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展普惠金融?
近年来,发展普惠金融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也越来越有成效,已经逐步成为各国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共识。
发展普惠金融是大势所趋
普惠金融是一项恩泽大众、造福人民、前景光明、意义重大、大有作为的事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1.这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需要。
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发展中国家普遍通过实行金融抑制政策来调配有限的金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这种金融抑制不能发挥金融体系有效配置资金的功能,导致了不仅没有缩小收入差距,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的局面。以我国为例,存款、理财、信托等投资收益差距非常大,虽然存款保本保收益,但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理财、信托收益高且隐性刚兑。由于理财和信托这些高收益产品和服务都有较高的准入门槛,结果只能让部分高收入人群享受到,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反而无缘高收益产品,从而直接拉大了收入差距。
2.这是修正体系缺陷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金融发展也存在结构性的失衡。传统金融机构普遍偏好大客户大项目大业务,崇尚“规模为王”的经营理念,长期同质化发展。一方面,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单位存在资金闲置等过度金融服务现象;另一方面,大量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平等的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过去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的短板急需拉长,需要我们在促进金融深化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将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给更多的群体(见图1-1)。
3.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小微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对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然而从个体来看,它们又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普遍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缺资金、面对风险较为脆弱等问题,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易产生排斥性问题,所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全球性发展难题。此外,贫困人口也有金融服务需求,比如他们有储蓄的需求、有满足生产生活的信贷需求、有预防风险的保险需求,通过普惠金融满足上述需求,可以有效抵御生活中的外部风险冲击。实证研究也表明,普惠金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收入。
图1-1 普惠金融提供什么?
4.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来看,需要平衡城乡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国企和民企之间以及富裕人群和贫困人群之间的不均衡状态,将更多资源引导到发展不充分、落后的领域。普惠金融是实现这一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通过金融手段,配合财政和产业等政策,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倾斜和支持,从而最终达到均衡、和谐发展。但同时,普惠金融不是无原则地降低金融服务的标准和门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普惠群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得到资源和机会。普惠金融政策可以为他们提供充分了解金融服务的机会,有效激励普惠群体提升还本付息的能力,从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发展普惠金融必大有可为
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普惠金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而是用什么办法能做好做优的问题。幸运的是,普惠金融业务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1.“普惠”有优势。
普惠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有着“短、小、频、急、快”的特点,相比于大企业、政府类客户没有优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平台的延伸和定向政策的支持,普惠金融的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机构服务成本越来越低,这也是普惠金融实现“量增、面扩”的基础。一方面,普惠获客边际成本递减、规模效应显著。金融机构在转型、产品服务创新等领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平台的延伸和定向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服务交易金额小但数量庞大的长尾客户的服务成本越来越低,同时,随着普惠客户的积累,服务渗透率和人群触达率的提高,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在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产品定价更准确、风控更先进,单位人员、单个平台、单个终端的投入带来的业务质量更好、营收更高。另一方面,普惠客户黏性大,忠诚度高。普惠金融需要重点覆盖的是长期被传统金融排斥的特殊群体。这些群体接触金融服务较少甚至没有享受过金融服务,对接受自己的第一家金融机构依赖度、信任度相比于传统客户更高,“先入为主”的观念让客户较长时间黏附在首次接触的金融机构,有很高的忠诚度。例如,农村地区的农户、老年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也许终其一生就只有一个账户、一张银行卡、一份养老保险。
2.“普惠”有方向。
普惠金融“普”的方向都是处于实体经济的“细枝末节”“毛细血管”中的群体,越是现有金融体系无法触达的,越是普惠金融应该拓展的。由于各式各样的客观因素限制,全社会成员间、群体间在地域、行业、年龄等方面,都存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巨大差异。总体而言,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恰是普惠金融需要重点推动“普”及的对象和领域。一是在地域上,普惠金融应该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革命老区拓展,向乡镇、农村等基层单位拓展,向金融发展不均衡、服务不充分的区域拓展。二是在行业上,普惠金融应该向制造业、服务业等吸收了众多基层就业人口、拥有大量小微企业、普惠客户基础雄厚的重点行业扩展。三是在年龄上,普惠金融应该向老年人等金融知识更加匮乏的群体拓展。四是在服务上,在重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基础上,要重点满足广大普惠客户对保险、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3.“普惠”有方法。
普惠金融可以从机构、监管、技术、服务和政策等维度,构建多层次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依托整个生态体系实现参与各方协同发展。一是做好“首贷”金融服务的拓展。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小微企业贷款额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抢客户”,给优质小微企业过度集中授信、过度金融支持的问题。普惠金融发展更多体现在金融服务密度的提升上,而在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上尤其是“首贷户”拓展上仍然存在不足。普惠金融机构应发挥各自优势,将资源集中在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寻找金融服务尚未覆盖的领域。二是做好“协同”金融服务的扩展。发挥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协同作用,动员普惠领域的所有参与者,聚合各自优势,联合经营,优势互补,把服务精准输送到各自经营的“盲区”,可以实现新普惠领域、新普惠群体的拓展。商业银行发挥资金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小额贷款、消费金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贴近基层、熟悉特定客户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发挥技术先进、场景丰富的优势,担保公司、政府融资担保发挥保险的杠杆、风险缓释的作用,政府机构发挥多部门信息整合的行政力量,第三方中介发挥信息共享、技术支持作用,通过“几家抬”协同合力,实现服务拓展成本的降低,从而覆盖更为广泛的群体。三是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运用。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科技浪潮,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一系列技术红利为推动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地域限制,为“普”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审批效率和风控能力,降低了作业时间和操作成本,让“惠”有了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