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比故作高深更容易让人接受
所谓“通俗易懂”,就是把话说得清楚直白,能够让大多数人听得懂,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沟通时应当注意的一种说话的艺术和要求。不过在职场中,有不少人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喜欢大量地引经据典,或说话时夹带很多专业术语、外文词汇,把话说得生硬、晦涩、难懂,不但让人无法弄明白他们的意思,还会给人留下故弄玄虚的坏印象。
秦凯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平时热衷于研究各种专业知识,尤其喜爱钻研古文。在不知不觉中,他说话也变得深奥起来,经常让同事感觉听不懂。有不少同事在背后说他喜欢卖弄学问,可是秦凯对此却毫不知情。
一天,上司安排秦凯等人接待一位来访的客户,秦凯热情地迎接了客户,对客户说道:“张先生,这真是‘不远遐路,幸见光临,将敬涤耳,以听玉音’啊。”秦凯想要表达对客户的欢迎之意,便引用了一句曹植《七启》中的名言,好让对方觉得自己说话很有文采和见地。可是对方显然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只觉得摸不着头脑。幸好另一位同事反应敏捷,赶紧对客户说:“我同事的意思是,非常欢迎您的光临。”
客户这才明白过来,为了摆脱尴尬场面,客户还自嘲道:“我没什么文化,没听懂你的意思,不好意思啊。”可是秦凯却还不知收敛,故作“谦虚”地说:“卑辞俚语,不揣浅陋,博一笑尔(大意是‘我说的话用语很粗俗,意思很浅显,不过是为了博您一笑罢了’)。”
这下客户也不知该如何应对了,只好打个哈哈,不再理睬秦凯,径直走进会议室去了。之后,客户还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给秦凯的上司听,上司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心中却对秦凯的故作高深更加反感了。
秦凯在说话时所犯的错误就是不懂得说话应通俗易懂的重要性,他一味地咬文嚼字、卖弄自己的知识,却忽略了听话人的感受,这样必然会遭到听话人的反感。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用下面这句话来形容秦凯这样的人:“说话故作高深者,自我炫耀、哗众取宠也。他们就像蚊子,嗡嗡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但把每个人都搅得心神不宁。”这也提醒了我们,在沟通中应当避免采用晦涩的语言,而是要采用直白、通俗、平易近人的语言,这样才容易与对方沟通感情、交流思想。
为此,我们在表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说太多专业用语
有不少职场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程度,喜欢在讨论工作时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希望能够借此彰显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可是这种过度罗列术语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炫耀行为,不但会让别人难以理解,还会让人感觉自己缺少自信。
事实上,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反而很少会“掉书袋”,他们总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人们听完后就能生出信服之心。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表现自己的才华,完全不必通过晦涩难懂的语言去混淆他人的视听,更不能够不懂装懂地卖弄一知半解的知识。我们只有通过切实的学习,将知识掌握扎实,并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说话时灵活运用,将问题讲得既通俗易懂又精彩好听,使人们一听就能信服。
2.说话不要故意夹杂外语单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很多外语词汇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职场中,不少人也喜欢在说话时夹杂一些外语单词。如果在外企等需要经常使用外语的环境中,采用这种中外混杂的表达方式不会影响同事之间的互相理解,倒也无可厚非。可在其他以说中文为主的环境中,如果仍然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会让别人觉得听不懂,而且还会给人留下矫揉造作、卖弄英文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在中文环境下要注意不能故意夹带过多外语单词,特别是在对方完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就更要减少说外语单词的频率。如果确有必要引用外语词汇,也应当再用中文向对方解释一下,这样对方不但容易理解,还会觉得我们说话很客气得体。
3.使用修饰语言要注意适度
为了使我们的话语听上去更加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富有表达力的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但使用时也要讲究通俗易懂,要让对方不必过多思考就能迅速弄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另外,我们使用修饰的语言时要注意不能过度,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华丽新奇而过分雕琢,以免给人留下“掉书袋”、卖弄学识的印象,这样反而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顺利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