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2011年,一直穷苦潦倒、抑郁不得志的父亲并没有因为我调回大学教书而在生活上获得改善。他癌症病发,让我们一家在阴霾和恐惧中度过。父亲的离去,更是让我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孤独与悲痛。每每夜深人静或游学他乡的时候,我倍感孤独,许多次从梦魇中惊醒。
这些挥之不去的困扰,给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明显察觉到自己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而且人际关系充满张力……我知道,这些都是内心失衡的结果,我生命的天平开始倾向孤独、恐惧、愤怒和怨恨。这一切必须要改变!
2012年10月,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四川合办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班学习进修。这是一段难忘的日子,课程主任古学斌老师所讲授的“自传与生命叙事”主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作为对父亲遗愿的一种实现,和对我当时浑噩状态的一种抗争,我决定把毕业论文的主题定为自传与生命叙事。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抉择!
可是,作为实践者,更作为研究者,很快我自己便体验到了其中的艰难。安静下来去追溯故事是容易的,难的是承受不住故事再现时伤口再次被撕裂的剧痛,还有止不住的泪水。在香港理工大学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最后半年,我自己完全陷入了这一修罗场。多次想逃避,多次又重拾勇气去面对。
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通过自我生命叙事来实现自我疗愈的过程。当一个个伤痛的情结被解构,就像尘封已久的房间注入了新鲜空气,变得清爽!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故事的解构与改写给我带来的阳光和清新空气。从对我和父亲故事的追忆,以及书写过程中的再一次解读里,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恢复了往日的豁达与开朗,我的生命故事由此开始被改写。这也是为什么四年多以来,我在艰难的研究进程中能够克服种种困惑的最大原因。
我希望不断完善这个研究。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很焦虑,受隐忍内倾的文化影响,每个人又都很压抑。我们太需要这样一套叙事自我疗愈的方法来超越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详。
同时,应用这个研究又是令人欣喜的。在我自己带学生研习叙事治疗的时候,将叙事自我疗愈的方法与学生分享,尝试让学生使用叙事自我疗愈的方法给自己讲故事,看到一个个学生的生命故事由此变得不同,那是莫大的惊喜!所以,我毅然在古学斌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把这一论文改写成书,与更多的读者一起分享。
对于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或心理学训练的读者来说,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较为艰涩,建议可以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八章的故事开始阅读。对于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同仁,结合第一章、第二章的理论脉络来看故事解构与重构则是不错的选择,然后希望在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能与大家一起讨论叙事自我疗愈的行动程式和个人灵性的成长,欢迎批评指正!
感谢我挚爱的父亲。感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是您一直与我同在,给我勇气,让我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感谢亲爱的列小慧老师,您那么亲切,让人如沐春风,是您的宽容、耐心与支持才让这个研究得以诞生,是您让我学会从生命叙事当中吸取正能量。
感谢慈爱的朱志强老师,是您的关心让我在香港那段最煎熬的日子里,感觉到犹如父爱般的温暖,我其实很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叫您一声“朱爸爸”。
感谢尊敬的古学斌老师、叶嘉宝老师和叶少勤老师。你们背后默默的支持、鼓励与帮助让我在彷徨中学会享受这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找到自己的方向,重建我的故事。
感谢一路陪伴我渡过难关的亲人、老师、朋友和学生。你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深深刻在我的心头,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即便是在最阴霾的日子里,我都能感觉到阳光永存。
感谢我的母亲。您一直默默地和我们承受与父亲离别的巨痛,可是您没有流露出半分,始终默默地忍受和付出。
感谢我的妻子。您付出了您的所有,陪伴我一起走过最艰难的日子,并时刻鼓励和支持我去完成这一研究,让我如愿以偿地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最后感谢生活中的苦难,无论是癌症病痛还是死亡,是它们教会了我生活,教会了我坚强、忍耐、宽容与豁达。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或正在遭受癌病伤痛的人们!
钟耀林
写于中国大陆最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