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服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特色服装随件

一、褡裢与元宝篮子

褡裢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盛物用具,多用天然棉线或羊毛手工编织而成,可搭于肩背或放在马背、驴背上,小型的可放在衣服里随身携带。

早期的褡裢是用布缝制的,后来在各民族中发展成各种装饰性的造型和编织方法。如工艺褡裢的制作可分为栽绒褡裢和织花褡裢,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编法不同。栽绒褡裢的织法与织地毯相同,做法更复杂,成本更高。织花褡裢是采用“平纹编织”和“通经断纬”编织方法织成,织法相对简单快捷,编织紧密、结实。(见图26)

图26 褡裢(张新琰绘)

彩色褡裢需用染料将棉花或羊毛染色后,再用手捻或木制小纺车纺成纱线。搭建好编织架以梭织穿梭其中,以本色的粗棉线为经线,将棉线左右均匀地排列到织架上并绷紧,使它们排列成编织中的经线。排经线的数量可根据褡裢的宽和长来决定。将经线分为两组,每组经线和相应的提经棒相连接,用经线把手控制两组经线的前后相互移动。

元宝篮子是藤编盛物包,因形似元宝而得名。大型的可用扁担前后各担一个篮子以装物,小型的就可以挎在小臂上。其造型和使用方法颇具东方特色。

所谓篮子,多以植物藤、草、竹或玉米包叶等扁形带状物编织而成,当代还有以塑料带子替代植物材料的做法。东方民间有句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说明篮子一般是用来盛放固体物件的,它不同于囊,如皮囊既可盛水也可盛酒。

在中国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小贩担着扁担,前后各拴一个元宝篮子的形象。直至20世纪中叶,城市街道上还可看到挎着元宝篮子卖油条的生意人。这种篮子流行时间长的原因:一是它的形状像金银元宝,故而象征财富,看上去感觉很吉祥;二是它两头略高,中间略凹,便于挎在小臂上,同时也便于拴系。这种篮子可以作为东方民间盛物包的经典造型。

二、少数民族挎包

挎包是东方各少数民族服饰中常见的盛物包,少数民族中流传一句俗语:“制衣要制包,出门要挎包。”挎包依着服饰走,随着服饰行,许多少数民族服饰只有配上一个民族挎包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一套。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分布着二十多个民族和众多的民族支系。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因居住环境的不同,在语言、服饰上各有差异,挎包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苗族喜欢依水而居,他们的挎包上也大多呈现水生动植物的图案。

西盟佤族挎包底色采用黑红条纹,因地处植被茂盛区域,常镶嵌一些植被果实作为点缀。沧源县佤族挎包图案使用白色菱形方格纹,再与七种颜色相搭配,称为“七只眼”。

大理白族将挎包称为“香包”或“香袋”,他们崇尚白色,挎包一般以白色为底,再绣上大红大绿的花朵,素中有艳,展现一种欢天喜地的大俗大雅之美。香包造型有的缀有三角形的小香袋,有的在正面缝制一块“遮羞布”,用以保护刺绣的精美图案。

傣族挎包又称“筒帕”。傣族多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傣语“澜沧江”意为“百万大象之江”。这里遍布热带雨林,栖息着众多亚洲象,因而挎包图案也多以大象为装饰,象征着五谷丰登。

景颇族挎包多以银泡作为装饰,传说景颇族的始祖宁贯娶龙女为妻并繁衍后代,银泡就是由始祖的龙鳞变化而来,人们以银泡装饰挎包以祈求平安。

傈僳族的挎包在汉语中称为“花口袋”,傈僳族语称为“腊裱”,若与其他民族结交朋友,送上一个亲手编织的“腊裱”可以表达诚意。在这个简单的、一尺见方的挎包上充分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它常被作为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因而也就多了几份心思,多了几分情意。最民族的也是最浪漫的。

三、油纸伞与绢伞

远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伞的雏形已经出现。用于车子顶部的称为“盖”,帝王所用的丝绢车盖又称“华盖”。关于“伞盖”的出现,一说源自原始社会时期的房屋建造,一说源于荷叶的启发。

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开始以价格低廉的纸代替丝帛。至魏晋时期,出现了油纸伞,是在纸上涂一层油脂,使之既可防雨又经久耐用。但这一时期伞仍为特定阶层使用,不能在平民百姓间流传。

隋唐时期,油纸伞不仅可用于防雨,而且可以遮阳避暑。日本大化改新后,先后派出19批“遣唐使”至中国学习理论技艺,其中也包括制伞技艺,称为“唐伞”。在日本,油纸伞最初主要用于佛教法器,伞柄伞骨均为黑色,伞面为红色和白色,绘着日本太阳神图案。日本战国时期,左卫门远航“吕宋”(今菲律宾)学习到伞可以使用轮轴开合,再覆上亚麻仁油或桐油等防水加工过的油纸,与“唐伞”进一步融合发展成为了“和伞”。这种雨具随之成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日本和伞分为蛇目伞和番伞等种类,其中,蛇目伞是比较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一种,一般在伞的中央和边缘绘以青色,青色中间隔以白色,张伞后,远望就如一条蛇的眼睛。蛇目伞在古代一般为僧侣和医生使用,后来受女性喜欢,而普通男性则使用单色番伞。日本江户时期,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催生了广告宣传业的发展。和伞已成为普遍必需品,因而也就成了最优质的广告媒介,许多商店会在雨天借给客人。他们在伞面上绘制商家广告,起到免费广告的作用。

中国宋代时油纸伞也成了大众用品,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可使用。但以青绢制作的青凉伞只为皇室贵族使用,加之其价格昂贵,民间也使用不起。明清时期,宫廷规定庶民不得使用绢伞,伞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至现代,油纸伞和绢伞的实用功能减弱,因为其古香古色,图案精美,轻盈灵巧,所以更多的是作为工艺品来展现的。1756年,日本岐阜县岐阜市用当地盛产的“美浓纸”为原料,经100多道工序生产的油纸伞远销世界。日本的京都油纸伞和淀江油纸伞也深受人们喜爱。中国台湾、潮州、杭州等地被誉为“纸伞王国”和“中华美伞之乡”。东方的伞以其独特风格形成了明显的有别于西方的艺术特色。

四、羽扇、团扇、折扇

扇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早先,人类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蚊虫、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等种种需要发明了扇子。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时,早期应是对大型植物叶子的直接使用。

周代在仪仗扇的基础上,开始以鸟羽做成羽扇,专用于高层贵族的招风取凉。如今提起羽扇,人们都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相传诸葛亮的羽扇为其夫人所赠。诸葛亮每遇困境,总是羽扇一摇便计上心头,众多的传说演绎使得羽扇与诸葛亮形影不离,成为诸葛智慧的象征。《晋书·五行志上》载:“旧为羽扇柄者,刻木象其骨形,列羽用十,取全数也。自中兴初,王敦南征,始改为长柄,下出可捉,而减其羽用八。”20这里描述了古代羽扇从无柄至有手柄,从十只羽改为八只羽的制作演变过程。

羽扇应用较早,绢扇也随之而起,中国汉代时,随着丝织业的发展,纨扇更为多用。纨扇边框手柄均以竹制成,扇柄为中轴,以高档白色丝帛绷紧固定成左右对称的圆形扇面,其上绘画或刺绣花纹,多在宫中使用,又称为“团扇”或“宫扇”。因其精美而深受后妃侍女喜欢,大家闺秀常执一面团扇半掩芳容,含羞带怯,尽显含情脉脉之意蕴。

唐代纸面团扇出现后即在民间广为流行。扇面题材也更为广泛,人物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庭院楼阁、才子佳人、民间习俗等题材都进入到这幅不盈尺的扇面中,我们在唐代《捣练图》上可以看到团扇的身影。团扇也成为唐代诗人借物抒怀的题材,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既借扇表现宫女的哀怨,也抒发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盛世大唐对外交流频繁,在日本奈良时代,团扇自中国传入日本,为宫廷贵族所喜爱。平安时代末期,平民百姓开始使用。进入室町时代,日本以铁和皮革制作大量军用团扇,用于武将指挥战争。这种军用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现代相扑比赛中裁判使用的团扇,还保留当年军用团扇的形状。随后的几个时期,团扇的发展日益贴近日本民众生活,如祭祀中使用的扇形竹笼,灭火用的大型团扇,用于巫婆祭祀的蒲葵叶子团扇,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团扇、天狗团扇等,团扇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品为日本大众广泛接受。

日本在团扇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折扇,日本樋口清之在《日本日常风俗之谜》中描述:“日本的折扇源于中国的团扇。中国的纸糊团扇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模仿着用槟榔树叶做成了槟榔叶团扇。”21槟榔叶的形状似羽扇,成掌形,脊骨似边棱将它分成大小不等的竖条,因其有连接的脊骨硬实而柔韧,所以可以紧握成一把,便于携带。受其启发,日本人仿效着把薄木片重叠起来,用线固定住木片一端,这样就成了可以开合收拢的折叠扇,称为“桧扇”。这时的桧扇打开后不易成为一体,使用功能减弱,于是后人将纸糊在相邻两个木片之间,使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扇面,这个方法逐步取代以线固定的方式。平安时代后,人们将连接两个木片的纸扩大成整个扇面,木片缩小成骨架,制作更加便捷,实用性大大加强。五根木片做骨架支撑连接,扇面折叠后仅有两厘米左右,至此形成了完备的折扇工艺。

中国北宋时期,折扇作为外国使臣进贡品自日本和朝鲜传入中国,深受中国皇帝大臣喜爱,出现了专门制作经营折扇的扇肆和店铺。明清两代,扇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团扇、折扇相得益彰。明代折扇扇骨雕刻工艺大发展,扇骨开始以红木、紫檀木、象牙等高档材质制作,采用阴刻、阳刻、留青刻法等技法雕刻书法。一把红木扇骨加上一位书画名家的落墨、竹刻家雕刻,折扇身价倍增,甚至可以脱离扇面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如谢缙《汀树钓船图》、姚绶《松荫醉卧图》。

清代宫廷甚至制作象牙扇,团扇形,扇柄为象牙雕刻,扇面用极细极薄的象牙丝编织而成。这种扇子其实已淡化了实用功能,完全成了高档工艺品。

东方的扇文化相对西方,形成了特有的标志性与儒雅特色。西方女性爱用折扇,并且有约定俗成的扇语,分别为“我喜欢”或“我讨厌你,快走开”等。东方女性喜欢用团扇,团扇也有其隐隐显露情绪的固定握法与扇动姿势,但只是人们的一种共识,没有明确扇语。东方男性中的官员和文人常用折扇,扇骨的质料以及扇面书画能显示出身份与地位。男性中的体力劳动者一般用蒲扇或草编扇、竹编扇。这些标志性隐含着东方人的文化意识。

东方扇骨多用雕刻,无论竹、木、象牙,都讲究有凹凸很明显的立体花纹。扇面则讲究书画,多为花鸟、山水、童戏、仕女等,如有名家作画,那么这面扇子就增加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现当代的扇子虽然以竹骨纸面居多,但其儒雅风格一直保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