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另一半:从沟通差异到弦外之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帮助行为包含的复杂元信息

艾米丽和雅各布正在筹划他们的婚礼,其中大部分花销是艾米丽的父母承担的。因为关心所有事情是否进展顺利,他们经常打电话过来,详细询问各种款项和相应服务:餐前点心是什么?每位宾客供应多少份?晚宴包含些什么?每张桌子上都会放香芹粉和橄榄吗?桌上会摆放什么花?所有这些都白纸黑字地写明了吗?在艾米丽和雅各布听来,这些详尽的问题仿佛是在暗示因为他们能力不足,如果没有父母的监督,这场婚礼就会变成一场灾难。当艾米丽表示了抗议,她的母亲解释道:“我们只是想要参与筹划过程。我们希望能帮到你们。”

类似表达同情、提供帮助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悖论。在它服务于被帮助者的情况下,它是一种慷慨之举,体现了关心,使和睦亲密的关系得以建立。但当我们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中时,给予帮助的行为就会将一方置于比另一方高等的地位。借用人类学家格雷格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专业术语,我们可能将他人的帮助看作一种信息(message)——这个行动的明显含义。但与此同时,提供帮助的行动也传递了一些元信息(metamessage)——这些信息与该行为涉及的各方之间的关系、他们对自己的言语或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这些言语与行动的受众的态度有关。换句话说,帮助行为本身表达的信息是“这样对你有好处”,但给予帮助这个事实或许会让人接收到另一种元信息,“我比你更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行为对提供帮助者是有利的。

如何在一个给予帮助的情境或任何交流行为中解读关于地位等级与关系的元信息,主要取决于事情的做法和说法。例如,在表达同情的时候,用词如何,以何种口吻传达,伴随着何种面部表情和手势,都决定着这个行为会给听者留下怎样的印象。所有这些信号都传递了有关这次交流含义的元信息。一个“安抚”的轻拍或许会加强屈尊下顾的印象;一副深深担忧的表情或许会加深对方麻烦缠身的印象;而一个漫不经心的笑容则可能暗示了这个问题是地位平等的双方共同关注的。

当我们由于工作原因产生了相对等级差异时,提供帮助的行为固有的相互矛盾的元信息就会变得尤为明显。正如那些试图成为孩子的“朋友”的家长经常会失败一样,那些试图给下属提出友好建议的上司也会发觉,他们从平等立场说出的言语却被对方以不对等的视角解读了。例如,一位负责残障人士住宅设施的主管对抱怨工资太低的员工们感到同情,于是在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番自认为直率、体贴的言论。他实话实说,承认他们的工作永远不可能支付给他们足以养家的工资。他还告诉他们,如果没有研究生学位,他们也无法晋升到薪酬更高的岗位。作为朋友,他建议,他们如果希望从事能带给他们更赚钱的职业生涯的工作,就应该跳槽。然而,这些员工并不感激主管的坦白,因为他传达的信息在他们听来并不是同等地位的人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关心。相反,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一位老板发出的威胁:“你们如果不喜欢这儿,就滚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