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萧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货币幻觉

很少有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对货币进行解读,因为大多数人只是从货币的角度来看待货币,从不对其有任何质疑,认为一美元总是一美元。由于我们衡量其他任何东西的价值都是用美元,因此我们从未真正想过衡量美元本身的价值。例如,很少有人意识到,相比于1929年大萧条发生前的美元,1932年大萧条时期的美元实际上是美元;而能够意识到这一事实的重大意义的人就少之更少。

一单位货币的真正含义是这一单位货币可以买到的商品。经济学家喜欢用商品来衡量美元的价值,而不是用美元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这里的商品并不是指任何一件具体的商品,例如面包,而是商品(例如食品、衣物和布料、家具和房屋、建筑材料、服务和娱乐等)的总体预算(general budget)。当只有面包的价格发生改变时,这很可能是因为小麦的质量或产量发生了某些变化,而不是因为美元发生了变化。但当1,000种商品的价格同时发生变化并且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生变化,或者大体上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变化时,一般来讲,我们就有理由说美元已经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然而,货币幻觉注5却会让我们一直认为,美元是没有变化的,而发生变化的是其他东西。这种货币幻觉就好比火车上的一位乘客看到外面的物体都好像是从他身边飞驰过去一样。再打个比方就是日出和日落,让人感觉地球好像是固定的,而太阳则是每天绕着地球转一圈。所以,当价格发生变动时,我们忘记了起决定作用的货币,而将这种变动归因于某些外部因素,如商品、商人、消费者、生产者、土地的贫瘠——可以说是除货币价值外的任何东西。

战后德国的货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身处美国的我们是用美元来衡量每件东西的价值,因此我们说马克贬值了。但身处德国的德国人则是用马克来衡量每件东西的价值,他们会说美元升值了。1922年,我去德国进行了考察,特地不辞辛苦地从一些民众那里了解了他们对于飞涨的物价所做出的错误解读。他们基本上把物价的飞涨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某些商品自身出了一些问题、战争后遗症、协约国的封锁、新德国政府的浪费行为,等等。几乎是找遍了所有原因,唯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德国政府为了偿还它的债务并支付其他的一些开销而发行了大量新的纸币。

然而,这并不是说德国人比其他国家的民众更容易出现货币幻觉。大约30年以前,当时的英格兰采用的是金本位制,而印度采用的是银本位制,基廷将军(General Keating)在与一位印度商人的谈话中提到了那段时间银制卢比价值的下跌。这位商人听后非常困惑。他说尽管他在印度各地都有代理商,但他从未听说过卢比价值下跌这回事。停顿了一会儿,他继续说道:“但我的代理商们却向我提及了英国货币的升值问题。可能你指的就是这个吧。”

有时,一笔交易的双方(即便一方是美国人)同样也会受到误导。战前,一位美国妇女在德国欠下一笔抵押贷款。战争结束后,她去德国的银行打算偿还这笔钱,她认为应该支付7,000美元。银行却告诉她说:“这笔债务是以马克记账的,而不是以美元记账的——它应该是28,000马克;按目前的汇率来算,大约是250美元。”

“哦,我不想占马克下跌的便宜,我还是想支付全额的7,000美元。”从马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银行无法理解这位女士的想法。实际上,这位公正无私的美国妇女只看到了问题的一半,说到底她还是“欺骗”了她的债权人,因为在此时,即使是美元的价值其实也降低了。如果真要按照她当时借入的购买力来全额偿还的话,这位女士应该偿还的不止7,000美元,而是12,000美元。然而,如果这家德国银行了解到这一点并向这位女士表明,那么这位女士对于这一“不公平”观点的愤怒毫无疑问会超过银行接到28倍于他们认为他们应该得到的债款时所表现出的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