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有情
情者性之动,情本来是一个用来描述人的概念。《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在这一段“泰初”的完整序列中,从生生之“德”,到保神的“性”,之后再没有其他概念,由“性”就又直接回归到“德”,回归到物得以生的初始状况,而没有经过“情”的展现阶段。但是在人世和现实中就不同。《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性之动,叫作“为”,失其真,叫作“伪”。为就是伪,这与荀子性伪之说中的伪含义相同。成玄英《庚桑楚疏》说:“矫性伪情,分外有为,谓之道也。”为,就是情。庄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德充符》),而人情则不是本来就有的。所谓“人情”就是人有好恶是非。有好恶是非则“内伤其身”,违背生命的原则,不符合天性。因此,“人情”在庄子哲学中是一个被否定的概念。
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得也。《韩非子》:“德者,道之功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德者,道之用也。”从无到有,从浑沌到有形,进而有理、有仪、有性,就叫作德。德是从万物的角度而言,万物得以生,谓之德。而从天或从道的角度而言,天或道对于万物的这份赋予,就是情。《齐物论》:“非彼无我……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情即天道对人、对万物的无形无声的赋予。
情有人情,有天情。人情是现实中与道相背离的人的情欲和作为,天情是在泰初的序列中与德相吻合而对称的概念。此外又有圣人之情。圣人之情在庄子的理想中,与“形体保神”的“性”相吻合。天情或圣人之情与人情正相反。天情与圣人之情“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应帝王》),“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齐物论》)。不谴是非,故和;与世同波而无己,故虚。虚则静,静则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在宥》),“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天地》),“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天地》),万物自化,天长地久。故道尚和、尚顺、尚同、尚玄,尚虚、尚漠、尚素、尚朴,尚静、尚清、尚宁、尚安,尚明、尚彻、尚守、尚归,“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