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齐纪世仇难解 青鸾机智献策
为何纪国伐夷,夷国来齐国求救?
还得从齐、纪的世仇说起。当初,周人始定天下,殷商势力很大,周武王为了稳定东方,封周公旦在鲁[1]地建国;封太公望在齐地建国;封康叔在卫地建国;封召公奭在燕地建国。周公旦的最初封地在周原,故称周公。后封在鲁地,鲁就是在现今的河南鲁山。周武王驾崩之后,成王年幼,周公旦监国。之后,发生了“三监之乱”[2]和东方诸夷以及殷商旧民的持续叛乱,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之后,东征诸夷,把鲁国东迁并定都旧奄[3]都城。于是,周王朝的东方,由鲁、齐、卫三国成“品”字把定。不知道周王对太公望怀有戒心还是有什么目的,在齐国的东边,又封了一个纪国。
纪国原本是殷商时期姜姓方国,周初定天下,在原纪国的基础上,封为侯级诸侯。于是纪国便由效忠殷商,改为效忠周王。也许封纪真是周王为了监督齐国,也许是纪国自认是殷商遗老,反正齐、纪两个邻国关系不好,矛盾不断。
齐国五世传至齐哀公不辰[4],出现中落。哀公不辰荒淫无度,为政暴虐,使得民愤臣怨,还经常到纪国的边境狩猎,骚扰边民。纪侯忍无可忍,便在朝见天子之时,大进谗言,说了很多齐哀公不辰的坏话。时周王燮[5]当朝,周王燮听罢纪侯谮言,一怒之下烹杀齐哀公。齐哀公不辰死后,周王燮立不辰的异母弟公子静为齐君,就是齐胡公。自此,齐、纪两国结下了世仇。
纪侯的谗言不但使齐哀公被烹杀、齐胡公即位,而且也为齐国埋下了内乱根源。齐胡公即位,齐国的嗣法由父死子承变为兄终弟及,由此引发并激化了公室内部的矛盾,迫于政治压力,也是为了躲避纪国的暗算,齐胡公便将都城由营丘[6]迁往薄姑[7]。而齐哀公的同母少弟公子山,认为他是嫡子,是胡公夺取了他的君位,心存怨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毅然发动军事政变,与其党徒率营丘民众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并迁都临淄[8]。同时把胡公的儿子们全部驱逐出境。献公在位九年而死,其子公子寿即位,是为武公。武公在位二十六年,子无忌即位,谥为厉公。齐厉公无忌依仗自己是周宣王的妻舅,暴虐无道,搞得众叛亲离,国人怨愤。流亡在外的胡公子孙们,认为替胡公报仇雪恨、夺取齐国政权的机会来了,便一路杀奔临淄。经过一场血战,厉公无忌被杀,胡公的子孙们也全部战死。齐国君位落到了厉公的儿子公子赤手中,公子赤即位后,吸取了前辈的教训,为斩草除根,遂把参与杀害厉公的七十余人全部杀死,齐国政局才得以稳定下来。齐侯赤在位十二年而卒,谥号文公。他的儿子公子脱即位,在位九年,谥号成公。成公卒,公子购即位。齐国,自哀公不辰被烹到庄公购即位,整整乱了七十三年。到了齐侯禄甫,这世仇已经延续了一百四十多年了。
其实,这仇恨经历了一百多年,也变得更加复杂。复仇也不单纯地是复仇了,而是两个国家对外扩张和发展的由头和策略。齐国的西边是卫国,西南是鲁和宋,北面是燕国和北戎,东边是纪国,南面是夷国、莒国。以齐国的力量,向那些大国扩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而且那些国家,除了宋,基本都是姬姓国。所以,齐国的目标只能是纪国、夷国、莒国。如此,世仇的延续就不单单是烹君之仇了。
齐、纪的世仇是诸侯们所共知的,但凡有点作为的齐国国君,谁都不会放弃复仇这张牌的。齐侯禄甫即位不久,就和夷仲年商议讨伐纪国。因为时机并不成熟,所以也没有轻举妄动。此即前番朝鲁,听闻鲁、纪联姻,齐国怨愤所在。此次,夷国被纪国讨伐,而夷国又来求救,齐侯禄甫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无论如何也要给纪国一点颜色看。
齐侯禄甫便遣人召公子廖、夷仲年、高氏、国氏等诸位卿、大夫,商议支援夷国事宜,但是众卿意见纷纭。
青鸾得知父亲从鲁国回来了,从学宫出来,便直接到了父亲的路寝。她已经好多天没有见到父亲了,很是想他,便急急忙忙去见父亲。
到了父亲的路寝,见大臣们在议事,她没有做声,悄悄地进去,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正在大臣们争执不下时,青鸾忍不住地呵呵笑起来。
猛然间,整个厅堂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刷的一下,都集中在青鸾身上。齐侯禄甫惊讶地说道:“鸾儿?放学了?进来也不吭一声?”
青鸾说:“大人都在争吵,鸾儿没法儿说啊。”
齐侯禄甫问道:“鸾儿为何发笑?”
青鸾说:“鸾儿觉得好笑,大人们真是好奇怪,如此简单之事,还在此争论不休。”
齐侯禄甫也笑了:“鸾儿小小年纪,口气不小啊。鸾儿觉得此事简单吗?”
青鸾说:“甚是简单。”
齐侯禄甫说:“依鸾儿说该如何办?”
大臣都不吱声了,静气聆听他们父女对话。
青鸾说:“齐、纪世仇,难道纪侯就料想不到夷国会来齐国求救吗?”
大臣异口同声地说:“肯定料想到了。”
青鸾说:“纪侯就不想如何防备齐国之救兵吗?”
大臣们仍旧同声说:“肯定防备。”
青鸾又问:“如何防备?”
大臣们仿佛自问,又仿佛问青鸾:“如何防备?”说完,大家相视而笑,原本相争的紧张气氛,顿时放松了。
青鸾并无怯意,继续说:“去鲁国搬救兵啊。鲁、纪是盟国,齐国伐纪,纪国肯定去鲁国求救啊,鲁国新君,肯定想和纪国结好,肯定出手相助。”
大家又说道:“是啊。然后呢?”
青鸾说:“然后,诸位大人想啊,齐、夷联军和纪、鲁联军谁能够取胜?”
群臣们说:“胜败不定。齐、夷军败更甚。”
“既如此,那么齐国能得何好处?如果战败,损兵折将,和鲁国关系破裂,和纪国继续结仇,夷国又不能保住。齐国岂不是吃亏太大?”
众卿笑着说:“鸾儿说得有道理。”
“这么简单,诸位大人还争论不休。”
众卿被鸾儿这样一数落,都有些不好意思,夷仲年笑道:“鸾儿就直接说不增援罢了。小小年纪,把我等都绕进去了。”
青鸾一本正经地说:“不对,不是不增援。”
公子廖说道:“鸾儿,到底是增援还是不增援啊?”
青鸾看了看那些大臣,扬起小脸,得意洋洋地说:“说增也增,说不增也不增。”
齐侯禄甫倒是有耐心,好声好气地说:“依鸾儿说,到底该如何?”
青鸾说:“好办得很呢。告诉夷使,暂且回国禀告夷侯,就说齐国援兵随后即到,让夷国竭尽全力与纪国死战,消耗两国兵力。估计,夷使不及归国,夷国就已经被纪国灭掉了。”
“鸾儿如何知道?”
“纪国害怕齐国报仇已久,急于扩充国力。灭掉纪国南邻夷,是对付齐国复仇之良策。”
齐侯哈哈大笑,抚掌道:“好!我鸾儿小小年纪,满腹经纶。真是妙计啊,就依鸾儿之言而行。”
果然,时隔不久夷使又回到齐国,见到齐侯禄甫,不禁失声痛哭。说他还没有回到夷国,纪国军队就已经攻破都城,夷侯逃走,夷国被灭。
自经历纪国灭夷一事,齐侯禄甫对青鸾真是刮目相看。而青鸾的学业也远远在兄长们之上。
齐国诸公子中,诸儿是比较优秀的一个,刚烈武猛,骑射皆优。他跟庶弟公子彭生性格有些相像,因此两人关系甚好。公子彭生追随诸儿,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由于诸儿喜欢和青鸾玩儿,所以彭生也时常和青鸾在一起玩耍。
齐侯禄甫自即位以来,就开始谋算“灭纪复仇”。可是,他尚未谋得良策,鲁纪就开始联姻了,纪国不但跟鲁国联姻,而且还灭掉夷国。这简直是在向齐国示威!
纪灭夷、鲁纪联姻,对于齐侯禄甫来说,如鲠在喉。面对如此局面,齐侯禄甫陷入深思。
齐、纪世仇自不必说,那是很明了的事情。可是,鲁、齐的关系就不同了,非常微妙。昔日,周公旦与太公望本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都为周王一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所以,一个封鲁建国,一个封齐建国。齐、鲁初始封国时,两君相互亲善,旗鼓相当。他们时常在一起谈论治国之策。一次,周公旦问齐太公望道:“何以治国?”
太公望道:“尊贤上功。”
周公旦却说:“亲亲上恩。”
太公望接道:“鲁自此削矣。”
周公旦叹道:“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
由于武王早崩,周公旦一直摄政,并未就国。他的长子伯禽为鲁国首任国君。太公望到齐国后,三个月而报政周公。周公问道:“何疾也?”太公望说:“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也。”伯禽就国之后,三年之后才报政周公。周公问道:“何迟也?”伯禽道:“变其礼,革其俗,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周公旦摇头叹息:“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之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武王驾崩,周公旦和太公望一直在京师为卿士,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周成王亲政后,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便是齐、鲁两国初始的关系。
后来,齐、鲁由于治国理念的传承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风物、臣民也不同,加上各自的利益,慢慢就有了差距。虽然鲁国也经历了周宣王为其择君而造成的内乱,后鲁惠公时期出现中兴,但齐国经过齐庄公的治理,国力远远超过鲁国。鲁国当然也不甘心落后于齐国,甚至想制约和对抗齐国。而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自遭犬戎之乱而东迁之后,已经到了不靠诸侯国的救护就不能自保的地步,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各诸侯国都很明白,天子号召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要想屹立于列国之中,必须靠自己的实力,所以各国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出路。
齐侯禄甫非常明白目前的各国局势,想必以鲁侯息姑之智,也很清楚如此局势。
所以,鲁侯息姑执政后,一改鲁惠公的作风,不但和纪国、莒国结盟,而且还到处结好,意图自强。
那么齐国呢,若想继续先君庄公的强大国力,灭纪复仇,必须实行“远交近攻”的原则,远交?秦、晋都太远,真正的能够交好的,就是郑国了。齐侯禄甫即位之初,就想去郑国朝见,时机一直没有成熟。现在,是他下定决心的时候了。
于是,齐侯禄甫遣人通谕夷仲年,进宫议事。
[1] 鲁:周公最初封国,在今河南鲁山境内。
[2] 三监之乱:周人灭商,周武王遵循“灭国不绝祀”,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武王担心殷商遗民造反,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卫、鄘、邶三国监督,史称“三监”。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霍叔不服,串通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3] 旧奄:奄为商朝方国,被周灭,都城在今曲阜。
[4] 齐哀公:齐国第五世君侯,姜姓,吕氏,名不辰。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68年在位。齐侯不辰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68年,被周夷王烹杀。
[5] 周王燮:西周第九代国王,姬姓,名燮。公元前895年—公元前880年在位。谥号“夷”,史称周夷王。
[6] 营丘:齐太公望定都于此。今山东省昌乐县南二十公里,临淄西北六十多公里处。
[7] 薄姑:齐都。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小清河之阳,东南距临淄二十五公里。
[8] 临淄:齐都。今山东省临淄北齐都镇有齐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