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词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新社社集的形式及特点

文人结社必须借助一平台才能实现。传统语境下,文人交际途径较为单一,结社多“或出于骚人清玩的雅兴,或出于乡邑声势的渲染,或出于声律词法的探究,或出于志同道合的感慨”(3)等等聚集于某一特定的有形空间;进入现代以来,随着报刊作为新媒介的出现,文人结社亦随之出现了新模式,开始聚集于报刊这一平台,颇有将传统结社的有形空间虚拟化之势。

作为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宗旨、由旧式文人组成的文社,新社依然会采用传统文社聚集于有形空间的形式。如《新社草刊》第4期有“邮筒”一栏,曰:“本社定于三月二十七日春季常会,即乞同岑诸君掎袂惠临,共谋社务,藉联交谊为幸。本社启。”(4)这段话说明,新社亦有“常会”之例,呼吁社友参加,借以谋社务、联交谊。不知什么原因,新社后续社刊中没有这次活动的文字记载,想必这次“常会”因某种原因没有办成,以故后续刊发的社刊中再没有出现此类“常会”的启事。社员多、居住地分散,举办全社的大聚会自然不易,但三五社友小范围的频密交流,则是容易实现的。关于小范围社友在一起的基本情形,舒问梅诗作有所披露。其诗《乙丑六月十九日,招同人作迎秋小集,即席感赋用蛰公韵》云:

草堂结伴共迎秋,旧雨新交意气投。

起句联吟推上座,分曹射覆竞头筹。

道旁筑室如期毕,弦外知音不易求。

有酒有花须尽醉,明年还得证盟鸥。(5)

意气相投的同人在一起,酌酒赏花,潇洒迎送节气,“起句联吟”“分曹射覆”。另如罗梅影《夏日至北蔡,与重侯、刚侯叙水阁》诗中云:“相引登水阁,共话离情长。忧时徒太息,论诗戒莫狂。奇闻与轶事,互倾胸所藏。同射词坛鹄,制胜费思量。水盘红菱美,玉盏碧螺香。”(6)乔雅邠与王重侯同访闵鲁西的聚会,当是时,三人各自有诗,如闵鲁西作有《乔君雅邠枉顾敝庐,垂示所编〈青光月刊〉赋此志佩》《喜乔君雅邠重过敝庐,惠和一律次韵再投》等五首诗,王重侯作有《赠乔君雅邠》《同乔君雅邠访闵君鲁西,茶座清谈,乔君即席赋示一律,即步元玉酬之》,乔雅邠有诗作《酬闵君鲁西见投之作》等等。社友聚会,无一不是畅叙幽情,“起句联吟”,商量切磋所作诗、词、文等。

在传统的结社语境中,社员往往就某一既定主题进行创作,有学者认为“立社填词是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结社填词不同于独立创作,词人之间确定统一主题,互相和韵,进行词艺和鉴赏方面的沟通,是一种集体创作”(7)。从主题的统一性而言,社员的词作的确体现了集体性;但从单个作品而言,统一主题下的每一作品仍旧是独立的,结社的意义于此表现为同一主题创作下单独创作之间的比较。传统结社主题的来源无非是节令、气候、动植物等等,主题和词调的拟定者往往是文社的组织者。新社作为以旧式文体书写的文社,其主题的发出与传统有别,存在如下几种形式:1.以社之名义嘤求征作。如,社征新年竹枝词,“诗题:送春词,不拘体韵;完卷:三月二十日前;本刊第五期披露”(8)。2.以社员之名义嘤求征作。如,社刊第5期载有黄慵叟诗《自题岩谷驻颜图,录请诸大吟坛法政》、词《沁园春·自题岩谷驻颜图,录请诸大词坛法政》,以社员的名义首自树帜;之后以社的名义跟进推送,曰“题黄慵叟先生岩谷驻颜图,不论诗词、不拘体韵;来稿请寄本社或上海南市上海医院西首多稼里十四号江宁黄寓”(9);王化南发起的《家祠开幕,用宋荔裳元日祀先韵征和》,要求“和玉乞于仲夏前,投浦东南汇东门外鞠裕春纸号转交,体韵不拘”(10);奉贤朱家驹自谓“分纂省志时,和陶《游斜川》韵,冯梦华先生见而和之”,发起“乙丑六九生日述怀,五言四章,章各九均,呈号赐海内吟坛和,不拘体韵”(11);等等。从新社主题的发出者来看,不再专属于传统文社社长或组织者,社中成员之间更为平等,主题更为多样,除了时令节气之外,社友可根据个人情形发布吟题。虽说在主题上体现了集体统一,但与传统诗词社创作时设置较严苛的限体、限韵等条件不同,新社的创作体现了较为开明自由的态度,只限制主题,至于文体、韵律、词牌等形式一律自由,如黄慵叟发起的“题黄慵叟先生岩谷驻颜图,不论诗词、不拘体韵”,最后收集到的作品的创作形态因此较为多样,更为丰富。新社征作和传统文社和作的出版形态具有明显的不同,传统文社一般等到社集作品到达一定规模时,刊刻版行,作品的发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新社却不同,社刊采用现代报刊形式,其征作可及时发表在社刊专辟的“本社征诗披露”“社征披露”栏目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征作面向全体社员,但在社友内部亦存在着自发互相和作的情形:1.因社友诗词集而发。如,舒问梅与一奇女子梅芬有诗词往还之事,梅芬殁后,舒问梅怅惘不已,出版有《梅芬阁本事诗词辑》,黄慵叟为其作序,并作词《卜算子·仲冬十九日,喜舒君问梅来沪,即题其词稿》《忆旧游·题梅芬阁本事诗词辑》;王惠生作词《高阳台·题梅芬阁本事诗词集》;闵鲁西作词《凤归云·题梅芬阁本事诗词辑有引》《法曲献仙音·题问梅山人诗余》;闵刚侯作诗《奉题梅芬阁本事诗词辑呈舒丈问梅》;苏图鸿作诗《题梅芬阁本事诗词辑》;王善举作诗《集定庵句题梅芬阁本事诗词辑》等。因这本诗词集,梅芬的传奇事迹得以流传,有好事者踵事增华,绘作《梅芬抚剑图》,引发社友新一轮的题写诗词,有稼秋诗《梅芬抚剑图》、闵鲁西词《虞美人·题梅芬抚剑图》、黄慵叟诗《题梅芬抚剑图》等。2.社友或主动、或被动和作,一般严格依照原韵。如,顾良球诗《华园主人见征之作》;黄慵叟诗《适庵以〈诸将〉诗见示,愧未能和,赋呈一律》;春华逸叟诗《步杨素君秦淮宴饮原韵》;江都抱膝翁诗《承沈瘦若君赐和寿内,原调〈千秋岁〉一阕,再读再叠前韵,哀而伤矣。爰两用原玉,一以志谢,一为破郁也》;曹青萍诗《春感和王君忆霞韵》;闵鲁西诗《和梅影见怀原韵》;曲水村人词《高阳台·陈翠娜女士有游仙词,刊之报端,读而好之,因赋一解,即用原韵》;叶诵先诗《咏怀寄闵鲁西君》;闵鲁西诗《叶丈诵先寄示咏怀一律,次韵奉酬》;春华逸叟诗《潜兄由湘寄到〈月夜独酌〉诗二首,时值江浙风云倏起,谨步原韵以和》;曲水村人诗《有感次春华逸叟原韵》;春华逸叟诗《步潜兄独酌七律二首原韵》等等。有时另辟蹊径,如王忆霞《风蝶令》的词序曰:“畏庵、青萍诸先生以《春郊》《晚眺》两绝句命和,愧未能报,爰填此解以贻之”,系用词来应“绝句命和”之役。3.因某一社友事,自作诗词引发的和作。如,黄雨庄有诗《题广陵抱膝翁张幼屏先生抱膝图》,张幼屏随后有诗《承黄君雨庄题照,谨用原玉以谢》,二诗韵步相同,后又有王善拳作《题江都抱膝翁抱膝图》;黄式权卒,杨闲僧作《悼黄梦畹先生》,顾良球作《黄梦畹先生作古哭之以诗》三首,舒问梅作《子夜歌》,云“甲子岁暮,哭老友黄式权,并题宾红阁诗后,敢云合拍,聊志哀忱。敬请同社诸词坛敲正”;强化诚一岁两遭悼亡,黄雨庄有诗四首、沈瘦若有诗二首;南汇沈瘦若遭丧子之痛,作有《春日偶感乞春柳吟长和》《悼亡儿向荣》,谢春柳有和诗《奉和瘦若吟兄春居偶感原玉》《瘦若吟兄抱丧明之痛赋此慰之》,锡山强化诚亦作有《南汇沈瘦若先生,以哭女诗六律见示,未及卒读,已热泪盈眶。盖仆亦西河丧明者也,敬步原韵之二,聊以奉慰》,江都张缓图作有《次瘦若春居偶感韵》;南沙病鸥作有《乙丑六十三生朝述怀》,海滨醉叟与其反复叠韵,后云窝慵叟、曲水村人等人加入和韵等等,这些均系因社友个人事务引发社友共鸣,由此和作和韵。4.因同一画作而产生的作品,如因《龙女牧羊图》,张蛰公作《误佳期》,舒问梅作《水龙吟》,闵鲁西作《临江仙》,孙琴轩作《荆州亭》等等。5.有以个人身份征求和作之举。如叶诵先《清平乐》,词前小序曰:“前投刊。书斋夜坐。一解前结误押‘坐’字于不自觉,今为更易,请同社再政”,闵鲁西同调同韵:“溽暑侵人,深宵无寐。读诵先丈见示一解,味美于回,因依原均,聊写我情”,紧接着闵鲁西同调“诵先丈叠前韵再投再和却寄”,称“古调伊谁能继续,端赖词坛名宿”;闵鲁西《金缕曲》,前小序曰:“自题三十岁小景,录请大雅君子正谱,并求和玉,不拘诗词”;孙翁了作《推官桥八咏》,以“敬乞诸大坛粲政,益赐和章”;等等。

通过以上所述不难发现,写作旧式文体的新社,其作品的产生不同于传统诗词社,传统诗词社特别倚重于社友聚集于有形空间之常会,文题、文体具有共同性,但新社借助于现代报刊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社员社聚的常会空间,或者取而代之为部分社员的小范围聚会,或者采用报刊为平台的虚拟聚会;虽然新社也会以社之名义征作,发布公共性文题,但是大量非社题作品的产生说明,新社作品的产生更多地来自局部话题,甚而社友以个人身份嘤求其他社友和作。这些作品陆续登载在社刊上,体现了新社“以文会友”之宗旨,以社刊为平台,实现了社友互相切磋之目的。因彼此交谊的题作、和作等等,社友用诗词介入了对方的生活,畅发了情感,因此社作除了体现“以文会友”之宗旨外,更有“以友辅仁”之精神价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