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刘表的心思需要猜
襄阳城里,刘表也在紧张地盯着地图看。
如果按实力进行排名,袁绍是老大,曹操勉强算个老二,刘表就是当之无愧的老三,至于刘焉、孙策、公孙度,实力还稍逊一筹。
现在是老大跟老二斗,如果老大联合了老三,老二当然没法玩了;如果老三跟老二联合,老大也有被干掉的可能。
所以,刘表的态度至关重要。
但是,对即将发生的袁曹决战刘表的内心却很紧张,二虎相争虽然必有一伤,但也必有一胜,谁打赢了这一仗,谁就是北方的霸主,也是天下实力最强的人,到那时不管愿意不愿意,自己都得跟他打交道。尽管现在与谁联合决定权在他,但这是一个赌博,一旦押错了宝,今后就被动了。
支持谁不支持谁,刘表心里一直犹豫不决。
袁绍派人也来到了襄阳,向刘表表达了希望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曹操的想法(绍遣人求助),刘表没有拒绝,口头上答应了,但并不做任何实际行动。他虽然更看好袁绍一些,但也不敢十分确定,万一最后赢的是曹操呢?现在,他只准备坐山观虎斗,保存实力要紧。
这反映出刘表在战略上的游移,更反映出刘表的私心。
刘表如果真心支持其中的一方,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那另一方基本就完了。如果支持曹操,袁绍在人马、地盘上的优势将被逆转;如果支持袁绍,就给曹操来个前后夹击,曹操将被包围。
如果刘表拿出真诚与人合作,大局基本就定了。
但在刘表内心深处更关心这场决战后的事,无论谁打赢,对他都不是好消息,最符合他的战略利益的局面是,败的惨败、胜的惨胜,他好坐收渔利。
但是,这个策略受到一些部下的反对,刘表的别驾刘先以及原来在朝廷里担任过天子高级侍卫(从事中郎)的韩嵩都劝刘表说:
“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如果想有所作为,可以乘此机会崛起;如若不然,也应该选择其中的一方给予支持(固将择所从)。将军拥有10万之众,怎么能坐而观望呢?”
在他们看来,刘表应该选择曹操:
“看见贤能的一方却不出面相助,袁本初和曹公必然都埋怨将军,中立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曹公是个明是非、有远见的人,天下贤俊纷纷归附,他必然会打败袁绍,之后就会举兵来取江汉,到那时恐怕将军您无法战胜他。替将军考虑,不如率荆州人马归附曹公(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然尊崇、敬重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这才是万全之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曹操善待了一个张绣,马上引起了后续效应,就连刘表的手下都认为应该走张绣的路。
刘表事业上的重要支持者、老朋友蒯越也持这种观点,他也建议刘表率部投降曹操,这让刘表很犹豫(表狐疑)。
为什么刘表的手下大多是“亲曹派”?
从实力上看,袁绍已经占有黄河以北的4个州,手下人才济济,人马众多,论地盘、论实力都胜过曹操,这是不难看出的事,但蒯越、刘先、韩嵩等人还是看好曹操。
与其说曹操更有魅力,不如说天子更有号召力。刘先的履历不详,但他对汉室的典籍制度非常熟悉(明习汉家典故),韩嵩、蒯越曾在朝廷任职,对汉室怀有深厚感情。他们这些人未必多么喜欢曹操,但对献帝是拥戴的。袁绍兴兵讨伐曹操,在他们看来讨伐的是汉室,当然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刘表决定派人到曹操那里走一趟,观察一下那里的情况,之后再做决定。
派谁去合适?刘表想了想,决定就派韩嵩去。刘表把韩嵩找来,对他说:“现在天下未定,曹操拥天子于都许,先生替我去看看那里的虚实(君为我观其衅)。”
韩嵩却不愿意走这一趟:“圣人达节,其次守节。我韩嵩是守节之人,事君为君,君臣名分早已确定,我愿以死相守。现在派我出使北方,只要是将军您的命令,即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不过,在我看来曹公是个很英明的人,必然得天下。将军如果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能享百世之利,而我荆州也会因此得福,如果是这样,派我去没问题;但是,如果主意还没有拿定,我去京师,天子一高兴给我一官半职的话(天子假嵩一官),我接受了就成为天子之臣、将军之故吏,不能再为将军您尽忠了,请您慎重考虑!”
言外之意,想投降就干脆点儿,没这打算跑一趟纯粹多余。
刘表还以为韩嵩害怕出使,非让他去不可(表以为惮使,强之)。
韩嵩无奈领命,临行恳请刘表记住他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怀疑自己的一片忠心(勿负嵩)。
建安五年(200)初,刘表的特使韩嵩一行北上,在官渡见到了曹操。曹操对韩嵩一行十分热情,给予了盛情接待。
韩嵩对曹操和曹军也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又去许县拜见了天子,在曹操的授意下,献帝拜韩嵩为部长级的高级顾问(侍中),韩嵩大概不愿意接受,表示想回荆州,献帝于是改任他为荆州刺史部零陵郡太守。
韩嵩回到襄阳,向刘表汇报所见所闻,对曹操大加赞扬,并劝说刘表送儿子到许县做人质,以证明自己的诚意(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
韩嵩的话刘表特别不爱听,不过没发作。
这天,刘表通知大家开会,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数百名部属(大会僚属数百人),会场上还安排了带着兵器的军士,让人感觉这次会议非同一般。
会上,刘表突然发难,对韩嵩加以指责,认为韩嵩怀有二心。
刘表越说越激动,拿出天子颁发给自己的符节,意思是要斩杀韩嵩。众人被吓坏了,有好心人赶紧劝韩嵩,让他给刘表主动认个错。
韩嵩不干,对刘表说:“将军有负我,我不负将军!”
韩嵩就把自己临行前跟刘表的对话说了出来,刘表的面子挂不住了。
刘表非杀韩嵩不可,谁都劝不住。
最后,有人情急之下搬来了刘表的妻子蔡氏,蔡氏劝刘表说:“韩嵩在荆州深得民望,他所说的也是出于忠心,杀他没有罪名啊!”
刘表只得收起盛怒,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下令囚禁韩嵩,同时审问和韩嵩一同出使曹营的有关人员。
审问的结果,也没有发现什么不妥行为,韩嵩这才捡回一条命。
刘表突然拿韩嵩开刀,表面看是疑心病犯了,看到韩嵩不加掩饰地称赞曹操,加之他接受了献帝的任命,刘表心里很不痛快,所以难掩一时之怒。刘表这个人虽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忌,这样的事发生在刘表身上并非一件两件。
但是,实际上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为举足轻重的一方诸侯,刘表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坐山观虎斗,谁都不支持,谁也不反对。投降曹操或袁绍,对于蒯越、韩嵩等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事,但对刘表来说差别就大了。自己当老板挣得再少也是老板,给别人打工挣得再多也是个打工仔,刘表不糊涂。
若干年后孙权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孙权手下大多数人也如韩嵩、蒯越一样主张投降,而孙权宁可冒灭亡的危险也不愿意投降,道理相同。
刘表想中立,但韩嵩、刘先等人都劝他投降曹操,也许劝他的人还有不少,尤其是蒯越这样的地方实力派,他的意见刘表不能置之不理,无奈之下,他派韩嵩到曹操那里走一趟,说是考察情况,实际上是做给“亲曹派”看的。
韩嵩是“亲曹派”的一员,他考察的结果早在刘表意料之中,刘表向他发难其实是早就想好的,因为如果他对韩嵩不满意,可以把韩嵩叫到办公室里来谈话,也可以把他交给有关部门审查,完全没有必要当着手下数百人的面进行,刘表此举正是明告那些有同样想法的人给我闭嘴。
果然,这件事虽然平息了,但在刘表阵营内部产生了极大震动,之前大部分人劝刘表与曹操合作,看到刘表为此真急眼了,这种话也就没人再敢提了。
刘表于是继续执行他原先的策略,对袁绍那边尽量敷衍,答应结成同盟却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对曹操不和不战,继续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