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章基于新经济的理论内涵,建立新经济的逻辑分析框架和评价体系,对2014—2019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2014—2019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整体处于上升态势,在不同的子评价维度中,条件维度的新型生产要素提升最为明显,而作为结果维度的新兴产业成长和新兴业态模式则表现出弱于整体指数的上升态势。②尽管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呈现整体向好态势,但不同省份和不同区域之间的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处于绝对领先态势,中国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的较大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应当加强适应于新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生产要素培育,不断促进新型发展方式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和新兴业态模式的创新,同时要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弥补“数字鸿沟”,缩小新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距,为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本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生产要素培育,加强发展新经济所需的共性技术研发,引领新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与网络通行能力,加快构建全球领先、安全可靠的云数据中心平台,推进云计算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满足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的存储空间与算力需求。共性技术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最重要的基础要素,其能够对各个行业广泛赋能,使整个生产过程实现网络化、协同化、生态化。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科研力量持续强化新经济领域的基础研究,努力在芯片、内存等关键的基础技术,及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和自主可控。要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前沿共性技术方面的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并努力保持在全球领先地位,为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引领新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2)加快推进新经济发展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基于新型数字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把控,推动实体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引领新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在传统发展阶段,企业很难对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的消耗利用状态做出即时的监测和调整,随着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入,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立体监测,提升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程度,同时新经济业态还能够激励绿色消费,将数据和流量转化为经济和生态价值。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要激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改造,鼓励企业实现资源消耗的即时数据采集,通过数据模拟技术增加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要引导企业将数据转化为生产经验和知识,形成企业生产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进行科学决策,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转型。要为绿色消费提供技术储备和产品应用激励,鼓励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消费平台,引领绿色消费需求。通过降低生产端的资源消耗和消费端的污染排放,引领新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3)加快新经济扩张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型,形成现代化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引领新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形态已经从消费互联网主导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主要实现的是人与人的连接,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则能够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能重塑产业链和价值链。消费互联网时代主要改变的是服务业,而产业物联网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对接用户需求和智能制造体系,让消费者能够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迭代升级等,实现对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渗透。因此,要努力在新经济领域打造全产业链条,努力培育新经济产业集群,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领域打造多态协调的共享经济生态链,利用智能化技术打造更多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将“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服务业”通过新型数字技术进一步升级为“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服务业”,拓展新经济发展的空间,通过智能技术对各产业的深度渗透,引领新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4)加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型制度供给,完善发展新经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研究与探索,针对底层算法应用所产生的价值观问题,基于社会公共利益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与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算法治理,推动“科技向善”。要强化市场竞争导向的新经济治理能力,完善新经济领域行业垄断的治理政策工具,特别是对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查处,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要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经济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聚焦于平台垄断、负外部性的治理,平台型企业致力于算法价值观构建和负面信息传播治理,行业协会聚焦于数据共享和行业自律,通过多主体参与来构建激励相容的协同治理格局,为新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保障。
(5)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新经济发展目标,实施差异性的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东部地区而言,应该发挥其现有的科技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巩固现有的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水平。科技创新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应加大新动能的培育力度,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合理的产业和技术梯级转移,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大市场,加速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