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旅游营销:后疫情时代旅行社门店获客新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重启前的必修课

“争取坚持得再久一点。”

2020年终于过去了,坚守的旅行社勇士们希望能看到一丝曙光。

然而事与愿违,2021年春节前夕,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弹,各地发出倡导就地过年的建议,一些地方还给予了补贴。

旅行社又一次被打蒙了。心心念念的报复性出游,结果变成了本地游。既然是本地游,游客们都轻车熟路,谁会用到旅行社呢?

小重非常怀念两年前的春节,当时,他正带着几位高端客户去日本滑雪。酷爱滑雪的他,不仅自己爽了一把,还赚个盆满钵满。

由于2020年的疫情重创,小重展开了各种自救行动,包括开展类似免税店的业务,以及转型国内农庄游,只希望能坚持得久一点,熬过这场超级危机。

到了2020年底,眼看滑雪季就要到了,小重准备设计几个国内高端滑雪产品。9月开始,他频繁前往东北地区,会同行业人士设计出几个可行的滑雪产品。不料,年底东北出现局域疫情,让游客根本不敢出行,新设计的产品派不上用场,白搭了人力物力。

小重陷入深深的思考:危急时刻,是不是根本不应该开发新产品呢?长期以来,专家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市场以亿元级规模扩大,但是,作为产业的中流砥柱,旅行社的利润却不断下滑。

早在1996年,我国旅行社的年平均利润率,就比1992年降了10个百分点,仅2%左右。到了2005年,旅行社的年平均利润率直接猛降至0.11%,处在整体亏损的边缘。

要知道,从1992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GDP和旅游消费水平连年上升,旅行社利润却与之倒挂。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我国旅游市场足够大,大到可以容纳四万多家旅行社同时生存;我国旅游市场又足够小,小到仅能让少数几家旅行社实现盈利。难道,我国旅游市场机会不多了吗?我国旅游行业已不再是“朝阳产业”了吗?

其实我们无须责怪别人,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原因在于,旅行社行业的准入门槛低,无论是注册旅行社,还是来此供职,均无太高要求,因此,大批淘金者络绎不绝地进入这里,一杯一杯地分羹,直到把整个行业的利润狠狠拉低。

由于利润降低,很多旅行社不得不在产品上做文章,加大购物和自费环节的利益榨取,侵占游客的合法权益。

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威胁到旅行社行业的健康发展,于是乎,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让大旅行社和中小旅行社区隔发展。大旅行社可以开展大而全的综合服务,中小旅行社适合走差异化路线,开发特色产品。

对此,专家们给出了理论解释: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愉悦,无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还是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如果中小旅行社能够在有形产品和附加部分实行差异化,开发出定制化产品,如自驾游、户外游、家庭游、美食游等等。这样,中小旅行社可以为各自的产品赋予不同内涵,形成差异化优势。

小重屡次前往东北设计滑雪产品,正试图通过产品差异化走出危机。

可是,这终究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走差异化路线,只是中小旅行社的一个可以尝试的选项,但真正盈利很难。

在现实中,大旅行社和中小旅行社都面对着产业链中的丰富场景,不论开发什么产品,都离不开大量的客户资源、完善的信息和大量沉淀资金的支撑。普遍承受着客源、信息和资金压力的中小旅行社,很难开发出诱惑力十足的产品。即便开发出了差异化产品,也很容易被他人复制模仿,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普通产品。

我们曾说过,在小重这些勇士的坚持背后,存在一个担忧:疫情之后,大中小旅行社全都处在一条起跑线上,难免在冲锋陷阵时误打误伤。

如此的话,我们就不能在现阶段投入太大精力开发新品,因为旅游产业轰轰烈烈发展到今天,最不缺的就是产品。

疫情之前,一位资深旅行社负责人有个“癖好” — 包机。他钟爱包机,为此不惜花费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认为这样就能垄断产品渠道,夺得先机。但他有没有想过,这一套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不是要获得游客的订单么?最后,他为了快速去库存,不得不委托同行们一起营销,否则一定是损失。

可见,挖空心思构想产品,不如想办法把现有产品营销出去。

我认为,花心思搞好营销活动,能让旅行社渡过难关。前提是,我们要彻底搞明白游客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