南省的省级贫困县。

贫困县有多贫困呢?有一句话,听起来很扎心,但却最能说明问题。

“一入息县坡,道路像鸡窝”。这是外地人对息县的讽刺,说的是息县没有一条好路可以走,城里道路高低不平,乡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是土,雨天是泥,息县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

历史有时很残酷。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县,甚至是“鱼米之乡”,因为种种原因,今天却沦为有名的贫困县,这是息县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息县人一直在寻找历史的机遇,要改变他们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后来,就有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之战,息县人真干、实干、苦干,加上拼命干,“5+2”“白加黑”,息县人豁出去了。

2019年5月9日,息县达到了脱贫摘帽的标准,正式退出了省级贫困县的序列。

息县有个路口乡,路口乡有个弯柳树村。弯柳树村是个省级贫困村,这个村2015年就脱贫摘帽了,比息县全县整体退出省级贫困县序列,整整提前了4年。

一个小村庄,何以有如此的力量?为什么能够在息县率先4年就脱贫成功了?

不仅仅如此,今天的弯柳树村,不仅在息县,甚至在河南,在中国,已经成功探索与实践出了一条独特而扎实的脱贫攻坚之路和乡村振兴之路。

弯柳树村之所以有美好的今天,有独树一帜的脱贫成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位叫宋瑞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

是她,在弯柳树村扎下根来,坚守八年,走出了一条“党建为本领思想,传统文化扶心志,精准扶贫奔小康”的光明之路、幸福之路。

弯柳树村的老百姓常说:“感谢党,感谢国家,给弯柳树村派来宋书记这样好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