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每日邮报》对史蒂芬·霍金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但后者对前者则不然。即便以英国小报的评判标准来看,《每日邮报》中的科学报道也显得可笑,有时甚至令人愤怒,看读者站在什么立场了。该报总是充斥着各种关于科学研究的文章,但研究本身则因作者们的夸张文字变得面目全非。当然,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吸引读者。

没有人能像霍金这样引人注目,因此他的名字时常出现在小报上,但往往不是因为什么好消息。这位教授不是给出关于厄运的预兆,就是发出各种死亡警告,而起因通常是全球变暖、机器人暴动、外星人入侵等灾难。除此之外,他还丑闻缠身,婚姻和私生活一团糟。但在2018年年初,霍金去世前夕,《每日邮报》又出了新花样。

“史蒂芬·霍金是否已成为一个傀儡?”报纸头条这样写道,“阴谋论者认为真正的教授已经去世,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傀儡。我们有6条线索支持这一观点。”Jacqui Deevoy, “Has Stephen Hawking Been Replaced with a ‘Puppet’?,” Daily Mail, January 12, 2018, 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5261939/Has-Stephen-Hawking-replaced-puppet.html.

这篇报道十分冗长且详尽,试图证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某个时候开始,这位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就已经被顶包了。这个结论听起来十分离谱,但《每日邮报》还是阐述了一些理由,比如他的外貌(尤其是牙齿)是如何随着年龄增长产生了一些所谓的异常,以及在身患绝症之后,本应只剩几年寿命的他却出乎意料地活了很长时间,再加上其他一些线索,似乎都表明原本的霍金早已死去,现在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只是一个替身。“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天体物理学家输入电脑的信息,这些都只是他们想传达给毫无戒心、易受蒙骗的公众和霍金的粉丝的信息,他们深信(他们所认为的)霍金所说的每一个字。”

即便对于小报作者想象中的离奇世界来说,这个观点也过于离谱了。在此之前,他们仅有过一次堪比此次事件的报道。那是在大概50年前,即1969年,小道消息说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在一次车祸中丧生,随后被一个替身取代。

将史蒂芬·霍金与保罗·麦卡特尼相提并论,并不完全符合霍金本身非凡的名望。纵观历史,大概只有三四位科学家可以获得这样的公众声望,他们是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或许还有达尔文。对于媒体和大众来说,霍金已经成为思想胜利的终极象征: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拥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脑,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宇宙最深邃的奥秘。

《每日邮报》关于霍金已经被替身取代的说法,只是近几十年来媒体和公众将他描述得最离奇、最荒谬的一次。除此之外,这位教授已经被塑造成一个反差极大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向世人展示了超越常人的头脑,甚至超越了其他的天才科学家,举世无双,或者说与正常人类不在同一个智力层面上;而另一方面,他又被当作一个不再鲜活的个体,被神经系统疾病逐渐剥夺了自由行动的能力,只能依靠电脑合成语音说话。草率地认为霍金是一个人造产物而非真实的人类,可能对普通人而言更易接受。正如《每日邮报》所言,人们甚至不一定能分辨出他的电脑合成语音是否真的是坐在轮椅上的那个人控制的霍金在与外界接触中的任何真实的个性化表现都会被公众倍加珍惜。例如,他在剑桥的街道上驾驶轮椅时我行我素,全然无视街上的其他车辆,这件事相当出名。2018年他去世后,推特上有一场热门讨论,全是他差点儿被车撞到的故事。

到2018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时,人们几乎已无法从这层层堆积的象征意义中分辨出真正的霍金是什么样子。与其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倒不如说他已经成为一个简单又夸张的符号。尽管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说,霍金是他们见过的最固执、意志力最强的人之一,但要透过大众传媒塑造的这个公众形象看清他的真实面貌,分辨出他的真实意志,却极其困难。

要了解史蒂芬·霍金,就必须让时光倒流。在霍金生命的最后1/3,他是世界上尚健在的最负盛名的科学家,地位稳固,却没有做出什么实际的科学贡献。虽然是媒体的常客,但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他的科学研究上。在这最后的几十年中,霍金倾尽全力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不会对物理学界产生任何持续性的影响。他就像一颗坍缩的恒星,用自身的能量使得周围的世界发出耀眼的光芒,内核却只剩下往日辉煌的一个微弱倒影。

但在此之前,在他生命的中间那1/3,霍金是一颗超新星。这20年是一段壮丽辉煌的转变,他由一名默默无闻、与同事共同探索宇宙最初奥秘的物理学家,变成了国际巨星,变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变成了科学界的披头士。这种蜕变既是巨大的满足,也带来了强烈的痛苦。而当蜕变完成时,霍金已经与过去的自己割裂开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话。

而只有在他生命的前1/3,在他取得地位和名声之前,在他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前,在他成为一流的科学布道者之前,这段传奇背后的真实的人性才得以显现。让我们慢慢追溯,逐渐还原霍金最初的辉煌。若你穿越回霍金的青年时代,你就会了解到他是如何获得使他声名远播的科学见解的,就会觉察出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布道者的根源,还会理解这个努力奋斗(以及努力组建家庭)的年轻人在面临绝症时的恐惧:这个绝症随时都会夺走他的生命。

对一项科学发现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那么这项发现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但史蒂芬·霍金的一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倒流,他身上的明星光环和传奇色彩逐层剥落,本来面目却渐渐清晰。最终,霍金这个人与大众喜爱的那个“霍金”变得截然不同。

公众眼中的霍金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是科学家群体中的佼佼者;而霍金本人虽然也很出色,但是他知道周围有一群同样出色的同行也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公众眼中的霍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布道者;而霍金本人则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交流的人之一,在他成名的时候,他每分钟只能说出几个词。公众眼中的霍金为人隐忍,将自己身体上的困难说成是小小的不便,不值一提;而霍金本人则被自己的身体残疾所影响,他的人生观、科学研究、家庭生活,还有他的名声,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对于公众来说,霍金所做的一切都非同寻常、充满勇气,无论他是说话、吃饭,还是跳舞、工作、坠入爱河,都像是一场场精彩的表演;然而对于霍金本人来说,他没有勇气只做自己。

就连他的同事和竞争对手也不得不竭尽全力,才能区分真实的霍金和那个神坛上的传奇人物。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列纳德·萨斯坎德曾就黑洞特性与霍金有过争论,他说:“我并不是说霍金是骑着魔法轮椅穿梭于宇宙中的一束脑电波,我是说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是你知道,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Leonard Susski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author.

但是当我们把时光倒流,一个真实的人就出现了,他狂妄、傲慢、冷酷,同时也温暖、风趣、聪颖。他既复杂又迷人,特立独行。

他就是史蒂芬·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