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时势造英雄·曹议郎从军记
汉末三国,群雄辈出。
说起那时的英雄,第一个当然是曹操,而说到曹操又不能不说袁绍,因为他们是众所周知的冤家对头。
其实,年轻时他们还是好朋友,关系相当不错。
有一年,袁绍的母亲在老家去世了,曹操曾专程跑去吊丧。袁绍的老家在豫州刺史部汝南郡的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当时曹操还在洛阳求学,要去汝阳少说得走上好几天。作为朋友,曹操写封信慰问一下就可以了,大不了派个家人送上丧仪也算是很有面子了,曹操的举动说明他们的关系很铁。
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袁绍生年不详,大概比曹操大10岁,由于他字本初,有人推测他出生于汉质帝本初元年(146)。袁母的丧事是在熹平年间,当时曹操不到20岁,袁绍不到30岁。
但是,这一趟远行似乎没给曹操留下多少好印象。一路风尘仆仆,受尽颠簸,到了地方却发现根本没人招待,只能混到乌泱乌泱的人群里,吃、住恐怕都成了问题,严重地被冷落了。
其实袁绍倒不是故意怠慢曹操,而是因为来吊丧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袁绍想跟每位来宾都去握一下手都做不到。这不是夸张,因为袁家的客人多达3万人(会者三万人)。
这当然是很大的排场,那时没有飞机、高铁,不通高速公路,出一趟远门多么不容易,像汝阳这样的县总人口通常也只有几万人。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虽然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但看到这么多人来的排场,心里还是难掩激动和骄傲。曹操是个高度敏感的人,爱热闹,怕被别人冷落,但现在只能站在人群中看热闹了。
跟曹操结伴而来的还有一个人,是他的朋友王俊,比曹操大几岁,与曹操、袁绍相比他后来基本上默默无闻。曹操和王俊挤在人群里,曹操个子本来就不高,要看清楚还得踮起脚跟,这让他越看越生气。曹操突然对身边的王俊冒出了一句:“天下就要大乱了,制造祸乱的就是这两个人(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
王俊听了有些吃惊,谁知曹操的话还没说完:“如果要安定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把这两个家伙杀了,大乱就无法避免(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
王俊这才认真地盯着曹操看了看,忽然明白了曹操这句话的含义,悄悄地对曹操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能济天下于危亡的,恐怕除了你再没有别人了!”
二人相视而笑。
曹操和王俊的对话被记录了下来,不过这多半是玩笑话。
曹操与袁绍相差10岁左右,算一代人差得有些多,算两代人又比较勉强,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有些不太好定位,后来曹操的儿子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看来曹操自认为跟袁绍还算是一代人;但再后来曹操又让另一个儿子娶了袁绍的孙女,又差了辈分。
曹操少年时代不好好学习,喜欢东游西逛,喜欢结交各色人等(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作为当时洛阳城两位知名的“富二代”,很早他们就打成了一片,袁绍是带头大哥,曹操是跟班小弟。
有一次,曹操跟着袁绍去看人家结婚,看到新娘漂亮,就动了歪念头。到了晚上,他们二人偷偷潜入人家园中,瞅准时机,大喊道:
“有小偷,有小偷——”
这家人赶紧都跑出来看,趁这个机会,袁绍让曹操到新房里去劫新娘,为了效果更加逼真,还给了他一把匕首。
曹操一向都执行袁绍的命令,还真去了,并且顺利得手,把新娘劫了出来,但出来时却迷路了,袁绍不慎跌到一堆枳棘里,动不了。
眼看人家追过来了,曹操急中生智,喊了一声:“小偷在这里(偷儿今在此)!”
袁绍急了,噌的一下子从枳棘堆里蹿了起来,二人于是逃脱。
有人怀疑这件事是假的,袁绍和曹操再无赖,作为两个高官子弟,也不可能直接去干抢人的事吧。其实,他们所谓的抢新娘只能理解为恶作剧,把人抢去,让人家受受惊吓,之后讨点儿喜酒喝,以此取乐而已。
还有一次,曹操和袁绍玩崩了,袁绍派了一名刺客要杀曹操。
刺客到了曹操的卧室外,隔着窗户玩了把飞剑,但是低了点儿,没有刺中。曹操估计下一次刺客会调整标尺,所以剑来得会高一点儿,于是把身子尽量往下贴(揆其后来必高,因贴卧床上),结果剑果然又飞高了。
后面这件事就有点儿悬乎了,要么也是恶作剧,是想把曹操吓一吓,要么兄弟二人后来又和好了。
汉末是个讲出身的时代,论出身曹操远远比不上袁绍。
曹操的出身不太好,是宦官的后人(赘阉遗丑),这是一个曹操想方设法要撕去的标签,但一直到他的子孙都还在为这件事感到困扰,这得从曹操的爷爷曹腾说起。
曹腾担任过太后宫宦官总管(大长秋),是当时宦官的最高职务。宦官没儿子,曹腾有个养子叫曹嵩,由于养父的庇护在桓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类似于清朝的直隶总督。
曹嵩是曹腾抱养的,关于他的身世是个谜,有一种说法他原来姓夏侯,但这个说法不太可靠。曹腾字季兴,意味着他的上面还有3个哥哥,排下来的话可能分别是伯兴、仲兴和叔兴,按照当时的风俗,如果曹腾的这几个哥哥有男孩,曹腾一定会从他们中间选择养子。
养子有法律意义上的继承关系,继承爵位、财产,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考虑外姓人的。即使凑巧曹腾的几个哥哥也都没有男孩,曹腾也会在本族其他曹姓男孩里挑选。
曹腾去世后曹嵩的仕途仍然顺利,担任过朝廷的大司农,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其实这个职务比农业部部长权力还要大,除农业外凡与经济有关的,比如林业、渔业、手工业、制造业甚至财政等,都归大司农管,曹嵩能担任此职,说明他还是相当有能力的。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母亲去世得很早,从小生活环境十分优越,但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头上又贴着宦官后人的标签,又让他与别的士人家的孩子有所不同。
单亲和有缺陷的经历容易让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卑、嫉妒心强;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性格暴躁,有的甚至表现为残忍。这样的孩子在家一挨训就唯唯诺诺,而在外面遇到弱小者就把在家受到的教育方式使用到别人身上,表现为暴躁凶狠。
曹操的少年时代情况很不妙,加上他身体发育很慢,不长个子(容貌短小),相貌平庸,这些都注定他不是一个让大人省心的好孩子。
关于少年曹操如何顽劣有不少故事,总之是一个问题少年,生性敏感、自卑,同时胆大、机灵、不安分,总想引人注目。凡是这样的孩子,将来要么会成为一个败家子人见人烦,要么会成为一个有个性、卓尔不群的人,如果又恰逢乱世的话,这样的人更容易出人头地。
18岁前后曹操进入洛阳的太学学习,汉代太学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西汉末年这里培养出一个刘秀,东汉末年这里培养出一个曹操。
20岁时曹操从太学毕业,朝廷分配工作,他想走走后门当洛阳县令,但后门没走成,只当了洛阳县令属下的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
当时政治黑暗得一塌糊涂,宦官掌握着大权,皇帝只听宦官的,曹操虽然有靠山,但干起来也很泄气,公安局局长这个职务不符合他的志向。
不过,曹操还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干了一件大事,他曾以违禁夜行的罪名棒杀了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这件事在当年绝对制造出了轰动效应,让自己的知名度大增。
这是曹操的第一次政治冒险,尽管宦官得势,浊流附行,但社会舆论仍以清流为标榜,身负宦官后人的枷锁,曹操渴望打破它,公然向宦官发起挑战,制造轰动效应,在曹操看来没有比这更便捷的方式了。
但也有人认为曹操是耍二,这种冒险行为并不可取,弄不好自己丢命不说,还会连累家人,事后他没有遭到报复,纯粹是一种侥幸。如果是这样,曹操就太不成熟了。
但其实不然,因为曹操在做这件事之前心里肯定进行过盘算,他有充足的把握。宦官表面强大凶残,但骨子里也有虚弱的一面,尤其当遇到民意的强力反弹时,宦官反而会退缩。当时有一股所谓的婞直之风,就是明知不是对手也要站出来与权贵单挑,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强大的舆论支持,尽管会面临受迫害的危险,但同时也会获得巨大的社会声望,知名度一夜蹿升。
宦官们在貌似强大的外表下其实都有一颗脆弱不堪的心。
对曹操来说,不怕耍一回二,怕的是二得不够大,没有造成声势。如果打几板子放人,那就坏了,只有往死里打,才安全。
还真让曹操算准了,吃了大亏的蹇硕选择了沉默。
曹操以一个惊人举动向世人宣示了他与宦官势不两立的政治态度,赢得了党人的信任,在今后的政治活动中,没有人再怀疑他的立场问题,这笔政治财富让他享受了一生。
当了两年县北部尉,曹操改任顿丘县令。
从职务上说是升了一级,但是不是宦官背后做的手脚把他调离洛阳,之后再慢慢收拾他,不太好说。在顿丘县令的位子上曹操没有遇到宦官来找麻烦,但是不久汉灵帝废黜了他的宋皇后,曹操跟宋皇后有一点儿拐弯的亲戚关系,因此受牵连被免官,回到家乡豫州刺史部沛国谯县专心读书。
就在曹操对仕途感到一片茫然之际,突然接到朝廷的任命,让他担任议郎,相当于参事室参事。这个职务的品秩是六百石,与县令相同,但这个职务侍奉在皇帝身边,可以了解高层政治动态,并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从影响力和重要性来说远远超过了一个县令。接到新任命的时候曹操肯定疑惑不解,没跑官、没活动,也没有到西园花钱去买,是谁给自己办的好事呢?这个谜团,直到后来曹操才知道了答案。
曹操在这个岗位上又干了5年,其间与同为议郎的大学者蔡邕结为忘年交。
这时已经到了汉灵帝光和年间,曹操眼看快30岁了。
30岁在仕途上年龄不算大,在机关里混能当个科长就不错了,在下面想当个乡长都难。曹操已经是朝廷里的“县处级”干部,有了近10年的从政履历,随时可以见到天子,是个风光又有前途的青年。
但曹操不这么看,他一直在给自己寻找人生的定位,他有更大的人生抱负,议郎是个闲职,适合学究来当,也适合老年人养老,却不适合自己。
曹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多年后他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年轻时不是一个避世清高的人,最怕别人把他看成凡愚之人,所以最想干的是当一名地方官员,干出一些政绩(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
没想到的是,到了光和七年(184),议郎曹操突然接到了朝廷的任命,免去他的现职,改任他为骑都尉。在军职里都尉介于中郎将和司马之间,手下一般统辖有数千人,相当于现在的旅长。
骑都尉,就是骑兵旅旅长。
这时天下的局势已经很紧张了,各地农民不断起事,让朝廷捉襟见肘、顾头顾不了尾,为了应对,朝廷不断征调人马,又临时组建了不少新军,这支骑兵部队就是刚刚组建的。一个文职干部,一个小个子青年,没有任何从军经历,被任命为高级将领,让大家都感到有些吃惊。
其实,熟悉曹操的人并不吃惊,因为曹操除了想当一名郡太守,他还喜欢军事,并且有了点儿名声。曹操不好读死书,但好读杂书,尤其是法家、兵家的著作,他酷爱一本叫《孙子兵法》的书,而且学有所得。在曹操之前,《孙子兵法》这部书的影响力并不太大,很多人不知道这部兵书,曹操对《孙子兵法》极为推崇,亲自进行注解。想必曹操经常跟朋友讨论兵法,所以被上边知道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朝廷也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
这个理由看似荒谬,但确实存在。东汉帝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发达,培养的却都是文人,武将基本靠自学成才,或者文人弃文从武。由于教育结构的失衡,造成军事人才的匮乏,到了需要的时候,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
而且打仗并不好玩,现在面对的又是来势凶猛的农民,冲锋陷阵,马革裹尸,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还没做好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带兵打仗看着威风,但危险系数极大,前途并不被看好,世家大族即使有符合条件的子弟,也大多不愿意出这个头。
无论是什么原因,前提都得曹操本人自愿。曹操是个不安分的人,又渴求建功立业,不怕冒险,喜欢军事,机会来了自然也会主动请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