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的改变:从智商为王到搜商为皇
价值是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信息的利用率。21世纪,人类大脑利用信息的方式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化。
信息独享时代
20年前,一个人的能力重在“精熟”,大脑的首要任务是记住知识,当时社会变化慢,需要解决的都是已知问题,一套技能在一家公司用一遍,跳到下一家重复用,几乎不需要更新,只要理解能力不太差,熟读几本专业书,职业智商就上去了,把100本书装进大脑的,绝对是行业大咖。
一位职场小白满怀崇拜地对前辈说:“您懂得真多,能告诉我您都看过什么书吗?”心中暗想:“回去把这些书统统看一遍,升职加薪就指日可待了。”
信息独享时代有点像诺基亚时代,需求恒定,出厂时装上几款常用软件,只要硬件耐造,够用好几年。
信息共享时代
当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时,世界的格局彻底变了。
首先,获取信息变得空前容易,“前浪”积累10年的经验,也许不及“后浪”10天获取的新知。
其次,行业内部的竞争变为跨界竞争,你面临的问题多半是未知的。
我想探讨100个话题,按照15年前的方式,熟记100本专业书才算得上专业,这阅读量够我再念两回大学本科了,等我学成归来,话题都成“化石”了。
现在,我从裤兜里掏出手机,3秒就能找到关键知识点,接下来的任务只剩下享用和筛选信息。但这也会带来副作用——在我享用信息时,外界的变化从未停止;在我筛选信息时,用户、读者也在筛选我,你也是其中之一。我得经常清空大脑(stay foolish),尽量切换新角度,输出新内容。
这就进入了大脑的App时代——当前用的立刻去搜索下载,暂时不用的就卸载。
和中学时期相比,我的智商(IQ)——理解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记忆力还有点减退(我经常忘了自己写过什么);但搜商(EQ)——查找信息的搜索能力却大幅提升,让我得以凭借群体智慧来理解这个世界,还不占内存。
智商是基础,仍不可或缺,就像诺基亚的屏幕、显卡、芯片,现在依然在用,但已不是主宰个人命运的关键;近几年,活跃在各行业的顶尖人才,逐渐向高搜商迁徙:从依赖死知识、匹配已知需求,转化为搜索方案、解决未知问题,这是一套由目标管理—流程优化—信息调用—模块替换组成的动态流程。
右脑经济时代
诺基亚式的大脑还在努力进入App时代,新纪元又在悄然逼近——在你看新闻时,平台(百度、头条、知乎、抖音)推送给你的内容,刚好是你关注的;在你网购时,页面上靠前的商品恰好是你最近想入手的;在你看视频时,映入你眼帘的刚好能满足你的喜好。
这是人工智能送出的一份礼物:信息流(新闻、娱乐客户端推荐算法)——人,从主动搜索信息的一方,演变为等待机器投喂:你不必告诉机器你的想法,它也能通过观察你的浏览轨迹,分析预测你的需求,甚至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我知道你会说,太可怕了,这样下去,人类不就成了动物园里圈养的大猩猩,全退化啦?
事实并非如此,最近200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变革,每一次换来的都是人类与机器的共同进化:
• 第一次是工业革命,机器承担起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蒸汽机、内燃机提高了速度,缩短了距离,人类走出单一文化“大部落”,进化出智人2.0模式;
• 第二次是信息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分担了记忆和运算的任务,人类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推理和感知活动,脑力劳动者从个体户走向职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商业、政治的划时代爆发;
• 第三次变革正在发生着,我们还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定义这个时代。不过,这一次人类变得更加大胆,开始允许机器模拟人类进行思考分析。
信息流只是一个缩影,在很多领域,机器的表现已经强于人类——AlphaGo在棋盘上战胜了柯洁、李世石,自动翻译软件的能力已经强过大部分英文翻译员,人工智能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已经超过80%的医生……
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会触发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有的人被机器驯化,成为别人的数据、流量;另一群人则接受改变,找回了身为人的优势,率先进化。
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年代,“人”的优势在哪里?
趋势学家丹尼尔·平克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中做出了判断:“世界已经从左脑统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了右脑主导的高感性时代。左脑的工作逐步交给机器,未来的人才有6项右脑能力不可替代:审美能力、叙事能力、交互能力、共情能力、娱乐能力和探索能力”——你可以借助建模工具装修房子,但依然需要审美能力提高客厅的品位格调;你可以凭借信息流了解世界、用Python处理信息,但依然需要人文关怀;你可以依靠大数据匹配交友,但依然需要情感共鸣。
以往的两次革命,人类改造了机器;这一次,人类通过机器改造我们自己——你能忍受一天不吃饭,却很难坚持3小时不看手机、不用数码产品,机器俨然成了人体器官。
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人机深度交互——一个人能通过机器学习获取信息,用左脑逻辑性地整合信息、资源,用右脑组织串联、升华情感,左、右脑随时切换思考,将是未来最有优势的。
可怕的不是机器,而是人类面对新事物时的傲慢与偏见;“机器织布噪声太大,布纹太粗,跟手工布简直没法比”。1764年,珍妮纺织机刚刚问世,这个简陋的大家伙先是得到无数嘲讽。可当机器产布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时,工人们又觉得机器是异类,开始对机器用火烧、锤砸,纷纷投入“反织布机运动”——这场人与机器的对抗,持续百年,蔓延全球,却依然没能阻止机器织布永久地淘汰手工织布。
反观另一群人,他们没有盲目地对抗趋势,而是寻找自我和时代的连接点——有的人学会了操作机器,收入倍增;有的人改进机器,获得专利;有的人嗅到商机,把机器销到技术落后地区,自己“海赚”的同时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习惯造成封闭,兼容带来机会;面对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擅长的技能,会被机器取代吗?
• 我正在做的事,未来还会存在吗?
• 我今天赚的钱,未来五年会更好赚,还是更难赚?
• 面对变化,我是积极兼容,还是置身事外或消极对抗?
你回答问题的方式,将会帮助你构建独特的心智模式。
1999年,彼得·德鲁克曾预言:“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是模式上的竞争”。过去20年,这句话屡屡得到验证:iPhone战胜诺基亚,不是因为硬件更结实,更不是因为团队更努力,而是因为iOS系统的模式更先进;同样地,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颠覆以往的手机操作系统。
高级模式对待低级模式,向来不怎么温柔,它不是百分比和倍数上的超越,而是对后者彻底的淘汰、取而代之——扫码支付取代现金支付,自媒体模式取代传统广告;还有离我们更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传统企业认识到远程办公的高效,未来很可能取代低效的线下办公模式。
这是一个玩法全新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守着学校里学来的技能,装着诺基亚式的大脑,兴许还能潇洒几年,但这种低段位模式,站在长期主义的角度,必然会灰飞烟灭。
我用32个字来概括这个时代的模式:
系统膨胀,整合溢价;
信息透明,网状分布;
身份多元,随时切换;
机会延迟,“三行后思”。
时代就像一头灰犀牛,刚跑起来的时候,你觉得它蠢萌缓慢,而且离得还远;可当你清楚地看到它时,已经躲闪不及,纵使你有十八般武艺,也无法抵挡它那股擎天撼地的劲道。
总有一群人,比周围人更早地察觉到时代奔跑的方向和节奏,他们拥有更先进的心智模式、更兼容的心态,了解自己的边界,接纳科技的力量。即使起步笨重,但越跑劲道越足、动能越强。
这群人,与时代同行,正走在通往高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