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外挂:如何在这个时代识局、破局和掌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关键支点上持续发力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并大放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

其实,用不着撬地球,杠杆效应就隐藏在无数小场景中。

林梵,原本在三线城市的一家小企业做法务,晋升无望的她过着重复度极高的生活,除了审核公司劳务合同、合作协议的条款,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只能发呆,百无聊赖时偶然读了我的文章,进而加入我的微信群。

在一次群交流时,她的发言吸引了我的注意,进一步了解后,我邀请她来做社群组织工作。她担心自己没经验拖大家后腿,就婉拒了。我建议她先做社群助理,这样可以近距离观察模仿别人,怎样策划?怎么设计流程?临场怎么应变?以后会有大用处。只要方向正确,经验、信心和资源都是可以迅速积累的。

她领会到了一丝奥义,战战兢兢地起步了。

有一天,她对我说,想要组织一次演讲——为大家解读公司法。15分钟的演讲,吸引了700多人在线收听;谁也没料到,之后两个月,这股影响力持续发酵,50多家创业公司邀请她做线上法律顾问。她突然意识到责任重大,而自己能力有限,于是组建了一个4人小团队,又外聘了更专业的法律专家,自己则专心经营社群,很快付费用户突破了2万。她本人成了一家很有竞争力的公司的CEO,紧接着多家创投机构抛来橄榄枝……

林梵的事情给了我们一个启迪:自我就是一层层窗户纸,持续地捅破窗户纸,人人都可以成长为比理想更理想的自我。而这需要你点破那扇薄窗,发现系统的支点,在支点上持续发力,就有可能穿越阶层间的鸿沟。

比如,你所在的组织中,某位关键人物就是支点,你在跟他的某次关键接触上发力,会影响你一生,在别的方面可以不必用力过猛;再比如,你的能力在行业里不突出,可只要换个渠道,你能比里面大多数人都专业一点,这个渠道就是支点,会百倍千倍地放大你这点微弱优势。

不难看出,一次小小的投入换来收益的倍增,这就是杠杆。而投入的方向就是杠杆下的支点,找到这个支点,再小的力量也能无限放大,鸿沟也能变通途。

网络社会让每个系统里的支点都显现出来,只要你抓住关键支点,就能撬动杠杆;西蓝花效应告诉我们,在每个领域,都能切分出更微观的支点,持续找到支点,杠杆上还能再加杠杆,风口上还有风口。

你所处的领域里,一些牛人、牛企业让你不能望其项背,他们的成就比你高成百上千倍,我们取个保守值,就算3000倍吧。网络时代以前,这个差距是万万无法企及的,但在今天,迎头赶上却成为现实。

因为,即使你在每个支点上只领先别人20%,实现3000倍收益增长,需要加多少次杠杆呢?

答案是44次。

img

当然,这需要你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持续找到那20%,VC(天使投资人)领投一家初创公司,最后收获几百倍浮盈的回报,就是当初找到了这20%,投入了公司市值20%的资本。

反过来,杠杆效应也会持续放大劣势,如果你在每个周期都落后20%,那么资产缩水一半只需要3次:你能忍住增长3000倍时的寂寞,可未必能顶住被拦腰斩断时的刺激。

img

《荷马史诗》中说:“智慧的标志是审时度势后择机选择。”一次错误选择的代价高于一次正确选择的收益。而选择效率间的反差,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马云、马化腾的智商未必比普通人聪明两倍。马云英语很好,但口语水平不一定高过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两倍;马化腾程序员出身,但写代码的水平也不一定高过普通程序员两倍以上,但他们的资产却积累到了工薪族的几百万倍。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为马云、马化腾呢?

因为,找支点不难,难的是每一次做选择时都能禁得住诱惑,主动放弃那些似是而非的选项,抵挡住爬行脑的支配。竞争比的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不会犯错。

彼得·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除非走在变化之前。”这句话是个双关语,表面上在说变化不可预测,其实表达了另一层含义——既然一定会变化,那么变化这件事是恒定的、可预测的。瀑布的每一滴水都在流动,但瀑布的形状是恒定的;工厂组装的零件是运动的,但流水线是恒定的。

所以,如果你能在变化之前,对导致结果的关键因子施加影响,就能左右事物的结果。在每一个支点上,都投入那20%,果断发力,这是投资的思考方式,也是自我投资高手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