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听,是谁在唱歌?
要搞懂中国社会里的组织文化,不妨看三样东西:一是它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官僚制度;二是看它的同样具有悠久传统的家庭经济;三是也要看它的军队以及战争,虽然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大不一样。
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指出,人们在创办企业的时候,与其说是在“白手起家”,不如说是在“营造影子”。因为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把早年的某些体验——抑或在家庭、学校、部队或单位的切身体验,抑或从自己所钟爱的艺术和文学里获得的审美体验——作为所经营的企业(或事业)的组织原型。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用形象比喻和多维观察的方法研究组织理论。(1)
有人说,要搞懂美国社会是怎样组织和运行的,大致可看三样东西:一是它的社区自治(以及维系这种制度的宗教);二是它的军队(而且要参照它的体育竞赛);三是它的“派对”(休闲聚会,即party)。
那么要搞懂中国社会里的组织文化,可以看什么呢?我认为,不妨也看三样东西:一是它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官僚制度;二是看它的同样具有悠久传统的家庭经济;三是也要看它的军队以及战争,虽然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大不一样。
这样的比较,并无谁是谁非、孰优孰劣的意思——别人有别人的社会存在,中国人也有中国人的社会存在。我们下面的关于企业组织的讨论,甚至整个这本书,都将是围绕这三个基本原型而展开的。还有这本书里不可能装下的很多很多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其实也都可以沿着这条思路探寻下去。
其实,华夏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以及我们个人的经历和梦想,都是我们一辈子不可能摆脱的影子。审视我们自己的影子,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老毛病,避免再走一些弯路,而且还可以发现不少原本属于我们、但尚未加以好好利用的文化上的和精神上的资源。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说:“一个公司的文化就像一个国家的文化。千万别想去改变它,而是要想办法让它为你工作。”(2)
这是一条重要的忠告。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经理人说自己“对历史感兴趣”?为什么各种“水煮”历史的书籍那么畅销?还不是因为人们从中也能看到自己,或自己的老板和下属,以及竞争对手的影子?
人想逃避影子,只能消灭自己。而学会与影子相处,以思辨的态度与历史对话,人们甚至可发现有一些“影子”其实却是很伟大的;让它们站在自己的身后,你就不会再担心孤独、害怕失落,甚至还会感到一种个人所不可能具备的力量。
“先贤远志喻,千载犹如新”(3)——作为华夏文明传人,在生意草创、备受煎熬却后退无路的时候,你是不是很自然地满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的悲壮?
当“心合意同,谋无不成”(5)的一年过去,你面对全体员工宣读捷报的时候,是不是也感到在亲历“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6)的场景?
但是,在遭遇挫折又不得不将打碎的牙齿咽下肚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会提醒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7)?
在带领部属乘坐红眼航班,赶在竞争对手之前与客户签下合同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暗自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8)的感觉?
最终,在企业发展、个人事业平步青云的时候,你是不是有必要想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9)?
到了赚到些钱、甚至相比大众生活水平已相当富有之后,你是不是也理所应当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
这些远古传来的“影子”的歌唱,传递着一种永远也不可能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而被消磨的王者智慧和强者情怀。夜深人静时的你,是否一次次地听到?
(1)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学者加雷思·摩根关于组织形象的理论,他把组织比作机器、人脑,甚至精神病院。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学者李·鲍曼和特伦斯·迪尔对组织的“工厂/家庭/丛林/神庙”四维模型。
(2)英文原文为:“Company cultures are like country cultures. Never try to change one. Try, instead, to work with what you’ve got.”
(3)刘克庄《发枕峰》。
(4)王昌龄《出塞》。
(5)东方朔《非有先生论》。
(6)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7)杜牧《题乌江亭》。
(8)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9)李商隐《咏史》。
(10)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