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求学时期学习的《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先生的大作,后来也看过刘敦桢先生、潘谷西先生的版本。关于中国建筑枝叶藤蔓类的书和文章,当下在各种渠道不断出现,似乎随便选取一个点都能展开写出沉思翰藻的文章来。
这突显了中国建筑史的特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梁思成先生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中国建筑发展凝练至今,既有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的形制影响,又有“三教合一”信仰逻辑的审美影响,也有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各类学说的空间影响,当然最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的气候条件的影响。
建筑能够表达“人”的审美。中国历史进程演进过程中,决定建筑风格的“人”不断在变化,这里的“人”包括了汉、满、蒙、回、藏等民族,所以中国建筑史也是多民族的建造史和审美史。嬴政选择了大气磅礴的阿房宫,刘邦选择了门阙巍峨的未央宫,李世民选择了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的长安城,赵匡胤选择了清雅柔逸、秀丽俊挺的汴梁,忽必烈则更偏好于粗放不羁的游牧风格,到朱元璋则喜欢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风格,最后,清朝统治者沿袭了几朝形制,选择了雍容大度、机理清晰的建筑风格。到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深刻影响了城市建筑,而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又为现代建筑刷上了清晰的底色。阅读建筑的过程,也是在阅读历史,阅读这世间来去的人们。
梁思成先生说:“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本书就是用图文的方式,尝试整理中国建筑的些许脉络,不求精彩,但求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