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注视对方的眼睛,内心很自卑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内心情绪的最佳途径,透过眼睛就能知道此人的善恶,所以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
在孟子看来,心胸正直的人,眼睛就会明亮,心胸不整的人,眼睛就会浊暗。那么根本就不敢正式对方的眼睛又代表了什么涵义呢?美国的科学家理查·科斯经过大量实验证明,不敢正式对方的眼睛说明对方性格内向、自卑。
余小苒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孩子,但是在她身上看不到同龄人的活力与朝气,自卑总是围绕在她的周围,她常常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目标,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很消极,也不爱说话。大学毕业后,她在家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管父母怎么劝解,余小苒都不愿意踏出家门步入社会。
无奈之下,父母请了一位心理医生来家里跟余小苒聊天,经过心理专家的一番努力之后,余小苒终于愿意进行沟通了,她对心理专家说:“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下岗工人,从小生活环境就不好,小伙伴和同学都会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慢慢的我就开始封闭自己,我不愿意面对外人冷漠的目光。” 余小苒说完抬头看了心理医生一眼,马上就转开目光,继续说:“后来就开始恶性循环了,别人看我冷漠也都不和我交流,我变得越来越自卑”。
心理专家听完,温和的对余小苒说:“小苒,可不可以抬起头看看我?”余小苒听完抬起头,但是还是看了一眼就闪开了。心理专家继续问:“小苒,你已经大学毕业一段时间了,有没有想过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余小苒摇了摇头,“那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余小苒想了想说:“我喜欢画漫画”。心理专家说:“可以拿出几幅画让我看看吗?”
一开始,余小苒非常抗拒,她害怕听到心理专家的评价,但后来经过心理专家的开导之后,她还是磨磨蹭蹭的拿出了两张她最喜欢的。心理专家很认真、很仔细的看这两幅漫画,然后她大声对余小苒说:“这两幅画画的非常好!” 余小苒惊讶的抬起头看著心理专家:“真的吗?”看到心理专家目不转睛的盯著自己,余小苒本能的想要躲闪,但是被心理专家阻止了,她对余小苒说:“看著我的眼睛,我现在告诉你,你画的非常好,你完全有能力胜任任何跟漫画有关的工作。”
几天后,心理专家接到了余小苒父母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余小苒的父母显得非常激动,他们告诉心理专家,自从那次二人谈过之后,余小苒的状态好了很多,愿意出去接触人群了,而且前两天还在报社找到了一份撰画稿的工作。
家境的贫寒让余小苒养成了自卑的个性,她不敢接触社会,对自己很没有自信心,甚至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而不敢看对方眼睛的这个动作,就等于宣布自动放弃沟通的机会,没有人会在无法了解你的情况下和你办事情。所以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注视对方的眼睛,不仅如此,还要学会根据对方不同的视线方向看出他不同的心理状态:
埋头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与对方完全没有眼神接触的,表示此人心不在焉、对这件事情抱持冷淡、轻视的态度;皱著眉头眼睛一直看著说话人,表示此人对说话人的状态表示担忧,很为此人担心,并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面无表情斜视说话人,表示此人带有不信任、鄙视的心态,正在用一种不屑的态度交谈;说话时不停用视线上下打量对方,说明此人不信任对方,对对方说的话抱持怀疑态度,有审视的心理。
想要做好事情,不但要懂得观察对方眼神的变化,还要注意自己的眼神和表情,学会用眼神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谈话的时候,目光要经常和对方交会,当对方说到重要事情的时候要较长时间注视对方;当对方说的正起劲的时候,要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对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时候,要用理解、宽用的目光宽慰对方;当对方表示赞同你的观点时,要用肯定的目光给对方鼓励;当对方提出你感兴趣或者有利于你的话题时,要用期待的目光并伴随点头或者身体前倾的动作,让对方说下去;当对方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的时候,就要用和悦的目光给对方回应;当对方难过、痛苦、悲伤的时候,要用同情的目光伴以相应动作安慰;
不管最后事情办的如何,结束谈话的时候都要微笑的看著对方表示友好,这样友好的眼神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双方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重点请画线☆ 如果说话的时候想给对方留下诚实的印象就要不断的注视谈话人,但注意不要一直盯著不放,以免对方反感;如果想和对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就要注视两眼和嘴之间的三角区;如果想在一件事情上获得胜利,就要紧盯著对方眼睛;如果对方眼神闪躲,不敢正视自己,就要先消除他的自卑感,以免谈话无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