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知行合一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宗旨

据《阳明年谱》的记载,阳明在龙场悟道之次年,应贵州提督学政席元山之聘,主讲贵阳书院,开始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但学者未曾经历存养省察的工夫,对于阳明指点知行本体的“知行合一”之训把握不住,所以“纷纷异同,罔知所入”。(1) 三数年后,门人徐爱(2) 犹未解知行合一宗旨,与同门往复论辩而不能决,于是请问于阳明。《传习录》上载: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地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亦即是心体。知行本体的自性原本是合一的,它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所隔断,所以必须有“致”的工夫以复其合一之体。有些人虽知父母当孝而却不能孝,他之所以知归知、行归行,并不是知行真的为二而不合一,而是他的知行之体(本心)被私意隔断了。有了私意阻隔,他那孝亲的良知便不能“致”,不能致即是不能行,既不能行孝,便算不得真知孝。若是没有私意隔断,则其孝亲之良知自然能“致”于父母而表现为孝行,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便是复得那知行本体了。《大学》举“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以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这个“真知行”即是知行的本体。阳明引述《大学》此言以指证知行合一,最为亲切。(3)

阳明又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传习录》上)

吾心之良知,是知善知恶、好善恶恶的。知善知恶是“知”,而好善恶恶则是“行”。当我心知善恶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所以说“知是行之始”(这意念萌动处的内部之行,可以称之为意念心行)。反之,当我实好此善、实恶此恶之时,则不仅表示我知善知恶之知为真知,而且表示我这知善知恶的知业已具体落实而成为真实的行为了,所以说“行是知之成”。—这时的行已由内而形诸外,而表现为视听言动的外部行为了。内外通而为一,亦就是知行合而为一。总之,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始终的。因此,知行功夫只是一事,知此善时便已好此善了。反之,既好此善,当然表示已知此善,只要不为私意私欲隔断,知行本就是一而非二。所以阳明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识此宗旨,说知行做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否则便说做一个亦有甚用,只是闲说话。”(4)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便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常人将知行分作两件,故以为意念是意念,行为是行为,心中虽有不善之念,只要尚未做成不善之行,便自我原谅,不知警惕。殊不知“正行”必须从正心诚意做起,心体虽无不善,但心所发出的意念却有善有恶,作善作恶之几正在此一念发动处。一念之微即是圣凡正邪分界的关口,不可不慎。阳明曾说“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发动处的善恶,良知自然知之,这是“知”;善念恶念既已萌动,便是行为之始端,也就是“行”了。所以知与行是同时并起的(因为知行本体是一而非二),是“即知即行”的。识得此意,自能随时随事“去人欲,存天理”。意念一萌,便立即彻根彻底将它克倒,不使任何一念不善潜伏在心中。—这就是阳明言“知行合一”之教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