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表达具体的需求
很多时候,话语表面的意义并不重要,我可以听到那些隐藏的、来自个人深处的内心诉求。
1 “就这样相对无言了”
咨询室里,艾琳还没进入正题,就已经成了霜打的茄子,有气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她说,她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是个好人,善良,踏实,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也都不算笨。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怎么受人待见,好朋友不多。现在更大的麻烦是,和老公郭凯斌也越来越没话可说了,他好像也不愿意理她。
“您说,夫妻俩同在一个屋檐下,也没啥特别大的矛盾,可是,整天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不说话,这样时间长了,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她还引用网上的一句话,“一段感情常常开始于无话不谈,一段感情往往又终止于无话可谈。”
我们商定,把咨询的目标聚焦在她和丈夫的沟通上,看看能不能对她和其他人的相处有些启发。
艾琳今年31岁,在一家公司里做会计,收入“也就能够养活自己”。丈夫凯斌大她两岁,在一所普通中学任数学老师。两人从不同的地方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下来工作。经人介绍相识相爱,满打满算,结婚刚刚进入第六个年头,女儿4岁,已经上幼儿园。
艾琳说,他俩相对无言的状况,在妈妈来北京带女儿的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后来,女儿上幼儿园,妈妈回老家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除非她实在受不了和他大吵大闹,通常,他都不怎么理她。甚至有什么事儿,他跟女儿说,女儿再传话给她。
在艾琳看来,主要是凯斌先不说话、不回应、不理睬。“谈恋爱的时候我说他也说,我的话多一些;结婚以后,我还是有很多话,但他的话明显减少,我有时不满意,狠狠地和他吵过几次;现在,妈妈走了,我也不必再看在妈妈的分儿上没话找话,就这样相对无言了。”
平静下来的时候,艾琳也问过他,为什么不说话?他吞吞吐吐,说不知道怎么说,就干脆不说了。这让她很生气,又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办。
2 “你总是不搭理我,谁能受得了?”
对生气又无奈的感受有了觉察、承认和接纳之后,我们来探索这种状况的来由。
就说这次咨询吧。艾琳想让凯斌一起来咨询,他只是抬头瞥了她一眼,什么都没说,就又看他的手机去了。她大声“质问”他,他才慢悠悠地说:“哦,你先去一次试试,觉得有用我再去。”
我们就以这个为例。我让她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过程是怎样的。
她说,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一切收拾停当,睡觉之前,她很正式地对凯斌说:“你总是不搭理我,谁能受得了?你一个大男人,也不主动想想办法,难道你就这么不在意我们的婚姻吗?我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你自己不想办法,还不听听咨询师怎么说?
“然后,他就那样了,瞥了我一眼,很轻地摇了摇头,还下意识地撇撇嘴……”
“然后呢?”我继续问。
“我生气啊,提高嗓门儿质问他:‘郭凯斌,是你不理我的,我这不是想解决问题吗?难道你没有看到,我为了孩子为了家做出多少努力吗?……去还是不去,给句话有那么难吗?’”
艾琳说,最后一句,她更想说的是:“开口说句话会死人吗?”
于是,就有了刚才说的,她先来试试。
我问她,是不是在开始和他谈这件事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情绪了?
她想了想,说开始的时候还算比较平静,有情绪的话也不多。
我好奇,她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吗?
我在她面前放了一把椅子,假设这就是当时的场景。让她扮演丈夫坐在这把椅子上,我把她的“邀请”以她的语气再说一遍,让她体验丈夫听了感觉怎样。
我说完,问她:“作为‘丈夫’,你听到了什么?”
“丈夫”说:“我听到的是,你在批评指责我,抱怨我,对我积压了很久的不满意,觉得我这人特别差劲。”
我问:“你听出来,这是在邀请你去做咨询吗?”
“丈夫”摇摇头:“没有,即使有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艾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若有所思。
我问她:“这有可能就是丈夫当时的感觉吗?”
她点点头:“有可能。”
然后补充说,每次逼急了丈夫都说不知道怎么回答,刚才就是那种感觉。
然后,艾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妈妈以前老说她“说话噎死人”,看来还真是。
我问她:“这是你的模式吗?用一种批评、抱怨、自怨自艾的方式表达你的需求?”
她停顿了片刻,沮丧地点点头:“好像就是这样。”
她笑着补充举例说,就连她想让凯斌和她亲热的时候,也是这样表达的。她通常的说法是:“你从来也不主动和我亲热。”“难道我对你就那么没有吸引力吗,你都不主动碰我一下!”
我笑了,问她,这样说的时候,肢体语言和语气表现出的是害羞、撒娇呢,还是抱怨?她说,心里是害羞的,但听起来应该是抱怨更多一些。
我问她:“他‘从来’都不主动吗?”
她脸红了,说:“当然不是。”
“就是说,这两件事,你本来可以直接说‘我想和你一起去做心理咨询’‘我想和你亲热’,却用抱怨、批评的方式,绕了这么大的弯儿?”
她承认是这样。然后,她很不解地问我,她为什么会这样?
很好的问题。我给她留了“作业”,在生活中随时练习,表达需求的时候,想清楚需求以后,把肚子里那一大堆绕弯儿的话,简化成一句最直接的话:“我想要……”比如,“我想让你刷碗”“我想让你抱抱我”……
3 那些年,那些说不出的委屈
第二次,凯斌果真和艾琳一起来了。
原来,艾琳回去跟他说了这里发生的事情,跟他道歉,说自己不太会表达需求,请他提醒自己,然后有一个直接的表达就是,“我想和你一起做咨询”。她的想法是,哪怕让他了解她、提醒她,他来也是有意义的。
两个人聊起了过去的一些事儿,他说,自己不说话,一个原因是,他本来话就不多;还有一个原因,的确是被她的话“噎死”了。不过,他也承认,总不说话也不是办法,自己也需要反思。
我问她,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以批评、抱怨、自怨自艾的方式表达需求?
她想了想说,似乎很小就开始了。
她想起很多画面,阴沉着脸什么都不说。
原来,艾琳父母关系不好,超生、小她3岁的弟弟又有先天的智力障碍。父母忙不过来的时候,她要变成“小妈妈”,看护弟弟;弟弟比普通的小孩儿难带,磕着碰着不容易避免,可她每次都要挨训;父母吵架,她成了妈妈的出气筒;如果和弟弟起个什么争执,不用说,都是她的错……
她始终记得,在她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特别想玩一会儿妈妈给弟弟新买的一个绿色的不倒翁,弟弟哭着不让,妈妈知道后,抬手就给了她一巴掌,还狠狠地说了一句话,让她这一辈子都忘不了:“为什么有问题的是你弟弟,我倒宁愿是你!”
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凯斌从纸巾盒里抽出两张纸巾递给她,顺势挪动椅子,把她搂在怀里……
我搬了一把小椅子放在她的前面说:“来,发挥你的想象力,让那个委屈的小艾琳来到你的面前,可以坐在这把椅子上……你能看到她具体的模样吗?她的衣着、头发、表情……能接触到她内心的委屈吗?慢一点……”
然后,我让她提醒自己,现在是一个31岁的成年人,有了很多的能力,还是一个4岁小女孩儿的妈妈,去找那样的感觉。
“现在,像一个好妈妈一样,去和那个小艾琳对话,告诉她,你理解她,愿意安慰她,倾听她,陪伴她,你也愿意保护她。你可以和她拉拉手,或者把她抱在怀里,就像平时安慰、陪伴女儿的时候一样。”
她做得很好,和那个“小女孩儿”进行了一场感人肺腑的对话。
我把咨询室里一个可爱的抱枕递给她,代表那个小艾琳。
她把它搂在怀里,抚摸着,喃喃细语……
经过好长时间,她抬起头,缓缓地呼出了一口气,说:“我平静、踏实了很多。”
“那个委屈、伤心的小女孩儿,她感觉怎么样了?”我问。
艾琳点点头:“得到了安慰和理解,现在平静多了。”
看艾琳陷入沉思的样子,我在这里停下来,慢慢等她。
她说,她现在能联系起来了,这种委屈的感觉一直影响着她,有时即使是别人特别是父母很普通的一句话,都会让她感到委屈。
比如,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她向妈妈要5元钱,妈妈问她要钱干啥。妈妈当时是挺平静的,也就是了解一下用途,她却表现得很不耐烦,生气地说:“要钱就是有用,问什么问?”
她说,当时心里也是委屈的,觉得自己从来不乱花钱,妈妈这样问,就是对她不信任。
妈妈很生气,批评她:“你这个孩子,我又没说不给你,给你钱,连问都不能问啊?”
说到这里,艾琳长叹一声,说,没想到,那个天天一肚子委屈的小女孩儿,她的未来就是今天的这个“怨妇”。
我提醒她,以后每当感到委屈的时候,或者想起以前类似画面的时候,就用今天的方式和自己对话,疏解自己积压多年的情绪,一次再一次地邀请那个小女孩儿,在内心慢慢长大。
现实生活中,在每次重要的交流之前,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已经平静了;如果没有,停下来,深呼吸,平静下来,也就是所谓的“先处理心情,再交流事情”。
关于她和父母的纠葛,我们又用了单独的时间来处理,帮她联结了和父母特别是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理解、接纳妈妈的局限,也理解妈妈的辛苦和不容易。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和生活经历的影响。那些痛苦,不仅让她感到委屈,同时也磨炼了她的意志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在回头再看,她有机会看到更多的画面,更新曾经赋予它们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凯斌一直作为陪伴者,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结束的时候,他拥抱了妻子,对她说:“以后,我再也不会对你不理不睬了。”
4 “我怎么不会说好听的话呢?”
关于沟通,除了平静、直接地表达需求,艾琳还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我怎么不会说好听的话呢?”比如,赞美一个人,欣赏一个人,并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艾琳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她很难说出口。
这既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沟通——丈夫的付出得不到肯定,让对方感觉“好像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样”;也影响了她和其他人的关系,比如,在这个所谓“美女”“帅哥”已经变成性别代称的时代,她即使真心这样认为,也说不出口。
凯斌就在现场,很合适的练习对象。我让她找出凯斌的一个或一些方面是她欣赏、感谢的。
艾琳想了想说,他心很细、很会关心人,家里晚上关窗、夏天插电蚊香、出远门关水和煤气的总闸……这些都是他来做的。
接下来,我让她面对面直接赞扬凯斌。
她尝试了两三次,每次都笑场,就是说不出口。
我让她慢下来,问她:“你感觉一下,是什么挡住了你说出口?是什么感觉、想法,还是别的什么?”
她琢磨半天,说应该是一些想法,比如,一家人还要说这些,太见外了吧?更重要的阻碍在于,她觉得这样说话很虚伪,不真诚。
我问她,这样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
艾琳说,他们家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他们老家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她想起小时候,她有一个邻居阿姨,张嘴就是各种夸。比如,每次见她,都会夸她:衣服漂亮啦,小辫儿扎得好看啦,听说她学习好受老师表扬啦,等等。
奶奶不喜欢这个邻居,说她是“巧嘴八哥”。她从奶奶的语气里解读出来的是,这样的人很虚伪、不实在,奶奶很反感那个阿姨。所以,以后每天上学,明明从邻居家门口走更近便,她却偏偏要绕远道儿,躲避她的这种“虚伪”。
那么,一家人,比如两口子之间,需要表达欣赏吗?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凯斌来回答。
凯斌笑笑,说:“也不用太夸……不过,刚才她说我的这些优点,我以前还真不知道她具体怎么想。她天天抱怨,我还以为,她看不见我的付出,或者不认为一个男人细心是什么优点呢。”
艾琳点点头,说:“也是啊,我不说,你就不知道,起码不能准确地知道。”
我邀请他俩站起来:“来,你俩面对面站着。艾琳,先闭上眼睛,去寻找心中的那份欣赏和感谢,同时联结你的真诚,尝试着直接表达一次。”
艾琳做得很认真,从面部表情也能看出,她找到了内心的感动。
她终于可以看着丈夫的眼睛,温柔地说:“这么多年,这些看似微小却很重要的事情,都是你做的,很不容易,也弥补了我心粗的缺点,不知让孩子少挨了多少次蚊子的叮咬,少得几次感冒……这些,都多亏有你。你能做到这些我很欣赏,也很感谢你。”
尽管两人都表示不太习惯,但是,感觉都很好。艾琳承认,这样的表达没有虚伪的成分。
是的,表达欣赏、赞美、认同,本身和真诚并不矛盾,真诚的表达可以成为连接人与人内心的纽带。
想起罗杰斯说过的话:“很多时候,话语表面的意义并不重要,我可以听到那些隐藏的、来自个人深处的内心诉求。”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方式、一种习惯,还有其隐秘的内心诉求,需要我们去觉察它,并找出满足这种诉求的途径。这样一来,表达的方法等这些技巧层面的问题,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