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参考释义
万物都有开始,这个开始就是根本——母(道)。既然知道了根本(母),也就知道了万物的本身——子(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返回去守着万物的根本——母,这样终生都不会迷失。塞住欲念的孔穴不妄视,闭起欲念的门径不妄言,终生就不会有祸端。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情欲日重,终生都不可救治。能够洞察细微叫作“明”,能够持守柔弱叫作“强”。运用其光照耀四方,然后反照自己的“明”。离道失德就会遭遇灾祸。
说东谈西
有墙堕之意,《说文》:“堕,败城阜曰堕。”墙堕可以理解为破败的城墙,有倒塌,从而形成向外望的空缺。这里引申为孔穴。
本章有教人“知子守母”的要义,告诫人们不可徇物而忘本,不可舍本而逐末。
老子见世人迷失根本,重子而弃母,失去了大道而导致灾祸。最典型的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诸侯穷兵黩武,天子骄奢淫逸,百姓困苦不堪,都失去了天下的根本,走的都是覆灭之路。所以,老子以道明示天下,让人们回归本源。从养生来说可以保身、强身,从治国来说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并不断地走向强盛,从个人来说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道是万物之母,道德是虚静之体,所以,唯有安静自然,遵循自然之道,才是正途。
可是,世人由于私欲不断膨胀,多妄视徇物,忘言寻名,终日不离喜怒哀乐,在是非烦恼中无法自拔,在欲望膨胀中无法自制,这就让人陷入浮躁之中,也就远离了本源。最终就会被妄想所障,被欲望左右,迷失了自己。
所以,闻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老子告诫世人,人生就是修身的过程,即得其母,就要岿然不动,坚守本心。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欲望?是因为我们心中想的是名与物,追逐的也是名与物,目的是要让自己的一生有所成就,这种“有为”的欲念不断强化之后,就会被眼花缭乱、色彩缤纷的世界扰动得内心波动不已,终身也无法“治愈”,最终也就会无所成就。所以老子说,既然知道了万物,就要返回去,坚守万物的本源,摒弃欲念,守护内心,这才是成就自己的大道。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说的是一样的意思。坚守本心实则是坚守天道,而天道即人道。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将哲学在自己的一生中演绎到了极致,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王阳明在江西平叛时对自己的部下伍文定所说的一句话。当时,宁王的心在不断地“妄动”,作为反叛者,既要保护自己的根据地(现今南昌一带的地域),又要尽快攻下南京,因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一旦朝廷的大军聚集,他的反叛计划就无法实现。
然而,王阳明的“心”不动,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意念”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宁王的缺陷也就会暴露在王阳明的眼中。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从而做到“随机而动”。面对宁王的妄动,王阳明甚至还可以调动其行动。宁王也清楚,一旦离开自己的老巢,最担心被优势兵力围攻,结果王阳明用番薯私刻公章,伪造了一些传单,号称有16万大军正在向洪都(南昌)聚集,贴在了洪都的大街小巷,害得宁王在洪都待了十多天,“等待”这些朝廷大军的到来。可朝廷的大军“久候不至”,王阳明却聚集了足以和宁王一战的七八万人马。
一个“心”不动,一个“心”不断妄动,最终只能是处处被动,不挨揍才怪。
王阳明为什么可以做到“此心不动”?根源在于他没有私欲,既不为升官也不为发财,只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心”就可以岿然不动。而宁王则不同,他叛乱的目的是要当皇帝(这是他的欲望),所以他的心不能不动。
动与不动,最终取决于是否有私欲。
在此,也就可以看到王阳明一生最强大之处在哪里,那就是临终时所说的一句话:“此心光明。”因为自己的“心”光明,没有“为己”的欲念,只为天下苍生,所以,就可以做到“不动”,面对对手随时的“妄动”,对形势的判断就可以做到了然于胸,自然就百战百胜。这使王阳明在一生中时刻都处于“主”的地位,既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又可以随机而变,这就是用“无形”对“有形”,作为王阳明一生中的任何政治与军事上的对手,都只能哀叹自己生错了时代。
王阳明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段话的意识是说,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与平和的心境,并始终保持内心如水。只有摒弃了自己的私欲,才能忘却荣辱得失,最终才可以做到心静如水。
所以,人与人的差别实际就是心胸与境界的差别。
当今社会,我们都需要吃饭穿衣,生活压力在肩,要压制欲念、坚守本源,有时确实很难,这也是客观现实。但更因为人们有太多的奢侈之心,也让欲望永无止境,从而脱离了本源。所以,那些成大事之人,无一不是简朴之人,他们坚守本源,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王阳明是典型的官二代(尚书大人的儿子当然是官二代),不愁吃不愁喝,当然可以“此心光明”。其实,拜朱元璋老人家所赐,明朝官员的待遇是比较惨的,日子也很清苦,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王阳明父子都不是什么贪官,以尚书大人的待遇,或许吃穿不愁,但难说是富人。事实上,王阳明的父、祖、曾祖几代,也经历了生活非常困苦的时期。何况,王阳明在去贵州龙场的途中不断受到追杀,不仅衣食有忧,小命都朝不保夕。这个官二代比较惨,甚至在一些时候还不如很多普通百姓。所以,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忧心之事,只是程度有差别,关键是不改心中的志向,不被奢侈之心所左右,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控制欲望当然很难,大多数人做不到“此心不动”,所以,只能将哲学家的岗位、青史留名的机会,让给王阳明这些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