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二则
一、《从里耶秦简看秦系简牍中构件“水”的形体演变》商榷
在汉字字体演变史研究中,对隶书的形成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是根据《说文解字·叙》里说的“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认为隶书是对小篆的简省,时间在“书同文”之后。距今三十多年前,张政烺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小篆和隶书同是简化大篆而成的。”“秦推行小篆只是为保持秦人的篆书的传统,具有政治意义,隶书在实际应用上已占优势。”“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事实上变成了用隶书统一文字了。” 这就是说小篆和隶书没有前后相承的关系。注47裘锡圭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前面说过,跟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秦国文字显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字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注48隶书形成的时间在战国晚期。
近来读到姜慧、张再兴合写的《从里耶秦简看秦系简牍中构件“水”的形体演变》(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下文称“演变”)作者依据出土的秦系简牍文献材料,对合体字中的构件“水”从古文字到隶书的形体演化过程进行探讨。文章表述的观点是传统的看法,但是对张、裘的看法没有发表意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没有深入。
“演变”说:“秦系简牍文献中构件‘水’最主要有和两类形体:前者与古文字形体一脉相承,后者则是战国秦文字中出现的一种简省形式,并为后世隶书、楷书所继承。”这里的“前者”“后者”指的是什么没有交待清楚。大篆和小篆都属于“古文字”。如果是指大篆,“演变”的看法就与张、裘基本一致;如果是指小篆,那与张、裘的看法大相径庭。“后者”到底是不是隶书,“后世隶书”指什么,不知是秦隶还是汉隶,是大篆还是小篆?“演变”在第三节里根据里耶秦简论述“考察它们在汉字篆隶转承过程中的轨迹”。这里的“它们”指的是里耶秦简里的构件“水”,而且指明是研究“篆隶转承过程中的轨迹”。这个“篆”应该是指小篆,“隶”指秦隶。显然作者认为隶书是由小篆简省来的。对同一学术问题学者间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通过学术讨论,各抒己见,促使研究深入。“演变”没有这样做,而是对隶书来自大篆的说法视而不见,自说自话。这样的文章无助问题的解决。而且作者坚持的这种看法,在“演变”中有些问题很难解释。作者提供的整个秦系简牍文献以天水放马滩秦简时代最早,是战国末年至秦统一之前,可是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只有 B式,没有A式。既然B式是由A式来的,就应该先有A式,才有可能有B式。作者提供的资料里没有A式,读者不明白B式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