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为什么越在意越容易失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瓦伦达家族以走钢丝而闻名。数代瓦伦达家族的成员,都以行走在钢丝上成就了自己的名气,也获得了世人的赞誉。其中,卡尔·瓦伦达是最厉害的那个,他被誉为“走钢丝之王”。
早在卡尔·瓦伦达6岁时就踏上了走钢丝表演之途,他创造了无数的纪录。他走在纤细的钢丝上,步伐轻盈,如履平地。1978年3月22日,瓦伦达收到了一个挑战:走过设在两栋十层高楼之间的钢丝。这是一次难度相当高的表演,届时会有很多美国知名媒体围观报道,更会进行全球直播,一旦成功,瓦伦达不但可以获得巨额收益,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其在美国的影响力,甚至扬名海外。
瓦伦达非常重视这次挑战,甚至为了让表演更刺激,他主动撤掉了保险绳索,要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走钢丝。他对自己的技能相当自信,确信自己可以百分之百获得成功,要知道,他从小到大从不曾出错。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但在临上场前,瓦伦达开始患得患失,为此他不停地告诉自己:这次表演太重要,不能失败,绝对不能失败!带着这样的心态,瓦伦达的表演开始了。他相当轻松地走到了钢丝中间,并表演了两个难度不高的动作。然而,变故就发生在一瞬间,瓦伦达突然从37米的高空跌落,当场死亡。
事后,瓦伦达的太太说,自己对于这种结果早就想到了,因为瓦伦达在出场前一直在强调这次演出相当重要,绝不允许失败。这种表现非同寻常。要知道,从前无论进行哪次演出,他都只专注于走好钢丝,从不曾去设想演出一旦失败导致的后果。
心理学家分析瓦伦达失手的原因,就在于他过于患得患失,过于看重结果,而不能让自己保持平常心,无法专注于表演的过程。由于心中存在着过多的杂念,导致他无法正常发挥原有的技术和能力。从此,这种因患得患失而导致失败的现象,就被称为“瓦伦达效应”。
造成“瓦伦达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与多德森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人们越力求尽善尽美,越努力,结果往往越事与愿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于是他们合作针对人们的这一行为展开了研究,进而揭示了“瓦伦达效应”背后的心理学本质。
由于受到伦理的约束,他们无法用人类进行相关的实验,于是选择了老鼠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让老鼠处于饥饿状态,要在完成任务后才给予食物,同时记录老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反应。结果发现,随着饥饿程度的不同,老鼠完成任务的表现曲线,由开始的增长,继而下降,最后恰好构成一个倒“U”字形状,即动机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在达到最优之后,更高的动机水平反而带来绩效的下降。
随后,他们将这一发现先后在神经外科医生、卡车司机和艺人等人类群体中进行印证。结果表现相同。由此,他们提出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aw)。这一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继耶克斯与多德森通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研究,提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后,奥地利心理学家雷蒙·阿隆(R.Aron)对“瓦伦达效应”反映的心理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运动心理学家约翰·艾略特(John Elliot)在他的《超越成功》一书中说:“没有什么比它更能阻碍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专注,它就是过于担心结果。”而雷蒙·阿隆则通过相关实验结果,提出了目的颤抖理论,论证了这个心理学效应要反映的问题: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目的颤抖,由于采用了为缝衣针穿线的实验方式,因此又叫穿针心理。实验中,心理学家请被试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结果发现,被试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分析这一实验结果,心理学家指出,当个体的动机性过强时,其所有的心思均专注于要达到的目的上,结果就会形成患得患失的心理,导致对未知结果莫名的恐惧,以至于不是让目标成为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为前进的巨大牵累,羁绊着个体的手脚,导致个体无法专注于达成目标的过程,最终招致失败。相反,当个体忘掉自己的动机时,就会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极易实现预期目标。
前仆后继的研究者
“瓦伦达效应”提出后,针对这一心理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学发现。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深入剖析了“瓦伦达效应”背后的心理本质。
耶克斯在智力测试和比较心理学领域相当著名。他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伊夫兰附近的布雷迪维尔,成长于一个乡间农场。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炼了他的心志,也促使他离开了那里,产生了成为一名医生的强烈动机。后来,在叔叔的资助下,耶克斯进入乌斯努斯学院学习。1897年毕业时,他面临着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学研究生和到费城进行医学培训的两难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去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学研究生。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对研究动物行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推迟了进一步的医学训练,专门去心理学系学习比较心理学。1902年,耶克斯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校担任比较心理学讲师和助理教授。在此期间,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和波士顿精神病医院兼职。繁忙和紧张的工作,也为他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正是在此期间,他发现了动机和效率问题,并遇到了他的朋友,也是合作者——未来行为主义者约翰·迪林厄姆·多德森。
多德森于1879年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艾伦县,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又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当他与耶克斯相识后,共同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将他们联系起来。随后,二人合作以老鼠为实验对象,共同展开了对动机和习惯之间关系的研究。1907年,他在其专著《舞动的老鼠》中介绍这一研究成果。第二年,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了压力和表现之间的一种经验关系的研究结论。
后来,心理学家们将这一规律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或者“倒U形函数”。它指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意即当个体的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反而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这一定律解释了瓦伦达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克服“瓦伦达效应”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