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为通过外部视角和框架解释企业战略选择行为,Pfeffer和Salancik于1978年提出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RDT),认为组织关系中的一方无法完全掌握某项活动或某种结果所必需的资源时会产生依赖,组织对环境的依赖这一事实使得组织行为的外部约束和控制成为可能且不可避免。组织可以尝试通过政治手段改变约束,也可以通过组织间关系来控制或接受不确定性。资源依赖理论被认为是理解组织—环境关系的首要框架(Drees and Heugens, 2012),后续研究基本上遵循他们的观点并进行扩展。Barney将经济理论中的关键性和不可替代性引入组织间依赖研究,认为有价值、稀有、不完全可模仿和不完全可替代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 1995)。
资源依赖理论有两个要点:一是资源依赖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假设为组织间的资源是异质的且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只有异质性资源才能形成依赖,但不同学者对资源依赖产生依据的认识存在差异。Madhok和Tallman(1998)等主要从组织对异质性资源需求的角度认识组织间依赖,随着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深入,组织间依赖从资源的依赖扩展至基于关系的依赖(Suh and Houston, 2010)、基于网络结构的依赖(徐建中、朱晓亚,2018)。二是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主动控制外部环境以改变依赖约束,如通过强制性政治手段、通过组织间关系来控制或接受不确定性。资源依赖理论更重要的影响力在于强调企业因资源依赖而主动控制外部环境的反应过程(吴小节、杨书燕、汪秀琼,2015;吕文晶、陈劲、汪欢吉,2017)。权力是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资源依赖下的组织也总是在试图将依赖程度降到最小,提高自己对资源的控制(Hillman,Withers and Collins, 2015)。组织生存的关键在于其从外部环境获取必需资源的能力,所有组织都会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这种资源需求对自己的约束,来改变和管理原有的依赖模式。Lambe、Spekman和Hunt(2002)进一步提出资源互补(resource complementarity)理论,合作企业相互结合能促使彼此获得更多专有资源和更独特的资源组合。Gulati和Sytch(2007)进一步提出从双边视角认识组织间依赖,并把组织间依赖划分为依赖非对称性和联合依赖,更加细化和完善了资源依赖理论。由此,资源依赖理论已经建立起了资源依赖结构影响企业行为的理论逻辑。
资源依赖理论为组织间权力关系形成提供了基础,权力来自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对资源的依赖结构导致了组织内外权力。企业被视为寻求管理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依赖的实体,但这种依赖不是对等的,依赖的强度视资源的稀缺和重要程度而定,拥有或控制有价值稀缺资源的企业对寻求这些资源的企业拥有权力(Pugliese,Minichilli and Zattoni, 2014)。网络中节点B超过节点A的权力是基于A对B的依赖,一个企业的权力取决于它拥有其他单位所依赖的资源的程度。Caniëls和Gelderman(2007)认为依赖是相互的,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力量依赖于两者之间的净依赖性。如果公司A更多地依赖于公司B,而不是公司B依赖于公司A,那么公司B的权力大于公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