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探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对汉语拼音化的新思考

(一)1986年12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召开了汉字问题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谈了新的认识。陈原说:“汉字这种书写系统是同汉语这种语言系统相适应而生存和发展的。”“近年来对汉字的研究,应当说是有进展的,甚至可以说有很大进展。”“首先,汉字的定量分析得到许多令人鼓舞的数据。”“其次,对汉字的研究分析已越出了传统文字学范畴,很多学科对汉字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第三,从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对汉字规范化和汉字习得学打开了新的天地。”陈原提出“汉字这种书写系统是同汉语这种语言系统相适应而生存和发展的”注39

吕叔湘把汉字和拼音字的利弊得失做了比较。他说:“第一,无论是汉字还是拼音字,它的优点和缺点分不开,有这么个优点,就不免有那么个缺点。第二,汉字的优点恰好是拼音字的缺点,汉字的缺点也就是拼音字的优点。” 注40吕先生的看法否定了拼音文字比汉字更发展、代表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的看法。

(二)对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思考。早在1957年,周有光发表了《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引进了西方学者有关于文字演进的理论。他说:“文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从‘文字画’和‘图画字’开始,一直到表音符号萌芽,表达方法是表形兼表意,不是单一的表形。第二阶段,在运用表意符号的同时,表音符号日益发展起来,跟表意符号结合运用,一直到拼音文字诞生,表达方法是表意兼表音,不是单一的表意。第三阶段,是拼音文字阶段,从音节文字到音位文字,表达方法以表音为基础。这三个阶段的文字是三种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字制度。” “仅仅就汉字的演变来研究文字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得到拼音文字是比意音文字更优越的文字制度这样的结论。拼音文字的优越性和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只有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当中进行文字制度的比较研究,然后才能够科学地认识。” 注41

周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比较文字学初探》里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地论述,周先生把表形、表意、表音三阶段改为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字母文字。周先生研究了两河流域丁头字的演变。他指出在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朝代、亚述帝国时代,丁头字是意音文字,到了新埃兰向音节化前进,到了乌加里特实现了音素化。周先生用这个为例说明文字演变的三阶段论。可是在这部著作里,周先生有一段重要的话,他说:“人类学中有一个‘失去了的环节’(missing link):猿和人之间的中间环节还没有找到。文字学中也有一个‘失去了的环节’:意音文字和字母之间的中间环节还没有找到。” 注42这就是说,意音文字如何演变为拼音文字并未得到证实,也许在文字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中间环节”,对西方的文字演变三阶段论提出了保留。既然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能成为科学的结论,我们也就不能认为汉语一定要拼音化。

按照文字演变的三阶段论,汉字要演变为拼音文字,可是汉字使用了三千多年,至今并没有变为拼音文字。这是为什么?周先生的解释是:“文字制度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民族以后才发生的。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的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传播到异民族中间以后,遇到了新的矛盾,由此引起新的创造。异民族对外来的文字,没有原民族那样固执的图腾习惯。” 注43这种理论没有说服力。人们很难相信汉民族具有的所谓的“固执的图腾习惯”竟然在三千多年里一直阻碍汉语演变为字母文字。按照这样解释不正是说明汉字在本土不能演变为拼音文字。我们认为三阶段论不能成为汉语要改用拼音文字的理论根据。

文字演变的三阶段论认为,不同类型的文字如同文化一样有高低之分,代表三种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字制度。意音文字是较低水平的文字,拼音文字是高水平的文字,所以意音文字的汉字要演变为拼音文字。我们认为这种理论没有事实根据,它反映的是使用拼音文字西方学者的主观愿望。汉字和拼音文字都能够无遗漏地按照语词的顺序记录语言,都是发达的文字。这两种文字平行发展,可以互相借鉴,但互不隶属。不同语言根据自身具有的特点,采用其中任何的一种。在语言的特点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在没有政治因素强行介入的情况下,文字体制不会发生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