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
颜值非正义
曹魏末年的某一天,都城洛阳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小丫头都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控的癫狂之中。
因为一个帅哥出门了,他的名字叫潘安。
潘安其实本名叫潘岳,字安仁。古人习惯称字不称名,后人念着念着就叫成潘安,出于习惯我们也就这么称呼他了。
此时的潘安还不到二十岁,正在洛阳太学读书,相当于是首都的中央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天他开着敞篷车出来遛弯散心,没想到一出门就引发了交通拥堵。
街上的女孩看到他都爱得不行,手拉着手把他围在中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强势围观”,咋看也看不够,说啥也不让走(1)。还有那会疼人的老阿姨,觉得这小伙儿实在太好看,长得太水灵啦,就把手里的水果往潘安车上丢,硬生生把潘安的敞篷跑车变成了拉水果的大货车,因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掷果盈车(2)。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女性每天凝视帅哥十分钟,相当于进行三十分钟的有氧运动,平均寿命可以延长四到五年。这么说来:“外貌协会”的确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毕竟看帅哥不但赏心悦目,还能延年益寿,这样的好事谁会不喜欢呢。
潘安到底有多帅,我们是没法亲眼得见。但各种史料中对他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妙有姿容,好神情”“至美”“美姿容”等等。
翻译过来就是颜值高、身材好、有气质、有风度,反正挑不出一丁点毛病就是了。很多人都觉得,拥有这样盛世美颜的男生肯定都是“海王”。但神奇的是,潘安却是个痴情种子,他和妻子杨氏青梅竹马,早恋晚婚还恩爱一生(3)。
杨氏是潘安父亲的朋友杨肇的女儿,当时潘安才十二岁,就被杨肇相中了,于是就把这门亲事给定下来了。潘安对岳父很感激,和妻子的感情也很好。曾经因为到外地当官,不能带妻子一起上任,他还写情诗给媳妇儿表达思念。
但天有不测风云,元康八年(298年)杨氏因病去世,只留下年近半百的潘安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世界上。伤心欲绝的潘安茶饭不思,只能用文字来宣泄自己的伤心,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赋》来悼念妻子。
在杨氏去世一年后(4),依然没从悲痛中走出来的潘安又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诗三首》,其中有两句,哪怕今日读来依然让人动容: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空中伴飞的同林鸟和水中并游的比目鱼,都是古人用来形容坚贞爱情的,在潘安笔下却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可怜虫,可见他写这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无论是作为文人还是爱人,潘安都没得说。但可惜没人是完美无缺的。有才又深情的潘安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潘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爷爷和父亲都做过省部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不过老潘家在当时顶多算个中产,离名门望族还有点距离,于是振兴家族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潘安身上。
而潘安看上去的确很有希望实现这个“小目标”。他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脑子好,学得快,长得还招人喜欢,谁见了都会夸一句:“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要不然杨肇咋能一眼就相中了潘安,早早就预定了这个女婿呢,这明显就是相中了潘安这支潜力股啊。
潘安成长和求学的时代,正是“合久必分”的三国乱世发展到“分久必合”的西晋大一统的时代。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西晋的统一很短暂,司马家没几年就又把天下玩崩了。但当时的潘安并不知道,他和无数儒生一样,都觉得天下太平了,正是读书人发光发热的好机会。
泰始四年(268年),晋武帝司马炎要参加“藉田”,就是去田里装模作样地耕两下。毕竟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身为皇帝的司马炎也要搞点形象工程,起点模范带头作用,希望老百姓能好好种地,多打粮食。
这下子潘安可找到发挥空间了,他提笔写下了一篇《藉田赋》,各种华丽的辞藻排比堆起来,把晋武帝一顿猛夸。
客观地说,潘安这篇赋写的是真好,可惜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好过头了。
其他人一看崩不住了,说同样都是拍马屁,凭啥我在第一层,你在平流层啊。
于是这帮人一使坏,直接把潘安踢到了洛阳边上的河阳(5)去当县令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潘安虽然觉得有点憋气,但也没办法。他也想在河阳干出点成绩来,这样才有机会接着往上爬。
潘安到任后,勤于政务,鼓励农耕,还因地制宜搞起了花果种植产业,在全县种满桃李等果树,不仅发展了经济,还成了当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只能说不愧是花样美男,连扶贫工作都能搞得如此花团锦簇。
潘安种花不只是为了挣钱和图好看,他竟然还能拿花来判案。当地传说,有闹别扭的邻居来打官司,潘安也不打也不骂,直接让这两人抬着水桶去后院浇花,不干完活不许回家。
结果原本打得跟乌眼鸡一样的两人,被迫在共同劳动中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干到最后火也没了,气也消了,重新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了。这种新颖的案件调解方式被称为“浇花息讼”。
可惜潘安做了这么多,他的事业还是没有迎来腾飞。百般郁闷的潘安就编了个顺口溜骂那些挡他道的同事,于是他又被踢到更远的地方去当县令了,此后十年都没得到升迁。
西晋咸宁四年(278年),已经三十二岁的潘安成了太尉府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就是当保安值夜班。常年郁郁不得志,让这位颜值爆表的帅哥,刚过而立之年就长出了白头发(6)。
潘安更迫切地想要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耽误的时间都补回来。而在政坛上想实现弯道超车,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抱大腿”。
潘安抱上的第一条“大腿”就是当朝太傅杨骏。这位杨大爷是晋惠帝的外公,也就是手握实权的外戚。按理说,潘安这把应该是稳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晋惠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傻皇帝,还拥有了一个在历史上同样出名的丑皇后贾南风。贾皇后不但形象不行,人品也不行,她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太傅杨骏想控制外孙,皇后贾南风也想拿捏老公,于是这两伙人就干起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杨骏被灭了三族。
此时距离潘安抱上杨骏的“大腿”才不过一年的时间,这根看着结实的“大腿”就被人剁了。潘安作为众多“腿毛”之一,本应该跟着倒霉的,幸运的是有人给他说情,他才侥幸逃过一劫,还被任命为长安令,属于大难不死还有点后福的那种“小确幸”。惊魂未定、满心后怕的潘安,觉得还是保命要紧。
元康六年(296年),潘安被调回洛阳,不巧这时候潘安的母亲病了,所以潘安也没去单位报到,直接在家一待,陪着生病的老娘。
这一年,潘安五十岁,已经从一个大帅哥变成了一个帅大叔。
半退休状态的潘安提笔写下了一篇《闲居赋》,这篇赋的大意就是今后我就这么安心享受退休生活也挺好。后来明代的著名园林苏州拙政园的名字,就取自这篇《闲居赋》里的一句:“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可惜潘安心里想的和他嘴上说的并不是一回事。他已经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不是当官的那块料,但他还是不死心。
所以,当一条全新的“大粗腿”再次出现在潘安面前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抱了上去,什么闲居啊,什么拙政啊,通通都抛在了脑后。
这条“大腿”就是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
贾谧爱好文学,手底下养了包括潘安在内的许多文人。这帮人经常在贾谧的超级豪宅“金谷园”里组织文艺沙龙或文学派对,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金谷二十四友”,算是那个时代的顶级文学男子天团,潘安在里面是妥妥的中心。
但他还是不满足。
有一个成语叫“望尘而拜”,说的是潘安为了讨贾谧的欢心,每次贾谧坐着车出门,他都等在路边,对着贾谧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这卑躬屈膝的劲头连潘安的亲妈都看不下去了。潘安母亲对儿子说:“你都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挣的钱也够花,咋还不知足啊?万一哪天老贾家出事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啊!”
潘安虽然是个孝子,但此时一心想往上爬的他完全没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
不得不说,潘安这么卖力地讨好还是有收获的,他很快就成了贾皇后阴谋小集团的一分子。
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不是皇后贾南风亲生的,贾南风就一直想要废了这个太子。于是她设计灌醉了太子,然后让人写了一份所谓“造反信”给太子抄。太子喝多了抄得七扭八歪,贾后又让人把这封信上的字补齐,然后以此为借口,废了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并最终残忍地杀害了他。
太子含冤而死,贾后专擅朝政,这直接引发了整个西晋政坛的大地震。一场司马家宗室内部的内乱,很快就演变为一场全国规模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最终北方少数民族趁着中原大乱南下,灭了西晋,也开启了东晋十六国的又一段乱世。
可以说,正是以太子司马遹被陷害为起点,西晋政权才正式走上了分崩离析的不归路。
而陷害太子那封信的起草者,事后的补刀人,就是潘安(7)。他不是所有悲剧的主谋,但至少是引发灾难的帮凶。
最后在“八王之乱”中,潘安也被以前的仇人随便安了个罪名,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被诛灭三族。老潘家没有在他的带领下变成名门望族,反而死了一整个户口本的人。潘安的母亲、兄弟、侄子,甚至已经出嫁的闺女,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被杀,只有几个人侥幸逃脱。
临死前,潘安才想起母亲当年的告诫,追悔莫及的他只能说一句:“有负阿母啊!”
其实他对不起的又何止是他母亲一人呢?
史书中用“性轻躁,趋世利”这六个字来形容潘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本该是一个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的完美偶像,但潘安同学却注定是偏科了。
(1) 见《世说新语·容止》。
(2) 见《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3) 据潘安《悼亡赋》:“伊良嫔之初降,几二纪以迄兹”一句反推得出,有争议。
(4) 见《义门读书记》。
(5) 今河南省孟州西。
(6) 见《秋兴赋》。
(7) 见《晋书·愍怀太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