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扶电线杆子说话的人们
我生于七十年代初,是露天放电影的年代。重映的五六十年代电影,是我人生之初看到的电影。之后八十年代文艺新潮,海外各国相继来华办电影周,属于“思想解放”,看过那些,才算当代人。
九十年代初,我学了电影专业,看得更广了。考上大学至今,二十八年过去,重看人生之初的电影,发现另一番面貌。
如鱼在水中,感觉不到水,鱼可能觉得是在飞。人在传统里,感觉不到传统。革命发生在旧世界,旧世界被革命文艺保留下来,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大规模的影像资料了。
我跟外地同学说:“北京话文雅。”同学们不信。大众媒体上的京腔,是一股伤透心后的戾气,张口要骂人的劲。
老北京的原有民风,是阶层融合,四品官跟马车夫坐一条长凳吃早点,大学教授扶电线杆子跟年轻人聊天。阶层融合,讲话得有礼而动听,正是戾气的反面。
解释下“扶电线杆子聊天”。京城老礼,谈事不能边走边说,对来谈事者不礼貌。也不能站着谈,显得不尊重所谈的事。
边走边说,只能说次要话题,“天气真好,家里都好吧,心情好吧”一类。要说具体事,必须坐下来,来不及去茶馆,也要坐在路边石头、台阶上,没地方坐,就扶着附近房屋的墙面吧。
扶着墙,也算有支撑,等于坐了。有了电线杆子后,就扶电线杆子了……那些扶电线杆子的人,再也不见了。
以前写影评,论述材料尽量是名家文章、名导语录,很少以个人见闻当证明。那时年轻,不好意思,现在年近半百,终于可以了。
已不知是要探讨电影,还是要探讨我本身。
202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