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恰到好处的沟通方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被编辑邀请写书的时候,我还是挺忐忑的。我知道自己会写书,毕竟也写了好几年的稿子,没有一点儿出书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可是不确定是不是现在。想跟编辑说最近没有出书的打算,但犹豫的时候想到,既然编辑觉得我可以,那我肯定有可以的地方,怕什么?嗯,那就写。

看,这就是情绪ABC理论,引起人们产生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评价等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我对写书的焦虑和犹豫,并不是要改变外界事件——婉拒写书,而是应该改变自己对现在写书的看法。

写的时候,发现写基本的概念不难,难的是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素材。我开始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觉察与人沟通中的想法和行为,并记录下来。然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真的很有意思。

举个自己的例子,有一段时间在同一个圈子认识了两个朋友A和B。朋友A是那种不管我说什么,都会笑一笑的个性,即使有时候我和她说话的语气不够友好,她最多也就是笑笑不说话。朋友B则不然,她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说话的内容和态度,我友好她就友好,我不友好她就不友好。我在和朋友A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并不清楚A的喜好和态度,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一开始还好,长久之后,我对朋友A还真没什么底。而在朋友B那边,我就能很清楚她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当然我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调整和她说话的内容和节奏。

在观察到我自己对两人的反应和与她们不同的沟通方式之后,我下了一个判断,朋友A的沟通方式很吃亏,因为她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朋友B的沟通方式显然会适应现在的社会。但是半年之后,朋友A开始慢慢向我敞开心扉,我渐渐发现,在朋友A和朋友B之间,从情感上我更愿意亲近朋友A。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让身处在其中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同时也让我反思之前的判断,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真的有吃亏和不吃亏这么清晰的定义吗,又是谁在规定吃亏或者不吃亏的标准呢?

在写作过程中,难免要涉及对一些概念的阐释,然后我发现,大部分概念我都知道,但是真正要写的时候,解释得清楚明白并不容易。所以,我得不断地查资料和看书,厘清我想要说明的到底是什么,不断地澄清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痛苦的,又让我觉得很有收获的过程。

终于,书还是写成了。本书主要通过沟通的几大构成要素去说明沟通是什么、人与人的沟通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选择和一部分人沟通,减少和另一部分人的沟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沟通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的前提是,我们相信沟通会让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更好,可以消除某些误会,或者快速地解决某些问题,等等。而沟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正在阻扰我们的这种信任,使我们的信任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本书提供了某些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方式,试图清扫、扩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道,并介绍了一些沟通的小技巧。希望阅读这本书的你,能收获一些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