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诸如写字这样的事
我曾在很多的场合,从课堂、演讲到书中,分享过自己创立教授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暄桐教室的原因。
原因大致在两个层面。一是期待分享和沟通。我自小就喜爱的种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富有深远的乐趣。因为自己在其中获得了很多,就会很希望与品质相近、意趣相投的人互为同好、知音,由此大家在一种简单真诚的状态里相互陪伴、共同进步,可以一起读书写字用功,一起看花喝茶赏月写春联。
二是在杂事纷扰为常态的生活中,我无数次地在书写中得到一种扯脱和滋养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于对我而言太重要,因此也曾有过很多次的分享: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在怎样的焦灼和牵扰中,每当我铺开一张纸,提笔蘸墨,把心和注意力收回到那小小的毫尖上,关注笔墨与纸面的摩擦咬合,完成笔画间的每一个微细的动作,随着笔势往来进入一种自然的流动,心便会随之变得凝聚而平静,整个世界都会安静下来。
我会用“充电宝”“后山”来形容这样的给心灵以休憩和凝聚的时空状态。
现在的世界,从外在的海量信息,到我们所要承担的生活诸事,很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处于一种散乱或透支状态。我们随之比较关心的是对于肉体的补养,认为所谓的养生,便是对自己于物质层面的给予和补给,而对心的养护很容易被忽略。随着科技的发展,心所要承担和消化的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都只增不减。
古人说,身心不二,养生即是养德。养生要照顾好自己的品德品行,也就是人的心神状态和精神品质。这是传统智慧看待生命的角度:不是从纯物质的层面来理解,而认为人的心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会用心理、灵魂、思想等来代指的那个东西,以及身体里看不见的能量的生灭和循环,对人的生命状态而言,可能是更重要的部分。
因为无法捉摸,所以这听起来也许不那么易懂,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一种体验,便是当自己思前想后、各种筹谋、注意力散乱在外时,即便什么事都不做,也很容易疲乏。如果可以像写字一样,经由一件事情让自己安静下来,并专注投入在其中时,虽然是在做事,却会自然进入安定和踏实的状态。以及如果心中有事放不下,神思不在当下,便会吃不好睡不香,再好的食物和环境,也无法给人正面的补给。
这就是心的作用,它并不可见,我想也是很多人在一天忙碌之后,即便已经很晚,仍然会给自己一小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写一页字,或静坐片刻的原因。那种能量被收回来、聚拢一处的过程,会带给人滋养和踏实的感觉。由此也会更有力量去应对和处理外在事物,以及更好地对待自己。而沉淀过后的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体察和判断。
我在课堂上一字一句地给同学讲过一本《童蒙止观》,它成书于隋代,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静坐的典籍。其中提到了人要“善用心”,便是说要善用自己心的能量。我们总是处于不同情绪感受中,是因为“可变”是心的一种属性,于是便需要主动地去追求一些转化,即在消耗散乱的时候,在生气和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去主动地进行修养和调整,让它可以常常安住在平静又稳定的状态中。
这样的调整和安定的能力,并非现成就有的,我们需要像练习肌肉一样去练习和达成。比如经由写字、静坐这些日常的事情去建立和养成,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外界来适应自己。所以如果在一本书中,我们会谈到很多与“养生”有关的事情,我想,不忽略心的力量,是我们最先需要重视的一件事。
本章推荐阅读:
《童蒙止观》
关注身体的同时,别忽略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