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恰到好处的沟通方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先搞定沟通中最重要的一方——自己

在与人沟通的情境中,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我们唯一确定的是自己会参与其中。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搞定自己是一件重要也是首要的事情。关于自己(我),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分别是自我概念(或称自我)和自尊,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这两个概念。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的结构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自己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反思自我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的评价,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人出生的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发展成熟。

社会自我:大致从人的三岁到十三四岁,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

心理自我:这个阶段需要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的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

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式,即回答“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求被试者在6~7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引导语: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先后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我是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知道你是谁,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后,还需要以一种整合的思维来认知自己和他人:

1.同时拥有好品质和坏品质。检查自己的自我概念,看看自己的自我认知是否有一边倒的倾向。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你的自我认知中,绝大部分是好品质或坏品质中的一种,可能说明你的自我认知不够客观。

2.有独立而独特的感觉、需要和动机。我们和他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需要和动机,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但是保持尊重是没错的。

3.对于自己和他人,具有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的整体化的感知。

自我概念的功能

(一)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怎样认识自己是关键。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比如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循规蹈矩的人,那么我就会让自己遵守社会上的秩序不出格,如不迟到、主动排队、不染太出挑的发色、不文身等。再比如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人,那我就会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冲突,尽量去忍让对方。

(二)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比如说,同样是期中考试没有考好,一个同学会想,我怎么这么差劲,复习了这么多次,还是没考好,我真是太笨了(自我概念:我很糟糕)。而另一个同学想,我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我得回家去看看试卷上的错题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错的,如果改正了,我下次就能考好了(自我概念:我是很不错的)。

(三)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比如,你约了一个人,这个人迟到了。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对方是故意迟到的,他不想来见我(自我概念:我并不那么讨人喜欢)。另一些人会觉得,迟到的人可能在路上出了什么状况,所以才没能及时赶到(自我概念:我足够讨人喜欢)。

自尊

在自我概念中,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自尊。自尊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的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就是对自己的尊敬或欣赏,通俗地讲,自尊就是对自己是否有良好的感觉。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生命之初都会为自己的能力而激动不已——只要想想孩子们说出第一个词或是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时脸上的惊喜,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高自尊与低自尊

假设某个沟通者的自我概念包括安静的、好辩的或自律的,他的自尊高低就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这些自我概念。让我们仔细想想以下描述有什么不同:

·自我概念:我是安静的。

低自尊者:我简直是个懦夫,所以才会说不出话来。

高自尊者:相比于自己说话,我更享受听别人说话。

·自我概念:我是好辩的。

低自尊者:我太强势了,一定很惹人厌。

高自尊者:我在自己的信念上坚定不移。

·自我概念:我是自律的。

低自尊者:我太小心翼翼了。

高自尊者:在开口说或动手做之前,我总会深思熟虑。

我们可以把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总结为,高自尊者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这种对自我的态度,也会反映到对他人的态度上,他也会积极乐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低自尊者消极悲观地看待自己,这种对自我的态度,也会反映到对他人的态度上,他也会消极悲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拥有高自尊的人倾向于认为别人是好的,并且期望被他们接受;而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很可能认为别人也不喜欢他们。低自尊的人认为所有人都一直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根本不管这种想象是否符合现实。不仅如此,他还会把这些想象的或者真实的批评当作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确实是不讨人喜欢的人。

当自尊受到威胁

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自信,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情绪,以致丧失自信心。

当我们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被威胁的时候,比如别人给了我们压力、和别人竞争、发生冲突时,都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尊被威胁了。当然这和自尊水平是相关的,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尊比较不容易受到威胁,而那些自尊水平低的人自尊很容易受到威胁。

任何能危及人对自我的良好感觉的事物都构成了对自尊的威胁,当我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进行自尊调节。由于每个人感知和应对自尊受到威胁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变量来描述一个人应对自尊受到威胁时的调节能力: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的脆弱性、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的内部反应和利用他人调节自尊的程度。

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的脆弱性

一些人在面对重大的情感伤害,比如面对严重疾病或是丢掉工作时,仍能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另一些人即使发现街边的人多瞧了他一眼也会崩溃。有时候,人们在面对特定威胁时,自尊也会表现得尤其脆弱。例如,一些人能很好地应对来自同事的批评,但对父母的指责却十分敏感。

有些人即使没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也能毫无困难地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这种境况无法忍受。当人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境况而觉得需要去摧毁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时,他是嫉妒的。如果人们只是觉得需要达到与别人同等的水平,他是羡慕的。嫉妒的人面对自尊威胁时,明显比羡慕的人脆弱。

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的内部反应

当人们经历自尊受到威胁时,会用一定的方式做出回应,以此来提升自尊水平,整个过程可能是在无意识间发生的。人们用来提升自尊水平的内部反应机制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发展,在成年后趋于稳定。更具适应性的内部反应机制能在维持其他功能运行的同时灵活地修复我们的积极体验,而缺乏适应性的内部反应机制则比较脆弱,经常危及我们的其他功能与人际关系。

当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缺乏适应性的内部反应包括自我吹捧和自我挫败两种类型。自我吹捧是一种巨大且不恰当的过度自信,它可以使人们免受直面自我缺陷的痛苦。自我吹捧的人通常可以被描述为自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倾向于把失败归为外因,变得易怒而苛刻,并且瞧不起他人。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我吹捧虽然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却是以牺牲他们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相反,自我挫败的人会走向自我贬低和受虐倾向。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有些人无法想出自己的其他可取之处,这种人会经常自我阻碍和否认自己的需要。

有适应性反应的人在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常会变得热衷于竞争或者远离竞争,虽然这些反应对人的基本能力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它们可能使人走入困境或产生痛苦。面对自尊受到威胁时,最具适应性的反应是灵活采取最合适的防御方法。幽默、升华和利他能帮助人们修复对自我的良好感觉,同时能做到不伤害其他功能与人际关系。

利用他人调节自尊

所有人都渴望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没有什么比出色完成任务后听到一句“干得好”更让人高兴的了。恰当的赞赏对一个人自尊的发展很关键。然而,一些人却通过不断地向他人索求关注、表扬和认可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他们拐弯抹角地谋取恭维,持续不断地要求认可,并且总是设法让自己处于众人关注的中心——他们持续地索求甚至使他们众叛亲离。这类人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自尊调节的能量。他们甚至表现出别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增进自己自尊的姿态,这也透露出他们缺乏共情。

采用更适应性的自尊调节策略的人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吸收消化建议,并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就算没有别人的赞扬,他们也能从自己的成绩中体验到愉悦与骄傲,换言之,他们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也能知道自己做得很好。

了解自己与人相处的基本策略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指出,孩子为了应付外界,而发展出的三种策略: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孩子亲近人时,愿意正视自己的无助状态;虽然他也自我疏远,心有疑惧,但还是想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于他人。只有这样,他才感到与他人一起是安全的。如果他家里的人发生争执,他就站在最强有力的一边,通过与强的一方保持一致,获得一种归属感、支撑感,这就使他感到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软弱无力、孤立无助。

当他对抗人时,他注意到了周围的敌意,于是有意识地决定反抗。他盲目地怀疑他人的感情和意图。他以自己所能想到的方式进行反抗。他要成为强者,击败别人,不但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报复。

当他回避人时,他既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与人保持距离。他觉得他与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不理解他。他树起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以大自然、玩具、书和梦组成的世界。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成人,他们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前面所述的三种策略中的一种。但我们同时也能看到,其他两种倾向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个主要表现为亲近人(依附和服从)的类型里,我们依然可以观察到其对抗人(攻击倾向)和回避人(超然独处)的需要。换成其他类型的人,也是如此。

从适应的角度来看,三种策略不应该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是既能顺从于他人,也能够气势凌人,还能够规避他人。在健康的情况下,个体可以灵活挑选合适的策略(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来应对生活中不同的情形。在不够健康的情况下,个体只能僵化地使用一种或两种策略来应对生活。

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在我自己身上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策略是对抗人,对别人常常怀有敌意;其次是回避人,对独处有明显的需要;至于亲近人的策略,则几乎不用。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就是对待别人的要求或者请求,我的第一反应曾经都是“不是”“不要”“不好”,你们大概可以通过这样的态度来推测一下我当时的人际关系,就是很难和别人建立关系。而我也因为这样对人的抗拒和拒绝,损失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有好多次,我在说“不”之后都会后悔,因为我反应过来好像我也可以去尝试一下,不需要什么都拒绝。可是那个说“不”的反应,真的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后来我看了霍妮的书,觉得不应该放任自己对抗人的态度,需要开始练习自己亲近人的态度。我开始训练自己,在别人说话之后,我有意识地说“好的”。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不仅我的人际关系开始好转,连我工作上的能力也在提高,因为无形中多了很多尝试的机会。

以上是我的例子,大家可以先判断自己的主导类型是哪一种,再分析自己最少用的策略是哪一种,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