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的神秘性
在另外几次萧条(如1857年、1873年和1893年的萧条)发生时,也有人发表过类似的言论。然而,尽管萧条重复发生过多次,而且对萧条进行分析阐述的文献也有很多,但1931年一位银行家却说:“这次萧条让我不知所措。”
萧条似乎喜欢以一种晴空霹雳的姿态降临。它不屑于选择一个地球正处于赤贫的时机到来。在萧条到来时,土地不够肥沃吗?绝对不是。缺少雨水吗?也不是。矿藏被开掘尽了吗?更不是。如果有人愿意买的话,它们还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矿石。那么是不是有很多工厂都经营不善呢?不是,机器可能正处于最高负荷的运转之中。但是,人们似乎突然变得无法工作或不想工作了。然而成群的工人围攻每个就业中心的景象证明了这种判断只是无稽之谈。
而后,世界似乎突然变得人口过剩。但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呢?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似乎每样物品都多得足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份(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想得到这些东西,每个人得到它们的愿望都足以让他们有动力去为之工作。然而,有些人却不能如愿,而许多能够如愿得到这些东西的人也只能满足于较少的水平。
有些人将这种个人贫穷的原因归结为集体的富有——并非人口过剩,而是“生产过剩”,即食品过多,其他东西也都过多。
本书后面的部分会有更多关于这一内容的介绍。在这里,我们仅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在萧条发生的初期叫嚷着“生产过剩”,期望生产过剩这种状况一旦消失经济就能复苏的人通常会大失所望,因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贫穷会蔓延至几乎全部人口。在1932年,如果有人认为仍然存在生产过剩,那么在他做出这样的判断之时应该仔细考虑如下这些问题:“我怎么知道存在商品的生产过剩?因为用于销售的商品大于公众的需求。那么为什么公众不想买呢?因为他们手里没有钱。为什么他们会没钱呢?因为他们挣不到钱。为什么他们挣不到钱呢?因为他们没有从事生产:人和机器都处于闲置状态!”然而,如果问题是出在不生产上,为什么要叫它“生产过剩”呢?
这样来看,问题的症结很可能出在分配机制上。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肯定存在着一条鸿沟,需要一座桥梁将他们连接起来。但并非如此,此时此刻,哈得孙河(Hudson River)上有一座崭新的桥。有形的桥的数量非常充足,穿过这些桥的铁路情况也都非常好。至于轮船和运河,也都一如既往地配备精良,随时待命提供服务——只不过托运人变得寥寥无几。
然而,还存在另一种分配机制,它的名字叫货币。这种货币机制在抵御出现混乱方面相比于铁路和运河并没有过人之处。此外,利润是以货币的形式来衡量的。一旦货币出了问题,所有东西的利润以一种方式同时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