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逻辑、概念及其思想体系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形而上学

但是,对于哲学来说,仅仅有宇宙论是不够的。在探求宇宙的本原和存在的终极根据的问题上,直觉和想象到了忽漠无形的浑沌境地,也就到达了它的极点。天地者,物之大者也。万也者,数之多者也。庄子常常使用天地、万物这样的称谓,他对于宇宙和物质共同本质的理解和表达,多依赖天地、万物这样的可感事物。而到了“天地”之上,直觉的物理学宇宙论就不能够再进而有所描述。继此而往的,就是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

《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有三种不同而又易于混淆的含义。一指哲学本体论;二指形式逻辑,是与辩证的认识论相对称的思维方式;三是一般形容词,指孤立、静止、片面的主观倾向。本书中使用的是它的第一个含义,也是它的本义。

形而上学,哲学史上指哲学中关于宇宙存在的终极根据的部分。在西方哲学史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物理学”(Physics[英])这一名词。亚里士多德另有一部十四卷的著作,以论事物的本质、研究抽象范畴为内容。公元前1世纪安得罗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遗著时,把此书编排在了《物理学》之后,题名为“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英])。“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后来都沿用为专有名词。中译据《易传·系辞上》将“在物理学之后”这一名词译作“形而上学”。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形而上学研究抽象范畴,二者是在不同层次上的前后篇。无论在内容的关联上,还是在“上下”“前后”的命名上,“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都与《易传·系辞上》中的“形而下”“形而上”的表达相一致,可谓心有灵犀。

“在物理学之后”又译作“玄学”,但玄学是一个含义模糊和有特指的词汇,译作玄学并不适宜,今多不用。有的学者认为玄学又称形而上学,这是不恰当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曾译为玄学,但这并不等于说魏晋玄学又可以称作形而上学。

《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因此实际上“在物理学之后”的准确、直接的译法,依照文意应是“道学”或者“道论”。因为在“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中,“形而上”只是“道”所体现、概括的对象和“道”所据有的范围层次,“形而上”本身并不是一个名词。这就如同“物理学”(Physics)也没有被译成“形而下”一样。但本书中仍然使用“形而上学”这一名词概念,用以指纯粹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在含义上取《易传·系辞上》和西方哲学中“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