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深造有必要吗
回国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回国潮的到来,许多尚未出国的人对是否需要出国深造产生了疑问。
出国深造有必要吗?如果说过去想出国的人,是抱着在国外定居和长期发展的想法,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多半是想出去看看世界,进行国际化的交流,学习国外所长,进而帮助自己未来的发展。
我身边出国留学的朋友,去美国的,理工科学生留下的较多,文科回国的较多;因为移民政策的缘故,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定居的较多,在德国、法国留下的也不少,而在英国、日本的则多数都回国了。
回国的同学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相对受一些大企业的欢迎,但不绝对;在中小城市发展的,海归资历似乎只是为学历增添了一笔亮色,而在实际工作内容方面,与国内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太大区别。相反地,在国内一些名校或者当地学校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校友网络和人际关系方面,似乎还更有优势。这也不是绝对的。
许晨在澳大利亚一家名校读会计学的本科,回国后先到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后到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做的业务并不高端,接触的多是当地客户。因为接受了国外的教育,他格外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听从家里的安排。他表示,如果当年在国内读会计学专业,未必不好。出国学习与国内本科学习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太大区别,若是在国内,不仅可以省下巨额的开销,而且可以尽早适应中国社会。
记得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很火,叫作《小别离》,讲的是三个家庭环境不同的北京初中生,面对出国潮的思想变化和道路选择。如今不仅在北京,在其他城市,出国低龄化也成为潮流,很多家长不忍心孩子经受在国内拼高考的辛苦,而早早地送孩子出国。有不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父母,也在做这样的打算。
我在国内读了本科,本科期间参加过几次国际交流,到国外读了硕士。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国外学校本科阶段的启发式教学和丰富的通识课程,是国内很多学校的本科教育所达不到的。研究生阶段也是如此,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还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对人性的修炼和思想的启迪都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国外的一些名校,对人文素养的熏陶、公益精神的培育都非常重视。
当然,国内的很多学校也开设了许多通识课程,但相较国外学校的普及程度而言,国内还做得远远不够。而且,因为就业压力和未来的打算过于明确,很多国内的本科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准备复习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雅思或是GRE,找实习,为自己的深造做准备,有些功利化。而国内的大学老师,也有一部分在忙自己的事情,给学生的时间不多。
在美国的研究生课程里,我学过一门Transactional Drafting(交易写作)。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老师不仅讲授写作方法,还布置很多练习作业,我们在课下要撰写合同,再与老师预约时间,进行一对一的修改和辅导。每次辅导的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和修改,同学们撰写交易文件的能力大大提升。
而在国内的法学院,这样的实践课大概只有本科四年级的“法律实务”“法律诊所”,但老师给每个学生一对一辅导的机会也不多。
不过,国内大学的教育近几年在借鉴国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向前走出很远的距离。读国外的大学,不仅对经济条件要求较高,毕业的难度也较大。如何选择,还是因人而异的。
无论是拼高考,在国内读国际班提前准备出国,出国读高中进而申请国外的大学,还是从孕产开始就计划到国外生子,从而让孩子享有外国籍,再回国读私立学校,都各有利弊。毕业后留在国外是一种选择,回国发展也是一种选择,还有一些人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又回国。怎样选择,不仅要看个人的志趣、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定位,而且要破除贪恋安逸的想法。因为在国内固然辛苦,在国外发展依然竞争激烈。若是为了成长,在哪里都有肥料和土壤;而若是为了逃避,那么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获得长久的安定。
中国有中国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国外有国外的发展和变化。与出国和留在国内的选择相比,选择不断成长、丰富自我、增强能力,永远都不会错。提前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再根据届时到来的机会综合权衡而做出决定,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成长砝码
出国留学要考虑较多的因素,比如外语能力、经济实力、时间精力、家庭支持等。如果能做好准备,留学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野和收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开拓自己的交际圈。国外的工作与国内的工作环境差异较大,要尽早找好定位,无论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都要考虑清楚得失。在国外工作可能会错失国内的职场积累,如果打算将来在国内发展,不如尽早回国。也有一种方式可以两边兼顾,做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