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云南经济政策的发展展望
云南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2.5.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济政策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大扶贫格局,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十大攻坚战”,确保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取得胜利。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2.5.2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政策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强化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创新金融服务,推动资金“脱虚向实”。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支柱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创新作为引领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经济,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服务业提质升级,发展八大重点产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5.3 扩大开放,搭建外向型发展平台的经济政策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当好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桥梁纽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五通”的同时,更加注重云南与欧洲、北美、日韩和非洲市场的合作。要用好现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推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高位统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业务试点,推进人民币周边化步伐。要协调对外开放布局,大力支持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重点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探索建立沿边自由贸易港,深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深化对内全面合作。应深度推进对内全面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强与全国重点区域及周边省份合作,进一步增强统筹整合国内区域的能力,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支撑。要加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文化旅游、能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合作发展空间,推动云南与东中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要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以云南为中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辐射,逐步将云南打造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理想之地。
2.5.4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政策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提高城市群质量,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形成以昆明中心城区和滇中新区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以及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以澜沧江开发开放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六个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
2.5.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政策
(1)通过嵌入式发展,解决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云南通过外在的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组织体制机制的嵌入,再加上发展过程中的过程性创新,逐步形成以能源(包括水电、火电、煤炭等)、金属采选冶炼和烟草种植加工业为主的、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而云南之所以会形成单一性的产业结构,其关键原因在于需求是外生性初级产品,发展是因为外生需求而嵌入的,并且还要满足嵌入式发展的条件。就矿产资源开发而言,一方面,因嵌入发展所带动的内生性需求较弱而难以产生较强的需求效应;另一方面,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对当地产生的嵌入具有明显的局域性,形成了两地区发展演变模型中的第二种情形中的极化发展效应,一边是因工业化的嵌入而产生的繁荣兴衰,一边是“我自岿然不动”而处于低水平的自我演进状态。
(2)提升创新能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创新包括组织、技术、制度、文化,乃至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即转变到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从总体上看,云南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外部需求为动力,通过外部产业植入的方式来促进云南资源型经济发展。然而,云南地处边陲,远离市场、信息不灵,小区域环境复杂多变,对外学习交往成本大,加之资源型产业的局域性嵌入及其本身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资源型产业嵌入及其所产生的拉动效应,对带动云南整体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如果再考虑长期以来小区域环境下由于创新动力不足所发展起来的非创新性文化或者说习惯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云南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就能得到进一步合理的解释。
(3)不断解放思想,加大外部植入解放思想。除加大培训和对外考察交流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外部植入新的产业、新的组织、新的制度、新的生产方式等,从经济生活的根本层面夯实转变思想观念的环境、条件基础。那种对外交流考察多,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多的现象值得注意。如果这种做法长期化、惯例化以后,那么对外考察交流作为对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将被“旅游化”所替代,使解放思想的成本支出内化为个人的旅游观光收益。
(4)加快内部发展,更好地推进对外开放。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国家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已经从国际经贸关系和内部政策环境等方面为云南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推进阶段。对外开放和云南自身的内部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虽然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云南自身的发展,但只有更好地加快内部发展才能推进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