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泽
建斌的新书即将付梓,邀我作序,我欣然为之。将本书细细读来,能感受到作者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的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选择话题的精心,立论的严谨,逻辑的清晰,以及文字的清爽,都让我作为读者有一种先睹为快且“不虚此读”的收获。尤其重要的是,书中对科技领域的论述话题,比如科技创新对今天的中国有多重要,应该怎样规划和实践创新路径,等等,既是常常见于报端的讨论,也是我们科学界一直关心的话题。科学家既要做好科研,也有责任让科学的声音被大家听见,甚至可以把自己对于科学的日常思考随时和大家分享、讨论。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太空飞船的对接,还是“蛟龙”的潜底;无论是航母的遨游,还是高铁的飞驰,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是“昨天”甚至是“前天”的科学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是在享受着“昨天”的科学发现带来的技术进步。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大家可能深切地感受到:其实科学对于我们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或者说生存的必需品。没有科学的支撑,连生命的保障都得不到,像疫苗研制等都是建立在医学界、公共卫生界对病毒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
显然,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技术文明的环境中,每时每刻都享受着这种恩泽,而这种技术文明的基础是科学,依托于科学发现、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有很好的技术发明历史,但相对来说,系统的、严谨的、按照学科完备性建立起来的科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时间却并不太长,所以才会有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和更早一点的五四运动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实际上这是要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尊重。在救亡图存的风云岁月里,科学救国是爱国的重要途径。在浙大的历史上,有很多风云人物,例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先生,他是抗日战争期间浙大西迁湄潭时期物理系的学生,最后成了“核司令”。浙大西迁时执教的王淦昌先生,当时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在兵荒马乱、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们虽然没有走上真正的战场,但他们在学习,在追求科学真理。也正是这些人,成就了撑起共和国脊梁的“两弹一星”。
在技术和科学帮助人们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时,还有一个基本要素也极为重要,那就是文化。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科(包括理工科在内)都非常重要。对科学技术领域而言,我们今天既要颂扬科学,支持技术发展,更要建设我们的学术文化。学科的更好发展,学者更好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之上的。
当然,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从科学、技术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讲,科学可以去学、可以去研究,技术可以去掌握,那么文化怎么办?具体谈到文化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精神可以说是一个集中的体现。无论是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还是科学家精神中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或是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等,其实也都是文化在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内化于精神,外化于研究治学的风气,熏陶、影响着每一位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的人。
可以说,我们的科技事业也正是在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中不断进步,并继续创造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