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齣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人们看到杜丽娘和春香,自然会想起她们两个世纪前的先驱者崔莺莺和红娘。红娘使《西厢记》全剧为之生色。没有她的鼓励,崔张的爱情不见得会有所发展;没有她的见义勇为,崔张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有这样一位红娘的存在,却说明了崔莺莺的软弱。在《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春香的情形却恰恰与此相反。如果说游园前春香还有比杜丽娘大胆泼辣的一面,而杜丽娘的整个思想却远远超出春香之上。她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宰。因此,在“闹学”、“游园”之后,春香在戏曲中是愈来愈不受重视了,几乎只是偶然带上一笔而已。杜丽娘的反抗性超过崔莺莺,正如后出的林黛玉又超出她一样。

“春香闹学”的反封建精神和杜丽娘的整个反封建精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身份和地位只允许杜丽娘在内心和梦中、死后所实现的反抗,春香在平时就实行了。虽然杜丽娘想得更为深刻,在梦中、死后表现得更为彻底,然而在平时春香又究竟比她泼辣。汤显祖通过春香把反封建思想表达更加畅透明朗,但是这里并没有杜丽娘所真正缺少的东西,因为她早已成人长大了。

汤显祖在《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把反封建的情和封建的理作为对立物而并提,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批判。

杜宝是封建统治者的所谓正派人物。在他看来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他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汤显祖没有把他写成“存天理,去人欲”的封建教条的单纯传声筒,在对他批判揭发的同时,也写出他疼爱儿女、清廉正直的性格。

陈最良是非常可怜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还是一个秀才。几十年的“《诗》云”“子曰”使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他是青春被科举制度所葬送,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他使人联想到后来《儒林外史》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他不是戏曲中的重要人物,作品没有详尽地描写这个人物随着情节发展而发展。

胡判官是最独特的人物,和他同时出现的是阴森凄惨的地府。他和阳世的金州判、银府判、铜司判、铁院判一样贪赃枉法。胡判官对真正爱情的敌意也和阳世的封建统治者一样。他和惜玉怜香的花神正好是两个对立的形象。花神一口气举了三十九种鲜花,一一遭到判官的指摘。判官的迂腐和固执,也只有杜宝和陈最良可以和他相比。这座鬼哭神嚎的地府是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杜丽娘走上朝廷,发现它比阎王殿更为可怕。这些描写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纲常的反感和愤懑。从杜宝、陈最良、石道姑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就是杜丽娘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对封建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相结合,显示了《牡丹亭》的进步倾向性。

《牡丹亭》还对当时政治提出直接的批评。安抚使杜宝对李全作乱无法对付,只有贿通李全妻才招降他。这使人联想到当时首相张居正竭力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郑洛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的事件。

《牡丹亭》里那些艳丽典雅的片段往往用来描写官场和官宦人家的生活。脍炙人口的《惊梦》、《寻梦》,描写春日园林,使人如亲历其境,不自觉地以杜丽娘的心绪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依靠景色的烘托,汤显祖揭示出杜丽娘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又无损于她的身份。同是对杜丽娘美貌的赞叹,出自柳梦梅之口的是诗一样的语言,而胡判官说的却是喜剧性的诗句。这都是出色地为创造典型而服务的。《牡丹亭》每一齣的结句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的现成句子而无不切合,有如出于作者自己笔下。对待细微末节,也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这可以看出作者对《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他的其他作品之上。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泰州学派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异趣。万历三年(1575),汤显祖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他在南京国子监游学,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佚)。作于万历五年至八年(1577—1580)的诗一百四十三首(题)和赋三篇、赞若干首编为《问棘邮草》,曾受到诗人、曲家徐渭的热情称赞。从隆庆五年(1571)起,汤显祖接连四次往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进士试。后两次考试时,他已经颇有文名,受人瞩目,却因谢绝首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万历五年(1577)考试失利,他试作传奇《紫箫记》三十四齣,全剧未完。

万历十一年,张居正逝世的次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次年秋,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两年后改任詹事府主簿。后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一到南京,就卷入新旧两派朝臣的斗争,以致他的未完成旧作《紫箫记》也被怀疑为讥刺朝政,遭到查禁。万历十五年,他把未完成的《紫箫记》改写成《紫钗记》。

万历十九年(1591),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对朝政作了猛烈的抨击,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汤显祖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回到临川。传奇《牡丹亭还魂记》在此时完成。万历二十八年完成《南柯记》,次年创作《邯郸记》。这时出世思想对他影响日深。《邯郸记》反映了封建大官僚从起家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作者所否定的并不是一般人生。

万历三十四年,当汤显祖五十七岁时,他的《玉茗堂文集》在南京刊行。他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逝世。五年后,《玉茗堂集》问世,编刻草率,缺点不少。

徐朔方

199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