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旅游营销:后疫情时代旅行社门店获客新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与高维智慧无缘的日子

以前,我很喜欢去参加各行各业的学习活动。

同时,我很关心有没有同地区的同行在现场学习。

这是一点自私心在作祟。只要没有同行来学习,就意味着我有超越的机会。尽管互联网技术拉平了整个旅游世界,但旅行社同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当我们的资源和人脉丰富时,仍能暂时获得领先地位。

自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2000年左右的二十年间,我们处于“产品短缺”的环境中,加之廉价劳动力充沛,各行业发展效率较低,导致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把各种产品运送到社会各个角落。

那时,大家头脑中并没有“商品”的概念,只有“产品”“生产”和“流通”。一旦插手经销、批发,搞个实体店,谁都能赚钱。

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的老家河北邢台一带,非常流行大型集市。集市上经常见到有人销售从南方批发的新式服装和精美面料。这些漂亮新鲜、价格低廉的服装面料吸引了大批人购买,几乎无人讨价还价。

毕竟,当时的市场由卖方决定,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中,赚差价成了创造财富的核心手段。当然,卖方也促进了商品流通,为商业繁荣做出贡献。至少,他们都是勤奋肯干之人。

既然要赚差价,大家就是凭着对非公开消息的掌握程度来竞争。有一批来自浙江温州的人,从小生意开始,在跑遍全国各地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独家行情线索。由此,他们在短时间渗透至全国市场,成为首批致富的商人。

那些年,旅行社行业同样过着卖方强势的好日子。

可以说,旅游市场的形成正源于信息不对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的欲望越来越强,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大家并不了解外地的物价、风土和人情,不熟悉当地的语言、习惯、餐饮,甚至都不知道哪里好玩。于是,在人们出门旅游的强烈欲望中,还夹杂着对陌生异地的恐慌情绪,从而产生了参加团队旅游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出趟门并不容易,在那个从邢台去趟天津都要兴奋好几天的时代,大家普遍担心自己在外地无法独自处理突发状况,于是选择相信旅行社。

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先发优势的旅行社拥有了一定垄断权,我国三大旅行社品牌(中旅、中国国旅、中青旅)格局随之形成。

这个好日子,一直持续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从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一下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在生产方式没有改变的时候,人们的消费心理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电商平台,产品的质量、价格、原料、成本等信息在公众面前展现得一览无余,很多传统经销商和实体店的同质化问题暴露出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商人的差价赚钱逻辑,加之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商品完全流通起来了。

于是,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在低成本、大渠道的诱惑下,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开网店,并收获了第一桶金。

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空间限制,更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经济利润),而其核心就是扩大规模,所以网店经营者们尽可能主打“爆款单品”。

当然,在网店经营者们致富的同时,电商平台也不忘给自己谋红利。在一来二去的生意中,他们主导着商品的流量和排名,并得到了可观的利润。渐渐地,诸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内的电商平台崛起,并迅速成长为商业领域的庞然大物。

只不过,任何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都难免存在瑕疵。电子商务带来海量商品的同时,引导着网店经营者们疯狂追逐“爆款单品”,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经营。

既然商品大同小异,消费者就很容易进行比价选择,直接触发了商家的价格战,并且越来越激烈。在不断的促销营销中,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直至今日,同质化经营和价格战促销依然是电子商务难以摆脱的顽疾。

另外,在生产端还有一个变化在悄然酝酿中。

因为生产效率提升,各行业一直加速生产,数不清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各项市场空白,还形成了产能过剩。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产能过剩改变了供求关系,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让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因此,消费者开始讲究品质,讲究性价比,甚至开始挑剔各种不足。

对于经营者而言,在供大于求时,无论什么商品,都急于脱手,生怕砸在自己手里。所以,在这个阶段,很多传统制造机构纷纷倒闭,创业的人需要考虑风险问题,各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旅行社行业当然也包括在内。

2000年之后,虽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打破了旅行社行业的信息垄断,让旅行社不再享受高昂的差价利润,但说句实话,我国旅游市场规模之大、潜力之大,超乎想象。在淘金者不断聚集,竞争不断加剧的同时,旅行社行业形成了规模化运作。

规模化运作能带来什么?从好的一方面看,规模化运作让旅行社有了服务标准,并在供应链上具备了议价能力,进而节约了成本。由于游客人数的猛增,旅行社完全可以在酒店、餐饮、交通、景区门票上按照标准化操作。久而久之,有经验的旅行社可以优化流程,规避不必要的支出,并设置服务标准。

由于团队产品的规模化运作,旅行社要大批量采购酒店、餐饮、交通、景区门票,这种巨量级客源掌控水平,为旅行社带来了强大的议价能力,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

对于供应商而言,为了扩大规模,获取边际效应,通常会以十分友好的价格面对旅行社。很长一段时间,旅行社代理着景区门票、旅游保险、酒店预定、赛事门票、邮轮及航空票务等业务。

从坏的一方面看,规模化运作让旅行社从业者长期陷入一种僵局。在规模至上的思路下,大旅行社和中小旅行社一起抢客源,猛推团队产品,滋生了各种价格战和无序竞争。渐渐地,大家走入一个“围城”,在里面勤奋地乱撞,试图找到突破口,鲜有人能做出进一步思考。

大家当然也没想到,乔布斯的“iPhone4”,在2010年之后不仅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还把整个互联网带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整个大商业环境随之改变。

此后,消费者的主要需求不再是如何快捷地找到商品,如何买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因为丰富的商品已经足够多,而且基本都在打折促销。越来越多的人,升级为如何找到有价值的商品,如何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可见,消费者眼中的有价值商品,仍然很短缺。这时,生产端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思考了一步的人,就想到了如何为商品增值。其中,“聚焦”和“个性”许多新品牌的市场着力点。

在“聚焦”方面,生产端开始注重某一功能的深度开发,力求做到极致,这导致整个品牌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最后干脆服务特定人群。当很多人效仿这种商业行为后,“细分市场”概念出现了。

在“个性”方面,生产端取消了千篇一律的产品形式,开始尝试为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

这是一种世界发展趋势。在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旨在通过信息智能手段提升效率,并实现个性化的生产供应。到了2015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提升生产制造水平。

毫无疑问,未来市场所接纳的商品并无统一标准,一部分消费者与另一部分消费者钟爱的商品可能完全不同。而且,这两部分消费者完全不能理解对方的心思,也根本不想搞明白。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有所爱,各取所需。

这意味着,任何单一品牌也很难再一统天下。

在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下,买方市场日渐强势。所有人都明白,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是无脑行为,新晋创业者们极力寻求一个崭新的立足点。

很可惜,旅行社行业始终缺少一股子引领时代的劲儿,大家按部就班地忙碌着,拼资源,拼规模,拼底价,眼睁睁地看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培育起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 自由行。

自由行,对旅行社传统业务的威胁程度相当严重,几近釜底抽薪。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7年,我国游客出境自由行占比53%,国内自由行的占比已经达到97%,后续几年,这一比例还在增加,有趋近于100%的势头。与之对应的是,国内游团队人数减少了10.5%。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旅游市场持续扩大,但对旅行社利润贡献最大的团队游市场,却在萎缩,主要是因为国内游的透明化和便利化,让大家选择了自由行。

于是,旅行社的整体利润被砍掉一半,只剩下了出境游,随后的危机一个个接踵而至。

即便到了这一步,整个旅行社行业也没有升腾起高维智慧。因此,我们亟须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难道,你不怕残存的出境游市场也会被侵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