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策划:打造爆款产品的三角形策划模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JZCH-2

第1章 制作用以策划的“素材手册”

01 只有“你想要”的事物需要记录

世上处处是策划

策划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想在拿到这本书的读者中,有人势必要做出能创造商业价值的策划,有人只是想创造新鲜事物,或许也会有人认为“策划这东西与自己毫无关系”。

我对策划的定义是,满足人们欲求的计划。

产品开发、服务、宣传、公开活动、广告宣传……各种各样的商业策划都是为了获取利益,不过在此之前,策划的目的一定是为某些人带来价值,满足他们的欲求。

另外,策划并不是只存在于商业活动中。

在私人生活中,也会有组织同好会、为某个人举办派对的情况吧。这些同样都属于策划。

决定考哪一所学校,选择哪一份工作,这些为满足自己的欲求而做的规划同样是策划。

就算与追求利益的商业活动无关,只要是能为人们创造价值、带来幸福感的计划和想法就是策划。每个人在各自的人生中,都在不知不觉地实行了各种各样的策划。


收集策划材料,做一本“素材手册”

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

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做策划的情况时,首先会采取怎样的方法?

1. 一个人绞尽脑汁思考?

2. 在网上搜索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两种方法都没有错,但是都有各自的缺点。

首先来看第一种,我以前做出的策划总是不能用,就是因为当时我做策划时就是陷入这种状态。

因为当自己凭空思考时,人们就会以记忆中最先浮现出的信息为基础构思策划,这样一来,每次都只能做出大同小异的策划。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因为每个人头脑中的信息和思考方式都无法迅速转变。

接下来看第二种在网上检索信息的方法,如果搜索与策划内容相关的信息,就会看到其他人做出的类似策划,很可能陷入与他们相似的思路之中。

另外,由于搜索量最多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是固化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大多数人同时得到相同的信息,并且以此为基础思考出同质策划的现象。做出的产品与他人相似的结果就是,你的策划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冲击力,只不过是对现有策划的粗劣模仿,很可能会沦为不被任何人需要的策划。

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

日常生活的见闻和脑海浮现出的想法中,有些内容可以成为制作策划的材料,我将它们统称为“素材”(本书中将使用这个叫法),记录在“素材手册”上。

然后将主题和素材相配对,思考“如何做出被更多人需要的爆款产品”“如何带来商业价值”,厘清思路后将其落实成为具体的策划。这些素材就是我制作策划的基础。

如果你拥有了只属于自己的原创“素材手册”,每天坚持记录的话,做策划时能够用到的素材就会越来越多,素材手册中就会被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

很多素材会被我忘到脑后,或者没办法立刻回想起来,不过只要在构思方案时翻看素材手册,就能够将当时正在思考的主题与素材配对起来,一口气想出几十个创意,然后从中挑出可以实现的部分完成策划。


需要记录的素材只有一种

刚才我已经提到过,策划案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也许你想要实现的策划是工作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也许是私下的同好会活动,或者是为将来独立创业制作的策划。

我希望阅读本书的各位读者能够养成记录的习惯,为了做出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策划,每天坚持收集新的信息。

首先,我来给大家展示我的“素材手册”里的一部分内容吧。

右上角是我平时使用的应用软件印象笔记(Evernote)的截图。

除了我以外,其他人看到后恐怕会觉得不知所云吧。

我为了收集能帮自己制作策划的素材,一直在记录类似的信息,基本上每一行就是一个素材。

那么,要从什么地方收集怎样的素材呢?

在当今社会,我们身边会涌现出大量的信息。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新闻和言论一闪而过。每天都有大量新品上市,或者在店铺上架,或者放出宣传广告。

每年365天,每天24个小时,每时每刻电视或网络频道都会播放各种节目和视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

把它们全都记录下来当然是不可能的。

其中应该记录的信息是……

● 新鲜的事物

● 与众不同的事物

● 有趣的事物

不对。

需要记录的信息只有一种,即“你想要的事物”。

说得更详细一点,“你想要的事物”就是能够刺激到你的欲求,让你想要采取行动,“想买”“想用”“想做”的事物。比如:

● 在店里看到某款产品,让你想要购买。

● 得到了某项活动的消息,让你想要预约门票参加。

● 看到广告和包装设计后让你想要购买的某款产品。

● 看到一篇与自己的烦恼有关的文章标题,让你情不自禁地点开。

● 网上的搞笑段子太好笑,让你想要在聚会时模仿。

记下来,记下来……

无论它属于哪个领域,只要可以刺激你的欲求,对你来说就能成为“素材”。

就算“够有趣、够与众不同、够新”,只要无法激起你的欲求,就无法成为“素材”,不要记在“素材手册”上。

以我刚才列出的截图为例,写在第一行的素材是“泡沫会变色的洗手液”,记下这个素材就是因为我想购买这款产品。

我4岁的孩子总是不喜欢洗手。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用了这款洗手时泡沫会变色的洗手液,说不定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愿意主动洗手,所以想要买来试试。

这是“我想要的事物”,因此对我来说就是“素材”。但是“不想要”泡沫会变色的洗手液的人就不必记下这条信息。

假设有一条类似的新产品信息是“淋浴时能用到的手枪型沐浴液”。我就算看到这条信息也不会记录下来,因为我不想要这个产品。虽然它特别又有趣,是我从没见过的产品,但也仅此而已。

那么,为什么只能记下自己“想要”的事物呢?


只是“有趣”“前所未有”“新颖”并不能成为策划

正如本章开头所说,策划的目的是为人们带来价值,满足欲求。就算一个想法做成了策划,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没必要而不去使用,这份策划就毫无意义。

做策划时,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因为一件事“有趣”“前所未有”“新颖”就将其做成了策划。

在工作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明明就算产品上市自己也完全不会去买,却因为新颖有趣而提交了策划书。也许读者中会有感同身受的人。

无论工作经验多丰富,也无法避免这样的错误。

如果提交策划案有时限,到了“必须交出东西”的时候更容易犯错。

另外,大家也做过不自觉地遵循上司的喜好、只讲究表面功夫的策划吧。

以上这些策划都不能看成真正的策划。

假设这样的策划侥幸通过,产品最终上市,也会成为没有人愿意买的东西,就算运气好一点有人来买,也不可能成为爆款产品。

策划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求,是为了实现“想要类似事物的人”的愿望。

因此,最重要的是做策划工作的人自己必须“想做这样的事,想使用这样的产品”,否则无法做出好的策划。

正因如此,在收集作为策划材料的素材时,只需要记录自己“想要的事物”。只有你自己相信能勾起人们欲求的素材,才能写在素材手册中。

只是“有趣”“前所未有”“新颖”的事物并不能做成产品策划,要贯彻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