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能够通过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下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协商基础理论提出具有说服力的原理阐释,实现社会协商的理论体系和法律建构。为达致这一主要目标,就需要采取妥当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深入研究。
一方面,从宏观着眼,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问题属性息息相关,应区分问题的不同类型,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一是针对解释选择问题,拟采用法律的文化解释方法等进行研究。二是针对立法技术问题,采用立法美学等方法进行研究。三是针对价值判断问题,在遵从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论证规则基础上,采取利益衡量、利益取舍、利益安排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四是针对事实判断问题,采取数据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证研究的方式进行处理[54]。
另一方面,从微观来看,为有效探究研究对象达致预期目标,有两个研究方法有助于本文的分析和讨论。一是问卷调查法,这主要借助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黄进研究员和刘伟副研究员的智力支持,他们专业的问卷设计给笔者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55]。首先,关于因变量,黄进研究员和刘伟副研究员经过反复考虑,建议将“社会协商运行效果”作为因变量,同时,对其操作化为:社会协商应用的广泛性、使用的优先性、成效的显著性。设计若干问题,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得出因变量的加总得分。其次,关于自变量,将最可能影响社会协商运行效果的协商形式、主体能力建设、公共话语平台、制度建设(含法律、政策等)作为最主要的自变量。再次,关于测量的主要预期结果。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至少可以达到如下目的:验证自变量(协商形式、主体能力建设、公共话语平台、制度建设)与因变量(“社会协商运行效果”)的关系,是否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是多少;如果都具有正相关性,那么哪个影响因素最大、其次是哪个、最弱的是哪个;在每一自变量中,哪些因素影响最大、哪些因素影响最小、哪些因素影响大而我们现在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文本分析法。对社会协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的研究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进行文本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为进一步的类型化分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