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的爱开始的那一刻
前文我们提到,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的关系之所以会变得复杂,让人不开心,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某一个瞬间做得不对。现在我们就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个瞬间,等下次这个瞬间再出现,我们就不会再犯错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暂且把这里的“关系”定义为“爱情”,所举的例子也都是与两性情感有关。但请大家注意,我们一直在说这本书里的一些相处之道适用于“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两性关系”。
亲密的两性关系一般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浪漫
浪漫永远是情歌的主题,这一阶段也像唱情歌一般美妙而富有激情,时而低声浅唱,时而欢心雀跃。身处这一阶段的人像是中了什么魔法,看对方什么都是好的,做什么都是对的,而你自己也突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活充满无限可能。说来也对,在过去的十几年或者几十年里,你一直在心底暗自设想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是什么样的,突然有一天,这个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你怎么能不眩晕呢?也可能这个人并没你想象的那么完美,只是你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恋爱中的人都是不理智的,所以管他呢,反正你是飘飘欲仙了。你的每一次怦然心动,都把幸福激素内啡肽随着血液循环带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你的生殖系统也在添油加醋地说:“就是他/她了!”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问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我们的回答是:“可能六分钟,也可能是六个月。”虽然这么说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这个答案还是有科学根据的。很少有人能一直保持这种热血沸腾的状态超过六个月的,因为短暂的浪漫终究敌不过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和恋人甜蜜浪漫的同时,你性格中的缺陷也慢慢显露出来。在以前的情感经历中,你对自己的问题或多或少也有些了解。新的伴侣出现后,这些问题又都浮出水面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你也没有办法改变。与此同时,那个你整日为之眩晕的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可爱了,不是这儿不好就是那儿不对。这时候你就得做出选择了,如何选择也决定了你们之间关系的最终走向。到底人的性格中有哪些缺陷,把两性关系搞得这么复杂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
·信任问题
人对外界的信任一般在一岁以前就形成了,但信任却成了很多成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他相处安全吗?我能相信他吗?他会不会离开我?他们给我找了这么多麻烦,我还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吗?
·权威问题
两三岁的时候,孩子有了“权威”这个概念,从此“权威”就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谁也没权力对我指手画脚!怎么才能逃脱惩罚呢?这点小事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是吧?
·自尊问题
与人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丟失自我。一旦我们把自己全身心地交付给另外一个人,就有点任人摆布、听从发落的意思了。有时候只一个简单的眼神,就把我们瞥得自尊全无。这时我们就开始问自己:“我真有那么好吗?他爱的是我这个人吗?和他在一起我配吗?”每当和别人关系更进一步,这些有关自尊的问题就一股脑地跑出来了。
·长期压抑的情感
很多人和我们说:“单身的时候感觉自己脾气挺好的,恋爱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个暴脾气的人。”为什么一恋爱自己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呢?由此可见,亲密的两性关系可以将我们身上不为人知的消极一面展现出来,而且这种力量还不可小视。当然,爱情也会让我们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带给他人和自己愉悦与幸福。为了更长久地享受这种幸福,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
·性爱问题
我还有希望获得理想的性爱体验吗?我怎么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男女之事呢?为什么我跟眼前这个人在一起时,脑子里却时常幻想和别人发生点什么?的确,性就像一个奇妙的舞台,人们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让人意想不到的戏。有的人从性爱的美妙体验中得到超凡灵感,写下了最为圣洁的诗篇;而有的人在“性爱怒火”的影响下,变成了残忍的杀人犯。当两性关系足够亲密,性爱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时候,恋爱双方就要诚恳地表明各自心迹和困扰。要始终记住,不沟通交流就无法解决问题。那些为人称道的模范夫妻们也都是彻底解决性爱问题后,才能过得如此和谐美满。应该说,完美的性爱是两性关系的黏合剂。
当以上问题不可避免地在两性关系中出现时,我们就到了下一个阶段。
选择点
两性关系中这样那样的性格问题开始显现后,我们就要面临很多选择,而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决定两性关系是走向“携手共进”还是“过度依赖”。我们暂且将“好”的选择定为A,“不好”的选择定为B。如果选择A,你就得努力弄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要勇于承担责任,真诚地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慢慢的,你会接受甚至爱上自己身上原本不太可爱的一面。这样沟通之后,你会发现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好像有什么新的力量释放出来,你和爱人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升华,变得更亲密。这就是选择A的结果。
如果选择B,我们就把自己推向了“过度依赖”的相处模式。这种选择的做法是,虽然性格问题在两性关系中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但双方并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尽力把这些问题隐藏起来,对问题视而不见,不说实话,开始隐瞒、退缩和投射。
·隐瞒,指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作明确表达。比如明明气得发疯,你却要尽力克制怒火;明明心里想要什么,可嘴上就是不说;明明内心有愧,表面上还跟没事人似的。
·退缩,就是不愿意再继续与人交往。即使内心感到孤独,还是执拗地拒绝别人的邀请。人家主动找你而你却拒人千里之外。
·投射,指把自己一些下意识的想法安在对方身上。举个例子:突然对别的异性有好感,却不把这种想法告诉另一半。不知道为什么,你总觉得你的另一半也对别人有不轨之心。
可以说,选择B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想看,随便找一个肥皂剧就是了,不出十分钟,诸如下面这样的典型对话就出现了:
玛利亚:马克竟然和莉蒂亚一起喝咖啡,真是气死我了!他俩肯定有事!
维罗妮卡:你跟他谈了吗?
玛利亚:当然没有啦!我可不想让他知道有什么事。婚礼没几天了。
维罗妮卡:你觉得马克会不会猜到你和兰德尔有事了?(前一天玛利亚和兰德尔在医院洗衣房里偷情来着。)
玛利亚:不可能,我不会告诉马克的。这事儿就是这么回事,一时冲动而已,说明不了什么。
我们来仔细研究这一幕。玛利亚出轨了,在洗衣房里和兰德尔有了肌肤之亲,但她觉得“这说明不了什么”,因此向未婚夫隐瞒了这一事实。事后不知为什么,她开始觉得未婚夫和别的女人莉蒂亚也有暖昧关系。当然她把这种想法也隐藏了起来,不想告诉马克。也许玛利亚说对了,马克和莉蒂亚之间的确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就算真是这样也不重要了,因为玛利亚永远不会看到事情的真相,除非她学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再将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里我们加一点“科普常识”。什么是“肥皂剧”?大多数人会觉得因为这些剧剧情冗长,都是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就像肥皂泡一样。这么理解也对。其实“肥皂剧”最初得名是因为,这些剧的赞助商大多为肥皂商,剧中插播的广告也都是洗漆用品。现在的肥皂剧中,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止痛药广告。我想就不用解释个中原因了吧。总是这么掖着藏着,不沟通交流,总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对方,头不疼才怪!
下意识的协议
一旦选择了B,接下来能做的就十分有限了。要么你因为始终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而痛苦不堪,最终忍受不了而与对方分手,即使不分手你也没有力气再爱,心死了只剩躯壳,和分手也没什么两样。要么你和对方达成某种协议,继续维持彼此的关系。一般这种协议都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生活中有些事就得视而不见。
这其实是鸵鸟的处事原则,两个人都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没看见。烦心事是少了,可是视野也变窄了。这么做说到底是想让彼此都做一只傻鸵鸟,谁也别把事情看得那么清楚。
·你不改我就不改。
这条协议的私心就是双方都保持原样,谁也别作任何改变。这是因为两个人都害怕改变,因此形成结盟关系,共同抵抗可能发生的变化。
·管它什么问题,今朝有酒(食物或者药物)今朝醉吧。
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似乎更倾向于从某些吃的用的东西那儿来寻求安慰。物质丰富的当今世界也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可以暂时逃避社会现实的方法。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精致香甜的奶油制品、烟酒、各种药物,想要自暴自弃还愁没有办法吗?但这些东西顶多只能暂缓问题的延续,绝对不能阻止问题的出现。它们也只能转移你的注意力罢了,根本解决实质问题。
·理性归你,感性归我。
我们的康复中心周围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多年来,我们为这里的很多对夫妻都做过咨询,其中包括极为理性的工程师丈夫和极为感性的妻子。这种组合是把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进行明确分工的典型例子。如果这么做两个人都没什么疑义,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就像一个人负责理财,另一个人负责给孩子读床头故事一样,这种分工没什么不好。但在很多这样的组合中,夫妻双方却在不断地指责对方,他嫌她太神经质,她说他太古板,是个冷血、毫无感情的机器人。
有了这种无意识的协议,两个人的关系尚能维持,但代价很高,他们错失了可以互爱互助、相濡以沬共度一生的机会。
收获
如果选择了A,你和对方的关系就更亲密了。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亲密,此时你对两人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可能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灵感。两性关系在建立的最初两年里,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磨合期:相恋总会让人甜蜜幸福,两人的关系也日趋亲密,可以往生活中旧的相处模式和感受也会时而跑出来捣乱,于是摩擦出现了,双方就得设法解决这些摩擦,于是两人又重归于好。随着两性关系渐趋稳定,旧的相处模式出现的几率也在减少,两性双方的冲突也减少了,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究如何携手共走人生路了。
如果选择B,两性双方也会经历这样一个磨合期:问题出现了就得赶紧灭火,或解决或隐瞒,达成另外的协议。如此反复之后,双方也能找到一种“相安无事”的相处模式,来维系二人的关系。但两个人丝毫没有激情和活力,最终爱情也就慢慢枯萎凋零了。其实大部分来咨询的人,他们的问题都出现在与对方达成的协议上。他们误以为在两性关系中,有些事情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才能让爱更持久,才能拯救两人的关系。其实他们错了,所谓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有些事是一定要解决的,否则迟早要出大问题。就比如找我们咨询的一对夫妻,很多年来他们就因为一件事吵个不停,最后闹到要分手的地步。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很典型:两人儿时都有受虐的经历,痛苦的童年生活使得他们心中一直有一股怨恨无处释放。当这种怨恨转而在两性关系中显现时,他们并不去认真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却始终以双方达成的协议相处,即男方总是对的,女方要顺从示弱,从而维护夫妻关系的稳定。因此两人一有争端,都是女方主动道歉,承认是自己的过错。可往往过不了两天好日子,就又是狂风暴雨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知道要选择A了。如果这样选,你就来到了下一个阶段。
携手共进
这一阶段满满的都是收获,这是对自己和对方作出承诺的回报。你会发现之前自己做出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白费,大家都说爱情有保鲜期,可你们却越爱越有感觉,总会在爱中发掘更多新奇的想法。的确,当我们诚恳地与对方交流,不再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的整个身心都会轻松许多,这是对心灵的一种解放。心灵自由了,灵感和创造力就产生了,很多想法迸发出来并被付诸实践,两性双方似乎没费多大力气就轻松实现了彼此对爱的憧憬。与此同时,你们扩大了社交圈,良师益友也渐渐多了起来。
过度依赖关系中的两个人总是对过往的种种不能释怀,时时受到旧的相处模式和彼此无意识协议的束缚。而在携手共进模式中,两性双方则是手拉手共同面向未来。至于如何达成并维系携手共进的相处模式,我们将在第四章中揭晓。
关系误区
如果两性在相处中反复使用过度依赖这种模式,两人的关系肯定会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下面我们就从前来咨询的夫妻、恋人身上选取一些这样的例子。本书的第三章也会对两性相处过程中的九大误区作进一步的说明。
眼睁睁看着他人自我毁坏。
艾伦吃起东西来毫无节制,安德鲁其实很看不惯她这样,但他忍了,把不满和不解都藏在心里。在他们交往的最初几年里,艾伦的体重飙升了五十多斤,安德鲁为此很烦,却从不说什么。有时候艾伦也会问他是否介意自己身材走样,安德鲁还会开玩笑说他就是喜欢丰满一点儿的姑娘。有一天,艾伦抱怨说衣柜里没一件能穿得上的衣服,安德鲁再也忍不住突然爆发了,把积压了几年的怒气一股脑儿地撒了出来。艾伦吓傻了,她从没见安德鲁这样过。不过她还是希望听到安德鲁真实的想法,实话伤人但总比谎言要好。此后,艾伦开始改掉原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几年下来,她的体重也恢复正常了。艾伦坦言,如果那次安德鲁不发火,她现在可能还是个胖子。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眼看着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有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我们却一忍再忍,这无疑是一种纵容。
寻找支持我们自我堕落的朋友。
我们有个朋友喜欢酗酒,喝起酒来总是没完没了,几年前终于把自己喝成了胃出血,人事不省地进了医院。等他神智稍微清醒后,他的妻子告诉他说,自己已经厌倦了每天看着他喝酒,想与他结束婚姻。扔下这句话后,她扭头就走了。从此以后,他失去了那个能默许他喝酒的人。于是他翻出电话簿,开始给“朋友”打电话,请求他们给他往医院带酒。好多人都拒绝了,只有一个人愿意满足他。可他的胃还没彻底康复,不能承受酒精的过度刺激。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将酒和橙汁兑在一起,并调出二者的最佳混合比例。生活似乎又回归正常了,直到一年以后,他的胃又出血了,比上次还要严重。这回他是真的不能再喝酒了,可面对未来十好几年无酒的生活,他再选择人生伴侣或朋友时必须得擦亮眼睛,远离那些纵容他走向自我毁灭的人。
父母的阴影。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误区是重走父母相处模式的老路。我们举个例子,假设你的父亲身材魁梧,却不善言谈,常常受到你母亲的奚落。你长大成人后,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也成了父亲的角色,也常因默默不语而受到另一半的抱怨。其实很多找到我们进行咨询的人,他们的根本问题都可以归结到重蹈父母之路上。做治疗师这一行最让人兴奋的一刻,莫过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那种瞪大眼睛一拍大腿,口里喊着“有了!”的激动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很多人在生活中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但心里却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能意识到这其中的奥秘,那将是我们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
很多人都对父母的脾气、秉性或者相处方式不甚认可,可转来转去最终还是找了一个和父母性格差不多的人。这是因为父母们虽然不是完人,但我们恰恰从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初的亲密、关注、爱和食物。他们也许会打骂我们,但也的确在哺育我们成长,时不时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慢慢的,我们下意识中得出一个结论,并将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就是原来爱与痛是要并存的。我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也只被爱恨并存的这种关系所吸引。
有人曾这样向我们讲述他的情感经历:
真是忽冷忽热啊!起初交往的一个对象很文静,对什么事都是反应淡淡的,时间久了我觉得这样的人很无趣,就分了。后来认识了一个热情火辣的,有什么事她的反应倒是挺激烈,可这回我又觉得她似乎反应得过了头,时间一长又受不了了,就想再回头找一个安静点儿的。这样反反复复,我足足折腾了七八回,真是痛苦!
经过我们的分析,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一直在找寻母亲的影子。他的母亲看似温柔恬静,内心却似乎总有一团浇不灭的怒火,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对他大喊大嚷一通。渐渐的,他幼小的心灵就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爱与温柔、怒火同在。
父母影响两性相处模式的情况还有一些其他表现:专门找一个或做一个与父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比如你的父母总吵架,每次不吵翻天不罢休,于是你找了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你们从不吵架。或者你的父母都不善言谈,于是你的择偶标准就是除了性格安静,别的什么都行。或者你的母亲总是唠唠叨叨,告诉你这不对那不对,你烦透了于是一定要挑一个没那么多是非对错的人做伴侣,哪怕是查尔斯·曼德森这样的“杀人魔王”,对方都不觉得有什么可指责的。亦或者你的父亲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于是你一定要让孩子随时随地不缺钱花。
其实这种非要与父母对着干的做法,也是生活在父母阴影下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甚至比重走父母的老路还要痛苦,因为你要一板一眼地按照固定的模式与人相处,可你的内心深处还藏有怒火,这是极不健康的。要记住一点,这种赌气和报复的心态会让你在两性关系中举步维艰。
童年的创伤导致成人后的交往障碍。
有时候童年的创伤会给我们成人以后的交往带来很大障碍。
有位女性朋友成长在一个并不怎么和谐的家庭,她的父亲总威胁说要离家出走,后来他的确抛弃了妻女,独自离开了。父亲的所作所为让她觉得:“这就是男人,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她在成年后恰恰找了一个最终抛弃她的男人。
有位先生小时候得了哮喘,每每发作得厉害时,母亲都会悉心照料,无微不至。成年后,每当哮喘再次发作,他无力地躺在床上时,都希望妻子也能像母亲那样照顾自己。而妻子对此很反感,这也成了他们之间摩擦不断的主要原因。
对摩擦和冲突上瘾。
人对摩擦和冲突是很有可能上瘾的,而且这种瘾比对毒品或酒精的依赖要更持久。尽管我们总是强调自己反对暴力,但对于那些你死我活的动作片似乎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的确,这些激烈的打斗场面会让我们体内的肾上腺素迅速上升,而很多研究已经指出,肾上腺素就是一种让人成瘾的药物,因此很多人才喜欢看打打杀杀,如果一切都风平浪静,无比和谐,他们反而会觉得不舒服。
有一个前来治疗的患者回忆起童年的一些经历,这很好地解释了她成人后与异性相处的方式。她的父母对吵架有着非凡的热情,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有一次两人又吵了起来,而且越吵越凶,她怕极了,躲到自己的房间里。过了几分钟,外面突然安静下来,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很怕是谁受了伤,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走到外面一看究竟。让她没想到的是,父母正在卧室里疯狂地做爱。于是她在脑海里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爱、性与吵闹缺一不可。后来她发现自己每每要与丈夫行夫妻之事前,都要找茬儿先干一仗,原来争吵对她而言俨然是一种催情剂了。
双方都同意把事情搞砸。
相处模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就是其中的一方或双方都愿意把事情搞砸。
我们的咨询记录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男子从父亲那继承了大笔遗产,而他千方百计要把这钱挥霍掉,挥霍的方式之一就是进行不良投资。他的会计师说,这些投资和越南战争性质一样,不会有什么收益,只是灾难。事实果真如此,他从身家七十五万美元一下掉到只剩十万美元,于是他找到我们,想要知道自己这么倒霉是不是和不幸的过去有关。原来他一直憎恨自己的父亲,同时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有钱而别人没有,这很不公平,他一直想惩罚自己。出于这些潜意识的想法,他才想方设法地糟践钱以求和别人一样。他的父亲一辈子喜欢钱,把钱看得比命都重要,想要报复这样的人,没有比到处撒钱更好的办法了。他说对了,父亲看到他如此败家真是气极了,到死也没再和这个败家儿子说过一句话。在两性关系中,这名男子也同样重复着与父亲相处的模式。他和妻子本来也很甜蜜,可过着过着他就非得找点事儿出来,把两人的关系弄得很僵,他总是故意激怒她。这也是一种自我惩罚吧。
出于自我仇恨,我们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惩罚。大多所谓的“霉运”其实根本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我们内心的羞愧、内疚和自我厌恶等直接导致了与人交往时产生障碍,常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才给他人留下口舌。
人的一生中最难学又必须学会的就是独立。可有的人就是不想长大,事事依靠别人,直到有一天不得不突然独自面对现实社会,他们一下就傻眼了。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爱人或孩子。有人甚至说自己就没长要依靠自己的那根弦儿。关于两性关系中的自立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再作介绍。
这一相处误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时就不合群,长大后与人相处则总摆出一副貌似独立的姿态。换句话说,如果成年后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那就说明你在孩提时代就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人的信任感其实很脆弱,通常孩子早期经历的疼痛(比如脐带剪断后伤口自愈的疼痛)都会大大削弱他对外界的信任。或者人在以后的生活中遭遇到背叛,也会让他对周围的世界和人产生不信任感。信任感一旦遭到动摇和破坏就很难修复。很多人总是表现得很独立,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害怕与人亲近的。独立肯定不应该建立在恐惧和害怕上,它的真正内涵是有能力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同时要留给自己独处的空间。真正的独立不是被迫形单影只地站在一边,而是主动选择站在一边。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上文提到的这些相处误区其实很普遍,除了与异性相处,我们在与父母、领导、朋友、老师等其他人相处时,也会走入这样的误区。比如很多人面对父母的权威,不知道是顺从还是反抗。在和牧师、老板、税收人员以及邻居相处时,我们也会同样面临这种困惑。就连与神的相处也都受了影响,因此,《圣经》里的上帝有时是一位易怒、喜欢嫉妒的父亲,有时又是和蔼慈爱的缔造万物之神。