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尚公主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朝议

收到黄子澄、齐泰俩人的密奏,朱元璋暗暗失望,还是不成熟。更改税负一事,他们落在了行省之后。这次倒是抢了先,可语焉不详,傅忠是兴兵了,出没出榆林边界,没有明说。只要他无旨兴兵离开榆林,怎么处置,就不由别人饶舌了。

难道小滑头没有让两人同行,这可不像是他的风格。

第二封信到时,朱元璋心花怒放,傅忠的兵已过了横山镇,扎在靖边县境内。

要说这皇帝就不是人干的事,为了宝座,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都会萦绕在心。朱元璋对傅忠的态度,也有个心路变化的历程。

自从听了李善长说傅忠有宿慧后,不信天、不信命的老朱就想跟他斗一斗。

这个时候,他对傅忠并不十分在意。所谓的宿慧,无非是没喝孟婆汤,保留了上世的记忆。这是天都不容的事,他没什么好担心的。

别以为朱标能更改他心中的想法。老朱再是维护儿子的威信,上升到到江山社稷,也不可能。

放傅忠到榆林,就是想看看这个有宿慧的人,会怎么从土地入手。

傅忠果然不是一般人,土地改革,原来是从这个方面着手,先是借天兵天将之手屠了吴堡县令。接着,从容引出南华帝君临凡榆林,这样才不显得突兀。然后假借的上天谕旨,基本面就保住了。几个挑梁小丑,又怎会放在他的心上。

”妙呀,妙不可言。“朱元璋感叹道。

不过,他上任伊始,就更改赋税,动了朝廷的大政方针。以此为由,撤了他的榆林知府,标儿也就无话可说了。这时候的朱元璋心里想的是,撤了傅忠榆林知府之后,放他到一个小县,再打压打压。

没想到朱标为了傅忠,公然与自己唱反调,保了他这次。

这都是君臣斗法的小玩意,无伤大雅。当不当官,对傅忠不重要,无非是按部就班娶了朱珣,小两口去过画眉插花、夫唱妇随的小日子。

坏就坏在李善长好心办错事,看到那雪白的纸张后,他担心傅忠的前程,没有哪个皇帝能容有宿慧的人在自己眼皮底下乱转。更想起傅钟改革土地,会从迷信的角度出发,以贡献替代强抢士绅土地,稳住了榆林的大据,光此一条,就是千古奇人。

他高兴地告诉了朱元璋,傅忠的聪明是天生的,并非出自宿慧。

没成想这就犯了老朱的大忌,一个天性聪明的人,又有南华帝君的加持,正是抢夺江山的前兆。不杀他,自己一日也不能贴席而眠。

朱元璋在心里恶狠狠的说道:“就是南华帝君又显灵,也要杀了傅忠再说,顺带灭了傅友德这个不安稳因素。知府无旨带兵离开管辖之地,形同谋反,这是诛九族之罪。”

怎么说和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处理于无形,不造成朝野震荡。开大朝会,他不够格。暖阁小会,已经开过一次。总不能为了傅忠,连开两次关键会议。想来想去,还是按照正常情况,处理这起谋反案子。

于是,一个正常的朝会,主议的却是榆林、吴忠刀戈相向的善后。

朱元璋率先开口:“此事如何了局。”

朱标:“任范一小小总兵,吃了熊心豹胆,竟敢兴兵作乱,侵扰邻省,罪在不赦。”

这是预料中的事,他总会为傅忠援颊。

朱元璋冷哼一声,“一个巴掌拍不响,任范兴兵,跨州过郡,罪不容诛。傅忠呢!”他扬扬手里的奏报,“他也带兵离境,没有明旨,其罪相同。”

傅友德在下面听到,差点没跪下求饶。

李善长也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意思,朝廷有傅忠这样的能臣,是后继有人的好事,皇上为何独独跟他过不去。

想起傅忠亲自登门,殷殷询问治理州郡的办法,把他的想法告诉自己。看着傅友德雪白的脸,他犹豫了一下,心中终究不忍。关键是自己与傅忠的政治理念相同,只是自己年事已高,没有了当年的冲劲。

不救傅钟,对不起他上门时候的一片殷勤,李善长担着干系说道:“此事恐怕怪不得傅忠。正是榆林新建贡献的关键时刻,任范在榆林有无数产业,触动了他的根本。他兴兵过了定边县,又由靖边向榆林出击,谁都会有想法的。”

朱元璋冷冷说道:“有想法朕不反对,不能在榆林境内等着事态的发展?出了榆林,就有造反的嫌疑。”

眼见皇上越说越严重,朱标强为傅忠辩说道:“任范无故兴兵,傅忠为榆林安危着想,带兵巡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是不是过了边界,也好理解,战事一起,难免有逃兵出现,假如他是为了抓逃兵而过界,就与谋反挂不上钩。其中差别甚大,还是谨慎处理为好。”

朱元璋白了朱标一眼,帮忙说话也不能胡说八道吧,有这样帮腔的吗?

“要是在靖边动了刀兵,你怎么说。”

朱标急得彷徨无计,这完全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罪名要是落到了实处,恐怕不是撤官能了事的。

朱元璋目视徐达,“魏国公怎么说。”

徐达:“我与皇上从无不同意见,天下之事,只在皇上一念之间。”

不救傅忠,对不起他对自己的忠心,朱标:“就算傅忠在靖边动兵,念在他是为了榆林的安危,可从轻处罚,关他几年就是了,这是我的根本意见。”

看着朱标,朱元璋心下感慨,我这全是为了你呀,你怎么就不理解你爹呢。

李善长:“人才难得呀,皇上。”

李善长不开口还好,他一开口,朱元璋更是不能容忍傅忠。

蓝玉是原太子妃舅舅,一直就是太子这边的人。他本来就感谢傅忠,见太子声声为了傅忠,就站出来说道:“这样的大罪,还是让本人到堂,三头对六面,搞个清楚为好。”

朱元璋再独裁,也不好拂了众意。李善长、蓝玉都不赞成,徐达说得不清不楚。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的反对意见。

正在为难之时,一声急报打断了这难堪的沉默。朱氏父子两人都有关照,凡是关于傅忠的奏折,可不经中书省,直达御前。

这次一共来了两封奏报,一封是陕西行省的,没有什么新意。

一封是延安府总兵曾况的。

不是行省总兵,一般府的总兵平常是没有单独上奏的权利,曾况动用关系,他的奏章附在行省一起,战事从权,加之皇上有关照,也就顺利到了朱元璋手里。

听说傅忠在靖边杀了任范,他倒不十分在意,战争嘛,哪有不死人的。但后来的传说越来越离谱,全都是傅忠令人发指的手段。

听到这次战役的精妙之处,想起傅忠在移交时给自己的方便,他有心为傅忠说几句话。信中无非是以军人身份,赞叹傅忠为大明难得的智将。

这些话一点也救不了傅忠,却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战争发生在榆林境内。

朱元璋有心把这本奏折淹了(就是不拿出来说事),朱标却直接向御案走了过来。

看来这次杀不了傅忠,可惜了这么大的布局。这个傻儿子啊,为了傅忠,竟然不惜屡次违背我的意思。将来要是不忠于我儿,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他的。

朱元璋打定了主意,人可以不杀,官是不能让他当了。再有本事,自己留着玩去吧。

榆林新政,还没完全展开,就要断送在老朱的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