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2.001 釥(1)、嫽(2),好也。青、徐(3)、海、岱之间曰釥,或谓之嫽。好,凡通语也。
【注释】
(1)釥(qiǎo):美好。“俏”的一种方言说法。
(2)嫽(liáo):貌美。《广雅·释诂二》:“嫽,好也。”王念孙疏证:“《陈风·月出》篇:‘佼人僚兮。’毛传云:‘僚,好貌。’……嫽与僚同。”
(3)徐:徐州。《尔雅·释地》:“济东曰徐州。”《吕氏春秋·有始》:“泗上为徐州,鲁地。”《方言》中的徐州指今山东南部、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地区。
【译文】
“釥”是美好,“嫽”是貌美,它们都有好的意思。青州、徐州、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区叫“釥”,也有的称之为“嫽”。“好”是共同语的说法。
2.002 朦(1)、厖(2),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厖。丰,其通语也。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丰人。《燕记》曰(3):“丰人杼首(4)。”杼首,长首也。楚谓之伃(5),燕谓之杼。燕、赵之间言围大谓之丰。
【注释】
(1)朦:大。“厖”的一种方言说法。关于“厖”,详参本条注释(2)。
(2)厖(máng):大。本义为石大,引申泛指大。《说文解字·厂(hǎn)部》:“厖,石大也。”段玉裁注:“厖,引申之为凡大之称。”
(3)《燕记》:古书名。具体未详。
(4)杼(zhù)首:梭形的头,长头。古代以之为长寿之相。《广雅·释诂二》:“抒,长也。”王念孙疏证:“抒或作杼。”
(5)伃(yú):长。戴震《方言疏证》:“杼、伃古通用。”“伃”“杼”的分别,反映的是当时楚、燕两地方言读音的差异。
【译文】
“朦”“厖”都有大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凡是表示大的样子称作“朦”,也有的称作“厖”。“丰”是共同语的说法。古赵国、古魏国的郊域以及古燕国的北部边境地区表示人高大叫“丰人”。《燕记》说:“丰人杼首。”所谓“杼首”,就是长头。古楚国地区称之为“伃”,古燕国地区称之为“杼”。古楚国、古燕国之间的地区表示周长大称作“丰”。
2.003 娃(1)、嫷(2)、窕(3)、艳,美也。吴、楚、衡、淮之间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卫、晋、郑之间曰艳,陈、楚、周南之间曰窕。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娥(4),或谓之窕。故吴有馆娃之宫(5),秦有㯃娥之台(6)。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美心为窈(7)。
【注释】
(1)娃:美好,也指美女。《说文解字·女部》:“娃,圜深目貌。或曰吴、楚之间谓好曰娃。”戴震《方言疏证》:“左思《吴都赋》:‘幸乎馆娃之宫。’刘逵注云:‘吴俗谓好女为娃。’”
(2)嫷(tuǒ):美好的样子。《文选·宋玉〈神女赋〉》:“嫷被服,侻(tuì,相宜的)薄装。”李善注引《方言》曰:“嫷,美也。”
(3)窕(tiǎo):俊美的样子。
(4)娥:女子姿容美好。《文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之二:“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李善注:“秦俗美貌谓之娥。”
(5)馆娃:馆娃故宫,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吴人呼美女为娃,馆娃宫为美女所居之宫。
(6)㯃娥:即“桼娥”,犹言七美。徐复《方言补释》:“㯃字从木,为桼字后起字。古借桼为七,七娥之义另明。”
(7)窈(yǎo):美好的样子。
【译文】
“娃”是美好,“嫷”是美好的样子,“窕”是俊美的样子,“艳”是美艳,它们都有美的意思。古吴国、古楚国、衡山郡、淮水之间的地区叫“娃”,南部古楚国外围地区叫“嫷”,古宋国、古卫国、古晋国、古郑国之间的地区叫“艳”,古陈国、古楚国以及古周国南部之间的地区叫“窕”。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形容美好的姿色有的称作“娥”,也有的称作“窕”。所以古吴国有叫“馆娃”的宫殿,古秦国有叫“㯃娥”的高台。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形容相貌美丽用“娥”,形容美好的样子用“窕”,形容姿色美好用“艳”,形容心地美好用“窈”。
2.004 奕(1)、僷(2),容也。自关而西,凡美容谓之奕,或谓之僷。宋、卫曰僷,陈、楚、汝、颍之间谓之奕。
【注释】
(1)奕:轻丽的样子。此条郭璞注:“奕、僷,皆轻丽之貌。”
(2)僷(yè):同“偞”。轻丽的样子。唐皮日休《桃花赋》:“或奕偞而作态,或窈窕而骋姿。”
【译文】
“奕”“僷”都是指容貌。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凡是形容相貌美丽称作“奕”,也有的称作“僷”。古宋国、古卫国地区称之为“僷”,古陈国、古楚国以及汝水、颍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奕”。
2.005 䫵(1)、铄(2)、盱(3)、扬(4)、䒅(5),矆也(6)。南楚江、淮之间曰䫵,或曰䒅。好目谓之顺(7),黸瞳之子谓之(8)。宋、卫、韩、郑之间曰铄。燕、代、朝鲜、洌水之间曰盱,或谓之扬。
【注释】
(1)䫵(mián):通“”。眼旁肉密致。《说文解字·目部》:“,目旁薄致宀宀(mián)也。”
(2)铄:双眸炯炯有神貌。今又作“烁”。
(3)盱(xū):眼睛张大的样子。《说文解字·目部》:“盱,张目也。”
(4)扬:眼睛张大的样子。《诗经·齐风·猗嗟》:“美目扬兮。”
(5)䒅(téng):眼睛张大的样子。《玉篇·目部》:“美目也,大视也。”
(6)矆(huò):张大眼睛看。《说文解字·目部》:“矆,大视也。”
(7)顺:眼睛漂亮有光泽。郭璞注:“言流泽也。”
(8)(xuàn):瞳仁。《说文解字·目部》:“,卢童子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卢,黑也,眼中黑子也。”
【译文】
“䫵”是眼旁肉密致,“铄”是双眸炯炯有神的样子,“盱”“扬”“䒅”都是指眼睛张大的样子,它们都有张大眼睛看的意思。在南部古楚国,长江、淮水之间的地区叫“䫵”,也有的叫“䒅”。眼睛好看称作“顺”,黑色的瞳仁称作“”。古宋国、古卫国、古韩国、古郑国之间的地区叫“铄”。古燕国、古代国以及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叫“盱”,也有的称之为“扬”。
2.006 嫢(1)、笙(2)、揫(3)、掺(4),细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细而有容谓之嫢,或曰徥(5)。凡细貌谓之笙,敛物而细谓之揫,或曰掺。
【注释】
(1)嫢(guī):腰细而美。《广雅·释诂一》:“嫢,好也。”又《释诂二》:“嫢,小也。”钱绎《方言笺疏》:“嫢训小,亦训好,故细而有容谓之嫢也。”
(2)笙:细小。犹如今天常说的“零星”之“星”。
(3)揫(jiū):缩小。《广雅·释诂二》:“揫,小也。”或作“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蚌当雷声则㾭。”意思是蚌听到雷声就会收缩。
(4)掺(shān):敛缩物体使之变细小。《广雅·释诂二》:“掺,小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郑风·遵大路》篇:‘掺执子之袪(qū,衣袖)兮。’正义引《说文》云:‘掺,敛也。’”
(5)徥:同“媞(tí)”。安舒的样子。《说文解字·女部》:“嫢,媞。”钱绎《方言笺疏》:“《释训》:‘媞媞,安也。’郭注:‘皆妇人安详之貌。’”《楚辞·七谏》:“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
【译文】
“嫢”是腰细而美,“笙”是细小零星,“揫”是缩小,“掺”是敛缩,它们都有细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形容身材纤细、容貌姣好称作“嫢”,也有的叫“徥”。凡是细小的样子称作“笙”,敛缩物体使之变细小称作“揫”,也称作“掺”。
2.007 (1)、浑(2)、䑄(3)、䑋(4)、(5)、泡(6),盛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语也。陈、宋之间曰,江、淮之间曰泡,秦、晋或曰䑋,梁、益之间凡言人盛,及其所爱,伟其肥晠谓之䑋(7)。
【注释】
(1)(guī):同“傀”。魁伟,高大。《说文解字·人部》:“傀,伟。”《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意思是通达生命实情的就心胸广大,精通智巧的就心境狭小;通达大命的就是顺任自然,精通小命的就是所遇而安。
(2)浑:盛大。《荀子·富国篇》:“财货浑浑如泉流。”
(3)䑄(pì):壮大,肥壮。郭璞注:“䑄呬,充壮也。”
(4)䑋(rǎng):肥胖。《说文解字·肉部》:“䑋,益州鄙言人盛,伟其肥,谓之䑋。”
(5)(liáo):粗大。郭璞注:“,粗大貌。”
(6)泡(páo):盛多。《文选·王褒〈洞箫赋〉》:“又似流波,泡溲泛(jiē,水出貌)。”李善注:“泡溲,盛多貌。”
(7)伟:通“玮”。赞美,夸耀。《后汉书·党锢传》:“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李贤注:“玮,犹美也。”晠(shèng):同“盛”。盛大。
【译文】
“”是魁伟、高大,“浑”是盛大,“䑄”是壮大、肥壮,“䑋”是肥胖,“”是粗大,“泡”是盛多,它们都有盛大的意思。这是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古陈国、古宋国之间的地区叫“”,长江、淮水之间的地区叫“泡”,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有的叫“䑋”,梁州、益州之间的地区凡是形容人肥壮,尤其是对他们喜爱的人,夸赞其肥壮就称作“䑋”。
2.008 私(1)、策(2)、纤、䓲(3)、稚、杪(4),小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梁、益之间凡物小者谓之私。小或曰纤,缯帛之细者谓之纤。东齐言布帛之细者曰绫(5),秦、晋曰靡(6)。凡草生而初达谓之䓲。稚,年小也。木细枝谓之杪,江、淮、陈、楚之内谓之篾(7),青、齐、兖、冀之间谓之葼(8),燕之北鄙,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策。故《传》曰:慈母之怒子也,虽折葼笞之,其惠存焉。
【注释】
(1)私:细小。“细”的一种方言说法。
(2)策:木芒。“刺”的一种方言说法。
(3)䓲(ruì):细小,草初生的样子。《广雅·释诂二》:“䓲,小也。”王念孙疏证:“䓲之言锐也。……小谓之锐,故兵芒亦谓之锐,草初生亦谓之䓲。”
(4)杪(miǎo):树梢,引申泛指细微、微小。郭璞注:“言杪梢也。”《后汉书·冯衍传》:“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意思是摆脱微小的礼节,放荡纵逸人间的事情。
(5)绫:一种薄而细、纹如冰凌、光如镜面的丝织品。
(6)靡:细腻,细密。郭璞注:“靡,细好也。”《管子•七臣七主》:“主好宫室,则工匠巧;主好文采,则女工靡。”
(7)篾:通“蔑”。微小。《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意思是看到太阳和月亮,就知道众星的微小了;仰望圣人,就知道普通人的言论微不足道了。
(8)葼(zōng):树木的细枝。《文选·左思〈魏都赋〉》:“弱葼系实,轻叶振芳。”刘逵注:“葼,木之细枝者也。”
【译文】
“私”是细小,“策”是木芒,“纤”是纤细,“䓲”是草初生的样子,“稚”是幼小,“杪”是树梢,它们都有小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郊域以及梁州、益州之间的地区,凡是形容小的事物称作“私”。形容小也有的称作“纤”,精细的丝绸即称作“纤”。东部古齐国地区指精细的布帛叫“绫”,古秦国、古晋国地区叫“靡”。凡是草刚刚生长出来就称作“䓲”。“稚”是年岁幼小的意思。树木的细枝称作“杪”,长江、淮水一带,古陈国、古楚国地区叫“篾”,青州、古齐国、兖州、冀州地区称之为“葼”,古燕国的北部边境和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称之为“策”。旧《传》说:慈爱的母亲对孩子发怒,虽然折下细树枝来鞭打他,但对孩子是有益的啊。
2.009 殗殜(1),微也。宋、卫之间曰殗。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殗殜。
【注释】
(1)殗殜(yè dié):有病而不严重的状态。郭璞注:“病半卧半起也。”唐陆龟蒙《幽居赋》:“时牵殗殜,自把渠疏(农具名,即耙)。”
【译文】
“殗殜”是有病而不严重的状态,有轻微的意思。古宋国、古卫国之间的地区叫“殗”。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凡是形容有病而不严重的样子称作“殗殜”。
2.010 台(1)、敌,匹也。东齐海、岱之间曰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物力同者谓之台敌(2)。
【注释】
(1)台(tái):同辈。章炳麟《新方言·释言》:“蕲州谓我辈曰我台,尔辈曰你台。”
(2)台敌:“台”“敌”连文难以索解,疑此处“敌”上脱“或谓之”数字,此处存疑待考。
【译文】
“台”是同辈,“敌”是相当,它们都有相匹敌的意思。在东部古齐国,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叫“台”。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把事物力量相同称作“台”,也称作“敌”。
2.011 抱㛯(1),耦也(2)。荆、吴、江、湖之间曰抱㛯(3),宋、颍之间或曰㛯。
【注释】
(1)抱㛯(fàn):孵化生育。抱,本书卷八:“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㛯,也作“嬎”。《广韵·愿韵》:“嬎,嬎息也。一曰鸟伏乍出。《说文》曰‘生子齐均也。’或作㛯。”清蒲松龄《蓬莱宴》第一回:“燕子头上去嬎蛋。”“抱㛯”属于同义复合词。
(2)耦(ǒu):同“偶”。成双成对。
(3)湖:五湖的简称。先秦史籍记载吴越地区有五湖,后人对此解释不一。从《国语·赵语》和《史记·河渠书》看来,五湖最初当指太湖,以后又泛指太湖流域所有湖泊。《方言》郭璞注:“五湖,今吴兴太湖也。”可知五湖属于吴。
【译文】
“抱㛯”是孵化生育,它含有成双的意思。荆州、古吴国与长江、太湖之间的地区叫“抱㛯”,古宋国与颍水之间的地区有的叫“㛯”。
2.012 倚(1)、踦(2),奇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全物而体不具谓之倚,梁、楚之间谓之踦。雍、梁之西郊,凡兽支体不具者谓之踦。
【注释】
(1)倚(jī):单只,奇零。《集韵·支韵》:“奇,不耦也。或作倚。”《春秋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人与姜戎要而击之殽,匹马倚轮无反者。”是说晋国人与姜戎在殽截击了秦军,没有一匹马一个车轮回到秦国。
(2)踦(qī):本义为一只脚,引申泛指单数。《说文解字·足部》:“踦,一足也。”段玉裁注:“引伸之凡物单曰踦。”《太平御览》卷六九七引汉应劭《风俗通·论数》:“踦者,奇也。履舄之一也。”
【译文】
“倚”是单只,“踦”是单数,它们都有单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把整个物体的形体不完备称作“倚”,梁州、古楚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踦”。雍州、梁州的西部郊域把兽类的肢体不完整称作“踦”。
2.013 逴(1),蹇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蹇者或谓之逴,体而偏长短亦谓之逴。
【注释】
(1)逴(chuò):同“踔”。跛脚。《说文解字·辵(chuò)部》:“逴……一曰蹇也。”段玉裁注:“蹇,(bǒ,同“跛”)也。《庄子》:‘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踔而行。’谓脚长短也。踔即逴字。”
【译文】
“逴”是跛脚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凡是形容跛脚的人称作“逴”,把肢体两侧长短不一也称作“逴”。
2.014 獡(1)、透(2),惊也。宋、卫、南楚凡相惊曰獡,或曰透。
【注释】
(1)獡(shuò):惊惧的样子。“愬”的一种方言说法。《说文解字·犬部》:“南楚谓相惊曰獡,读若愬。”《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何休注:“愬者,惊貌。”
(2)透(shū):吃惊的样子。《广韵·屋韵》:“透,惊也。”表示这个意思时读式竹切。《文选·左思〈吴都赋〉》:“惊透沸乱。”刘逵注引《方言》:“透,惊也。”
【译文】
“獡”是惊惧的样子,“透”是吃惊的样子,它们都有惊的意思。古宋国、古卫国以及南部古楚国地区凡是表示受到惊吓叫“獡”,也有的叫“透”。
2.015 仪(1)、(2),来也。陈、颍之间曰仪。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谓之(3),或曰怀(4)。
【注释】
(1)仪:引来,招来。《广雅·释诂三》:“仪、招,来也。”宋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储精九重而仪凤凰。”意思是圣人储蓄九重精气来招引凤凰。
(2)(gé):到。文献中常借用作“格”。《尔雅·释诂》:“格,至也。”《礼记·月令》:“蝗虫为灾,暴风来格。”
(3)鲁:周代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方言》中的鲁与春秋时的鲁,疆域大体一致,即以曲阜为中心的泰山以南今山东西南的汶、泗、沂、沭流域。
(4)怀:到,来。《诗经·齐风·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郑玄注:“怀,来也。”诗句是说既然已经嫁给鲁君,为何又回来找旧情人?古籍中亦常见“怀来”的使用。《新语·道基》:“附远宁近,怀来万邦。”“怀来”意思就是招来。
【译文】
“仪”是引来、招来,“”是至、来,它们都有来的意思。古陈国和颍水之间的地区叫“仪”。在函谷关以东,古周国、古郑国的郊域以及古齐国、古鲁国之间的地区有的称之为“”,也有的叫“怀”。
2.016 䵑(1)、(2),黏也。齐、鲁、青、徐,自关而东或曰䵑,或曰。
【注释】
(1)䵑(nì):胶黏。或作“䵒”。《说文解字·黍部》:“䵒,黏也。䵑,䵒或从刃。”《战国策·赵策》:“君安能憎赵人,而令赵人爱君乎?夫胶、漆至䵑也,而不能合远。”意思是说您怎么能自己讨厌赵国人,而要求赵国人喜爱您呢?胶和漆是最黏的东西,但不能把两个相距很远的东西黏合在一起。
(2)(rǔ):“黏”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䵑”“”都有胶黏的意思。古齐国、古鲁国和青州、徐州以及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有的叫“䵑”,也有的叫“”。
2.017 糊(1)、托(2)、庇(3)、寓、(4),寄也。齐、卫、宋、鲁、陈、晋、汝、颍、荆州,江、淮之间曰庇(5),或曰寓。寄食为糊,凡寄为托,寄物为。
【注释】
(1)糊:寄食,依附别人生活。《说文解字·食部》:“餬(糊),寄食也。”我们今天依然常用“糊口”来表示勉强维持生活。
(2)托:寄托。
(3)庇:荫庇,依托。
(4)(yìng):同“媵”。戴震《方言疏证》:“、媵同。”本义为送女出嫁,引申泛指寄送。《楚辞·九歌·河伯》:“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形容众多)兮媵予。”是说波浪滔滔都来迎接我,成群的游鱼为我送行。
(5)江、淮之间: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
【译文】
“糊”是依附别人生活,“托”是寄托,“庇”是依托,“寓”是寄托,“”是寄送,它们都有寄附的意思。古齐国、古卫国、古宋国、古鲁国、古陈国、古晋国以及汝水、颍水、荆州,长江、淮水之间的地区叫“庇”,也有的叫“寓”。依附别人生活称作“糊”,一般意义上的寄附称作“托”,把物品寄送给人称作“”。
2.018 逞(1)、苦(2)、了(3),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秦曰了。
【注释】
(1)逞:快意,满足。《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今民馁而君逞欲”意思是如今人民饥饿而君主却快意于私欲。
(2)苦:愉快。“快”的一种方言说法。
(3)了(liǎo):快乐。“乐”的一种方言说法。丁惟汾《方言音释》:“了、憭皆乐之同声假借。”
【译文】
“逞”是快意、满足,“苦”是愉快,“了”是快乐,它们都有畅快的意思。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有的叫“逞”,古楚国地区叫“苦”,古秦国地区叫“了”。
2.019 挴(1)、㥾(2)、赧(3),愧也。晋曰挴,或曰㥾。秦、晋之间,凡愧而见上谓之赧,梁、宋曰㥾。
【注释】
(1)挴(měi):惭愧。“瞢”的一种方言说法。《广雅·释诂一》:“挴、瞢,惭也。”《国语·晋语》:“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这句话大意是我如果逃走遂了私意,而使国君惭愧,这就是悖逆的行为。
(2)㥾(nì):惭愧。“恧(nǜ)”的一种方言说法。《集韵·职韵》:“(㥾)或作恧。”《说文解字·心部》:“恧,惭也。”《汉书·郑崇传》:“惟念德报未殊,朕甚恧焉。”颜师古注:“恧,愧也。”
(3)赧(nǎn):羞愧。《说文解字·赤部》:“赧,面惭赤也。”《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赧然汗下。”刘良注:“赧然,谓惭耻。”
【译文】
“挴”“㥾”是惭愧,“赧”是羞愧,它们都有惭愧的意思。古晋国地区叫“挴”,也有的叫“㥾”。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把羞愧于拜见尊长称作“赧”,古梁国、古宋国地区叫“㥾”。
2.020 叨(1)、惏(2),残也(3)。陈、楚曰惏。
【注释】
(1)叨(tāo):同“饕”。贪。《说文解字·食部》:“饕,贪也……叨,饕或从口,刀声。”
(2)惏(lán):同“婪”。贪婪。
(3)残:贪婪。本书卷一:“晋、魏河内之北谓惏曰残,楚谓之贪。”
【译文】
“叨”“惏”都有贪婪的意思。古陈国、古楚国地区叫“惏”。
2.021 凭(1)、(2)、苛(3),怒也。楚曰凭,小怒曰。陈谓之苛。
【注释】
(1)凭:愤懑。《楚辞·离骚》:“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王逸注:“喟然舒愤懑之心。”“喟凭心而历兹”是说愤懑的心情至今不能平静。
(2)(xiè):牙齿相摩切,表示愤怒。《说文解字·齿部》:“,齿相切也。”犹如我们今天仍然用咬牙切齿来形容愤怒。
(3)苛:通“诃”。责难,责备。《说文解字·言部》:“诃,大言而怒也。”
【译文】
“凭”是愤懑,“”是牙齿相摩切,“诃”是责难、责备,它们都有愤怒的意思。古楚国地区叫“凭”,轻微的愤怒称作“”。古陈国地区称之为“苛”。
2.022 憡(1)、剌(2),痛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憡。
【注释】
(1)憡(cè):轻微疼痛。《玉篇·心部》:“憡,小痛也。”
(2)剌(là):同“瘌”。辛辣痛。《说文解字·疒(nè)部》:“楚人谓药毒曰痛瘌。”段玉裁注:“瘌如俗语言辛辣。”
【译文】
“憡”是轻微疼痛,“剌”是辛辣痛,它们都有疼痛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有的叫“憡”。
2.023 挢捎(1),选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取物之上者谓之挢捎。
【注释】
(1)挢(jiāo)捎:选取。《淮南子·要略》:“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挢掇。”览,通“揽”。表示揽取。“挢”与“揽”“取”“掇”义近,都表示取的意思。“捎”单用也可表示取,犹如今天我们常说的“捎带”。
【译文】
“挢捎”是选取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凡是表示选取物体上面的部分就称之为“挢捎”。
2.024 (1)、梗(2)、爽(3),猛也。晋、魏之间曰,韩、赵之间曰梗,齐、晋曰爽。
【注释】
(1)(xiǎn):凶猛。当是“悍”的一种方言说法。《左传·昭公十八年》:“今执事然授兵登陴(pí),将以谁罪?”孔颖达疏引服虔云:“然,猛貌也。”句子大意是如今您雄赳赳地颁发武器登上城墙,打算拿谁来治罪呢?
(2)梗:强硬,勇猛。《楚辞·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王逸注:“梗,强也……梗然坚强。”句子大意是淑丽端庄终不淫逸,脾性耿直知情达理。
(3)爽:猛烈,威猛。《广雅·释诂三》:“爽,猛也。”王念孙疏证:“爽训为猛,故鹰谓之爽鸠。”
【译文】
“”是凶猛,“梗”是强硬、勇猛,“爽”是猛烈、威猛,它们都有猛的意思。古晋国、古魏国之间的地区叫“”,古韩国、古赵国之间的地区叫“梗”,古齐国、古晋国地区叫“爽”。
2.025 瞷(1)、睇(2)、睎(3)、䀩(4),眄也(5)。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东齐、青、徐之间曰睎,吴、扬(6)、江、淮之间或曰瞷,或曰䀩,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眄。
【注释】
(1)瞷(jiàn):窥视。《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朱熹集注:“瞷,窃视也。”
(2)睇(dì):斜视。《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郑玄注:“睇,倾视也。”
(3)睎(xī):远望。《后汉书·班固传》:“于是睎秦岭。”李贤注:“睎,望也。”
(4)䀩(luò):斜视。戴震《方言疏证》:“《说文》:‘䀩,眄也。’‘眄,衺视也。’”
(5)眄(miǎn):斜视,不正面看。《列子·仲尼》:“一眄而已。”殷敬顺《列子释文》:“眄,斜视也。”
(6)扬: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吕氏春秋·有始》:“东南为扬州,越也。”扬州指淮河以南,东海、黄海以西,直达江南的东南地区。
【译文】
“瞷”是窥视,“睇”是斜视,“睎”是远望,“䀩”是斜视,它们都有不正面看的意思。古陈国、古楚国之间以及南部古楚国外围地区叫“睇”,东部古齐国以及青州、徐州之间的地区叫“睎”,古吴国、扬州一带以及长江、淮水之间的地区有的叫“瞷”,也有的叫“䀩”,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叫“眄”。
2.026 䭒(1)、喙(2)、呬(3),息也。周、郑、宋、沛之间曰䭒(4),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喙,或曰䭒,东齐曰呬。
【注释】
(1)䭒(xī):呼吸。“息”的一种方言说法。
(2)喙(huì):叹息,出气。《汉书·匈奴传》:“跂(qí,通“蚑”。虫豸爬行)行喙息蠕动之类。”颜师古注:“喙息,凡以口出气者。”
(3)呬(xì):喘息,嘘气。《尔雅·释诂》:“呬,息也。”
(4)沛:沛郡。西汉高帝改泗水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辖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水以东以及江苏西北、河南东部的小部分地区。
【译文】
“䭒”是呼吸,“喙”是叹息、出气,“呬”是喘息、嘘气,它们都有呼吸的意思。古周国、古郑国、古宋国以及沛郡之间的地区叫“䭒”,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有的叫“喙”,也有的叫“䭒”,东部古齐国地区叫“呬”。
2.027 䤨(1)、摫(1),裁也。梁、益之间裁木为器曰䤨,裂帛为衣曰摫。䤨,又斫也(3),晋、赵之间谓之䤨。
【注释】
(1)䤨(pì):裁截,劈破。《汉书·艺文志》:“及譥(jiào,同“叫”)者为之,则苟钩䤨析乱而已。”颜师古注:“䤨,破也。”这里是批评那些吹毛求疵、缠绕不清的人,将名家学说搞得支离破碎,将名实关系搞得混乱不清。
(2)摫(guī):剪裁。《文选·左思〈蜀都赋〉》:“䤨摫兼呈。”刘逵注:“摫,裁也。”
(3)斫:砍削。《楚辞·九歌·湘君》:“斫冰兮积雪。”“斫”即用刀斧等砍削。
【译文】
“䤨”是裁截、劈破,“摫”是剪裁,它们都有裁截的意思。梁州、益州之间的地区把裁截木头制作器具称作“䤨”,把裁剪布帛制作衣物称作“摫”。“䤨”还可以指砍削,古晋国、古赵国之间的地区就称之为“䤨”。
2.028 镌(1),琢也。晋、赵谓之镌。
【注释】
(1)镌:凿。《淮南子·本经训》:“镌山石。”高诱注:“镌,犹凿也。”
【译文】
“镌”有凿琢的意思。古晋国、古赵国之间的地区就称之为“镌”。
2.029 锴(1)、鑙(2),坚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锴,吴、扬、江、淮之间曰鑙。
【注释】
(1)锴(jiě):坚固。“坚”的一种方言说法。吴予天《方言注商》:“‘锴’‘鑙’并系‘坚’之转声。今陕西谓牢固曰结实。‘结’亦为‘坚’之转声。”
(2)(jī):坚固。“坚”的一种方言说法。参注释(1)。
【译文】
“锴”“鑙”都有坚固的意思。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叫“锴”,古吴国、扬州一带以及长江、淮水之间的地区叫“鑙”。
2.030 揄铺(1)、(2)、帗缕(3)、叶褕(4),毳也(5)。荆、扬、江、湖之间曰揄铺,楚曰,陈、宋、郑、卫之间谓之帗缕,燕之北郊、朝鲜、洌水之间曰叶褕。
【注释】
(1)揄(yú)铺:表示粗劣、不结实的一种方言说法。
(2)(lán wú):粗劣。同“滥恶”。丁惟汾《方言音释》:“为滥恶之同声假借。”《管子·参患》:“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
(3)帗(fú)缕:表示粗劣的一种方言说法。
(4)叶褕(yú):粗劣,不结实。叶(葉),同“枼”。《说文解字·木部》:“枼,薄也。”段玉裁注:“凡木片之薄者谓之枼。”“褕”即“窳”的方言转写,“叶褕”犹言“薄窳”。
(5)毳(cuì):通“脆”。脆弱,不牢固。
【译文】
“揄铺”是粗劣、不结实,“”“帗缕”是粗劣,“叶褕”是粗劣、不结实,它们都有脆弱、不牢固的意思。荆州、扬州以及长江、太湖之间的地区叫“揄铺”,古楚国地区叫“”,古陈国、古宋国、古郑国、古卫国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帗缕”,古燕国北部郊域、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叫“叶褕”。
2.031 孑(1)、荩(2),余也。周、郑之间曰荩,或曰孑。青、徐、楚之间曰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炊薪不尽曰荩。孑(3),俊也(4)。遵(5),俊也。
【注释】
(1)孑(jié):剩余。《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意思是周地余下的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
(2)荩(jìn):通“烬”。剩余。“烬”本义指物体燃烧后剩余的部分,引申为泛指剩余。《国语·吴语》:“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韦昭注:“烬,余也。”句子大意是这样就会使其民力竭尽,上天夺去他们的食物,我们安全地收拾残局,吴国就存在不下去了。
(3)孑:特立,出众。郭璞注:“广异语耳。”则此处“孑”当取另一义。《说文解字·了部》:“孑,无右臂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特立为孑。”《诗经·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陈奂《诗毛氏传疏》:“孑孑,犹杰杰,特立之意。”诗句大意是牛尾旗高高飘扬,人马来到浚城之郊。
(4)俊:俊杰,才智超群。
(5)遵:俊杰。“俊”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孑”“荩”都有剩余的意思。古周国、古郑国之间的地区叫“荩”,也有的叫“孑”。青州、徐州以及古楚国之间的地区叫“孑”。在函谷关以西,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表示烧火用的柴草没烧尽叫“荩”。“孑”还有俊杰的意思。“遵”也可以指俊杰。
2.032 翿(1)、幢(2),翳也(3)。楚曰翿,关西、关东皆曰幢。
【注释】
(1)翿(dào):即纛。顶上以羽毛为饰的旗,古代乐舞者执之以舞,也可以用作导引灵柩。
(2)幢(chuáng):古代的一种旗帜。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
(3)翳(yì):用羽毛做的华盖。《说文解字·羽部》:“翳,华盖也。”《山海经·海外西经》:“(夏后启)左手操翳。”郭璞注:“翳,羽葆幢也。”
【译文】
“翿”是顶上以羽毛为饰的旗,“幢”是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的旗帜,它们都属于华盖类。古楚国地区叫“翿”,函谷关东、西两侧叫“幢”。
2.033 (1)、略(2),求也。秦、晋之间曰,就室求曰,于道曰略。略,强取也。攈(3)、摭(4),取也。此通语也。
【注释】
(1)(sōu):同“搜”。搜求,寻找。
(2)略:掠夺,强取。《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杜预注:“略,取也。”
(3)攈(jùn):搜集,拾取。《说文解字·手部》:“攈,拾也。”《墨子·贵义》:“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粟也。”“舍获而攈粟”是说放弃收割而去捡拾谷粒。比喻舍本逐末。
(4)摭(zhí):拾取。《礼记·礼器》:“有顺而摭也。”孔颖达疏:“摭,犹拾取也。”句子大意是遵循循序而取的原则。
【译文】
“”是搜求、寻找,“略”是掠夺、强取,它们都有求取的意思。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叫“”,进入室内找寻求取称作“”,在道路上找寻求取称作“略”。“略”是强行获取。“攈”是搜集、拾取,“摭”是拾取,它们都有取的意思。这是共同语的说法。
2.034 茫(1)、矜(2)、奄(3),遽也。吴、扬曰茫,陈、颍之间曰奄,秦、晋或曰矜,或曰遽。
【注释】
(1)茫:同“忙”。匆忙。
(2)矜(jīn):急躁。《荀子·议兵》:“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王念孙《读书杂志》:“矜纠收缭,皆急戾之意。”句子大意是那些急躁暴戾的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和气温顺。
(3)奄:忽然。《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洪兴祖补注:“奄,忽也,遽也。”可译为白露降下沾湿了百草啊,衰黄的树叶忽然飘离了梧桐枝头。
【译文】
“茫”是匆忙,“矜”是急躁,“奄”是忽然,它们都有仓猝、急忙的意思。古吴国、扬州地区叫“茫”,古陈国和颍水之间的地区叫“奄”,古秦国、古晋国地区有的叫“矜”,也有的叫“遽”。
2.035 速、逞(1)、摇扇(2),疾也。东齐海、岱之间曰速,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曰摇扇,楚曰逞。
【注释】
(1)逞:通“骋”。疾行。
(2)摇扇:疾速。“摇”有疾速义。《楚辞·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大意是说我真想疾速离您远去啊,但看见人们动辄得咎又打消了想法。“扇”则有迅猛义。《汉书·叙传下》:“胜、广熛(biāo,迅疾)起,梁、籍扇烈。”颜师古注:“扇,炽也。”
【译文】
“速”是快速,“逞”是疾行,“摇扇”是疾速,它们都有快速的意思。在东部古齐国,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叫“速”,在古燕国外部边境、朝鲜、洌水之间的地区叫“摇扇”,古楚国地区叫“逞”。
2.036 予(1)、赖(2),雠也(3)。南楚之外曰赖,秦、晋曰雠。
【注释】
(1)予:售卖。《管子·国蓄》:“岁适美,则市粜无予。”是说年景遇上丰收,农民粮食卖不出去。
(2)赖:赢利。《说文解字·贝部》:“赖,赢也。”《国语·齐语》:“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说的是互相谈论生财之道,互相交流赚钱经验,互相展示经营手段。
(3)雠:即“售”。“雠”“售”为古今字。表示售卖。
【译文】
“予”是售卖,“赖”是赢利,它们都有售卖的意思。南部古楚国外围地区叫“赖”,古秦国、古晋国地区叫“雠”。
2.037 恒慨(1)、蔘绥、羞绎、纷毋,言既广又大也。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慨,东瓯之间谓之蔘绥(2),或谓之羞绎、纷毋。
【注释】
(1)恒慨:及下文的“蔘绥”“羞绎”“纷毋”,都是表示广大义的方言说法。
(2)东瓯:《方言》郭璞注:“东瓯亦越地,今临海、永宁是也。”临海,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故城在今浙江临海东南115里。永宁,汉置,即今浙江永嘉。
【译文】
“恒慨”“蔘绥”“羞绎”“纷毋”,都是指既广阔又巨大的意思。荆州、扬州地区凡是表示广大的事物就称作“恒慨”,东瓯国地区称之为“蔘绥”,也有的称之为“羞绎”或“纷毋”。
2.038 劋(1)、蹶(2),狯也。秦、晋之间曰狯,楚谓之劋,或曰蹶。楚、郑曰蔿(3),或曰姡(4)。
【注释】
(1)劋(jiǎo):通“狡”。狡猾。
(2)蹶(guì):狡猾。“㹟”的一种方言说法。《诗序》:“隰有苌楚,疾恣也。”郑玄笺:“恣,谓狡㹟淫戏。”“狡㹟”即狡猾。
(3)蔿(kuī):狡猾。“狯”的一种方言说法。
(4)姡(huó):狡诈。“狯”的一种方言说法。
【译文】
“劋”“蹶”都有狡猾的意思。古秦国、古晋国之间的地区叫“狯”,古楚国地区叫“劋”,也有的叫“蹶”。古楚国、古郑国地区叫“蔿”,也有的叫“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